育儿指南

孩子总怕被取笑,“ABC情绪理论”来解释,5步帮孩子摆脱消极信念

朋友说最近心情不太好,我问她是什么原因。她说是女儿心情不好,所以导致了她也跟着心情不好。

原来是国庆收假回去,女儿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月考,算是对开学一个月以来学习的摸底。结果女儿考得并不怎么理想,比以往差了一点,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她女儿的心情却异常低落,持续了好几天把自己闷在房间里。

经过聊天才知道,女儿因为考得不好害怕被同学笑话才闷闷不乐的,跟她一起玩得好的那几个女生都考得比她好,觉得他们会嘲笑自己。

朋友不知道为什么女儿会有这样的心理,安慰也安慰了,开导也开导了,可是女儿依然走不出那个不好的情绪。

以前朋友也发现了女儿的这种心理状态,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就会胡思乱想,不断地猜忌人家会怎么看她,直到确认别人对她没有心怀不轨”,才放下心来。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类似这样的孩子:一次考不好就觉得自己完蛋了,以后可能就是这个样子了;参加比赛不得名次,觉得同学都在嘲笑他很没面子;甚至有的孩子在做一件事之前,都会先想想,人家会怎么看我呢……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消极的、不符合逻辑的心理呢?其实,ABC情绪理论可以解释这一切。

什么是ABC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是由艾利斯提出,是认知理论的一种。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理论中的ABC”分别指:

A(Antecedent):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Beliefs):个体对A的信念、认知

C(Consequence):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很多人就认为是发生了事件A导致了事件的结果C,但是却忽略了原因A和结果C中间还有一个B(信念、认知)的存在。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B是理性的、积极的信念和态度,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合理的、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1;如果B是非理性的、消极的信念和态度,那么我们就会得到非理性、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2.

由此可见,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C,是由B(我们的理念、认知)决定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原因A。

比如两个孩子同样考了80分,一个孩子觉得这次考80说明自己努力得还不够,下次努力就行了,而另一个孩子却就暗自担忧:才考了80分,跟人家比起来真的差太多了,我怎么那么笨。”

面对同样的事情,孩子的认知理念不同,得到的情绪行为反应就有可能天差地别。

这也是朋友的女儿为什么始终走不出来的原因,她不理性的信念和非逻辑的思想让她产生了情绪障碍,如果不改变自己不合理的理念、态度,外人再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

那么孩子非理性、消极的理念主要来自哪里呢?

ABC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理念对事件产生的非理性、消极的信念和态度是导致我们情绪障碍和心情不好的根本原因,那么孩子的非理性、消极的理念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

1、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朋友的女儿就是这种类型的,动不动就自己在那里胡思乱想,要么觉得人家会笑话她,要么觉得同学可能会不跟她好了。

其实别人根本就没有那么在意她,只是她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自己身上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就会自行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猜测别人的想法。

别人不经意间的一个表情、动作,都会让她反复推敲”,是嘲笑我?是看不起?还是觉得我很蠢?非理性地、消极的认知理念就产生了。

2、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

以偏概全”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有这样思想的孩子会把有时会发生的事”某些时候会发生的事”看成是总是发生”所有时候都会发生”。

比如老师的一次忽视,就会让他觉得老师不关心自己或老师不喜欢我;一次考不好就全盘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看到自己身上的某个缺点,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3、必须强迫症

艾利斯曾提出一个名词叫必须强迫症”,说的是个体过度追求事事要十拿九稳,不容许有任何差错。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强迫症,那就很容易陷入压力、情绪紊乱当中。比如我必须考100分”我必须拿第一”我必须过前五”。

如果这种必须”没办法实现,那孩子就会产生羞耻感,觉得自己是不行的,产生不愉快的心理。

如果孩子用这种必须”去要求别人,那得到的肯定不会是完全合自己心意的结果,沮丧和愤怒就会随之而来。

4、糟糕至极的心态

如果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就会想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结果,不管事情的发展如何,便把事情往最坏的结果想,这就是糟糕至极的心态。

比如高考发挥失常,就想着成绩一定很差,那就考不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只能出去打工,或者需要复读,又要熬上一年,越想越绝望,甚至到了喝不下吃不了的地步。

这种思维方式只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悲观、压抑的不良情绪,这也是很极端的一种思维方式,极易让孩子步入悬崖式的情绪漩涡里。

知道了孩子很多非理性信念的来源,我们可以利用合理情绪疗法来修正孩子的消极认知

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理性理念和非理性理念的倾向,那些非理性的理念倾向就表现为非理性思维,也就是不合理思维,正是这种不合理思维引发了孩子的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

因此,我们要抛弃非理性的理念,就要改变那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的理念取而代之。

艾利斯在ABC情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认知行为疗法,即合理情绪疗法。

这个疗法认为,如果要改善不良的情绪或行为结果C,那么我们就要用一个合理的理念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的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或行为结果E。

对此,他提出了相应的合理—情绪疗法ABCDE步骤”: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D:劝导、驳斥B信念、观点

E:得到新的情绪、结果,当然,这个情绪、结果是正向的良好的情绪和结果

比如:

A事件:小敏考得不好

B观念:同学会取笑我,很丢脸

C情绪:难过、沮丧

D驳斥:这只是我的主观想法,同学怎么会取笑我呢?即使有人取笑我,难道我就没办法忍受了吗?

E新观念:可能根本就没人取笑我,只是我胡思乱想。就算被取笑,那只是一时的,只要用功,成绩可以改善,何况我还有其他长处,成绩根本不能代表一切。

孩子学会了合理情绪疗法”之后,是可以这样进行自我调节的。

但在此之前,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变自己行为认知,并学会自我调节

父母可以通过根据这几个步骤帮助孩子把非理性信念转变成理性信念,摆脱非理性信念带来的困扰。

我们还是举小敏考得不好”的例子。

第一步,梳理事件本身

跟孩子找出事件A(小敏考得不好),让孩子讲述并回忆事件的经过。让孩子经过梳理,把事件和结果在心中变得明朗,更加清晰事情的来龙去脉”。

第二步,判断孩子产生非理性信念、消极态度的诱因

经过孩子的讲述和梳理,找出事件情境下的非理性信念,了解其诱因,知道整件事哪里触发了孩子非理性的开关”。

跟孩子交谈,让孩子知道自己之所以会产生难过、沮丧的情绪(C),正是由于自身不合理的理念(B)造成的。

第三步,让孩子了解合理情绪疗法”,并进行领悟

接下来父母可以跟孩子谈谈合理情绪疗法”,让孩子了解其产生作用的原理,并进行领悟。

领悟可以从这几个层次进行:

① 跟孩子讲述信念的力量,让孩子相信理性信念是可以战胜非理性信念的,并能够通过调节,找回让人舒服的、愉快的良好情绪。

② 父母应该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人会产生非理性信念,这是经过过去经验习得并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如果不做任何改变,将来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③ 通过父母的引导,让孩子自己领悟到造成自身难过、沮丧的不合理理念,这是最重要的。只有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理性信念,才能进行驳斥。

④ 帮助孩子对一些理念加以分析,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理念都是正确且符合逻辑的,为下一步合理理念的取代做好准备。

第四步,对非理性信念的驳斥

对孩子的不合理理念进行驳斥,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①质疑式:你怎么知道人家会会取笑你呢?人家是当着你的面取笑了还是怎样?说不定人家根本就没有心思取笑你呢?即使有人取笑,难道你就没办法忍受了吗?

②价值式:委婉地询问孩子,是否觉得现在的情绪和行为很值得。比如:为了一次考试不好就整天郁郁不闷,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学习,值得吗?

③更新式:让孩子知道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这次考不好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正说明了你努力的还不够,我们只有努力了才能有好的收获,不是吗?

④夸张式:夸大孩子的信念。比如:你是想告诉所有的人你考得不好吗?考不好天要塌吗?

第五步,建立新的合理的理念

经过驳斥阶段,父母动摇了孩子的非理性观念后,要及时帮助孩子发展新的合理的观念,比如:根本就没人取笑我,只是我胡思乱想。只要用功,成绩可以改善,何况我还有其他长处,成绩根本不能代表一切。

并让孩子通过诵读新观念来达到巩固的效果,并让孩子习惯地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

合理情绪疗法”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信念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但并不是绝对化地要求孩子杜绝非理性信念。

我们应该期待的是,孩子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能够养成一种习惯,从而减少非合理的思维方式的利用。

-感谢阅读-

作者:小布兜妈妈,幼教工作者,也是4岁娃的妈妈,有问题可以留言,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