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犯错你还在责骂吗?了解“尝试错误说”实验,允许孩子犯错

前两天带孩子去公园玩的时候,看到了一幕。

一位妈妈带着自己5岁的孩子,孩子在地上拿着小挖掘机玩土,他认真的从一边挖起来,倒在另一边。

此时我的儿子看见后,也参与了一起玩,我的儿子拿着大货车。

他们一起将土装在大货车中,然后一点的一点的倒掉。

孩子的母亲看见了货车的奥妙,告诉孩子:笨死了,明明车厢后面可以拉起来,直接倒土”。说完两个孩子依然用自己的方式玩,孩子的妈妈着急的直接上手,边倒土边说:都说了可以这样倒”,两个孩子看着她不说话。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太多了,很多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会犯错,于是不断的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如何做是捷径,如何做才能不犯错,可是一味的告诉孩子方法,让孩子不犯错真的好吗?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总让父母头疼,而父母总想着急的改掉,今天晴风为大家分享尝试错误说”实验,我们就能明白,孩子犯错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01什么是尝试错误说”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世纪开始,进行了大量关于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迷笼实验,也就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

桑代克将饥饿的猫关在迷笼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者按钮等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可以正确打开迷笼门,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打开笼门做出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多次重复的实验,桑代克得出了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为试误说”。

桑代克的试误说,说明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只有在多次的错误后,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式,才能顺利完成一件事。

02为什么允许孩子犯错很重要?

龙应台曾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亲子关系是一场逐渐分离的过程,当孩子与父母分开的时候,敢于犯错和不敢犯错的人相比,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敢于犯错的人更有勇气去面对错,更有解决错误的能力。所以,对孩子来说,能被父母允许犯错很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不曾犯过错误的人,表示他从未尝试过新的事物。”

而允许孩子犯错就是帮助孩子,让孩子敢于尝试新的事物。据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孩子会犯无数次错,那是由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在快速发展。此时,孩子愿意自己不断地摸索,从而做的更好。

若在此时,父母允许孩子犯错,鼓励孩子找到解决的方法,孩子将能够变得心理承受能力强,抗挫折能力强,而不被失败所压垮。若父母在此时不允许孩子犯错,那么孩子未来可能就不敢犯错,犯错后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从而一辈子做事谨小慎微,生怕自己做错。

公司有位同事,每次做一样工作都要问我很多次,你觉得可以吗?甚至有时候,自己向领导请假,都要将要说的话一遍一遍问。

我很不能理解她的行为,有次疑惑的问她:没关系啊,为什么要一次次确认呢?”她说:我怕说错,怕做错!”

不仅心中有点同情她,因为她对自己不够自信,总怕自己做错事,而不知道该怎么办?

记得有一次和她聊天,她曾对我说过自己小时候的事,说小的时候,有一次妈妈让她帮亲戚倒水,结果不小心把杯子摔破了,妈妈不仅当时骂了她,亲戚走后更是打了她。为此她总是怕自己犯错,怕犯错被惩罚,担心因为自己犯错就不是好孩子,不受父母喜欢,不被公司领导喜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不能光靠约束、压制、设定框架,而是要引导、启发、激励孩子积极向上,自我教育。

面对孩子犯错,若父母允许,孩子将会变得更加勇敢,但若父母不允许,孩子的一生将处在担惊受怕中,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03孩子犯错,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犯错,作为家长,我们有义务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敢于面对错误,从而生出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做:

01、允许孩子犯错

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总能听到这样的话:

又做错了,你怎么这么笨?”

说了多少次这样做,却还是做错?”

给你说的都听不见吗?又做错?

父母的这些话,让孩子害怕犯错,害怕犯错后被责骂。可是孩子和我们成人不同,我们成长到今天,犯过到少次错,才有了今天的认知。

现如今父母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压力,希望孩子变为一个完美”的孩子,可是这世上哪有完美的孩子,有的只是在一次次错误中,不断改进的孩子。

所以,孩子的每一次错误,父母都应该接纳,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打心底敢于犯错,更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错误,寻找到解决的方法。

02、孩子犯错后不打击,不急着纠正

孩子犯错,并不是孩子有意的,更不是孩子想犯错,而是孩子不会做,找不到窍门,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能急着纠正孩子的错误。

其实父母急着纠正的最主要原因是希望孩子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会,这也反应了父母的焦虑心理,从而对孩子进行打击或者急着纠正。

但是,孩子始终都是孩子,他们的经验不足,学习到的东西也少,肯定不能如大人般快速找到解决的方法,而此时父母的打击和急着纠正,都在告诉孩子,你不应该错,你就应该正确。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变得担惊受怕,让孩子害怕犯错,让孩子在做一件事前思前想后,生怕犯错。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变得优柔寡断,做事不够果决。

我们要做的是,不打击孩子,不急着纠错,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找到捷径,找到方法。

我们可以先教给孩子方法,若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做错了,我们就不急着纠正,让孩子多做几次,等到孩子依然不会,我们可以再次教给孩子方法,让孩子在错误中慢慢摸索,最终找到正确的方法。

比如,教孩子学刷牙,第一次我们可以示范给孩子,然后让孩子自己来,过程中孩子肯定会做错很多次,我们就允许孩子做错,等时间长,孩子依然不对的时候,我们再教他一次方法,然后让孩子摸索,一般这时候孩子再多练习几次就可以做的很好了。

03、孩子至少会犯21次的错误

曾经有一个调查显示,孩子要做好一件事,至少需要犯21次错误。

他们对3000多个孩子经过长达10余年的训练,发现了21次理论。因为孩子的一项新知识大到注意力训练、自信心培养小到上课举手发言、做题准确等,至少需要21次练习,也就是21次错误的递减。

只有在21次的错误递减中,父母不断鼓励支持孩子,才能让孩子产生进步的内驱力,此时孩子就会继续尝试进入下一个环节,最终做好一件事。

所以,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允许犯错,如果孩子犯错,得到的是我们的批评和指责,孩子可能会逃避尝试而终止成长,无法形成习惯。这个过程需要父母足够的耐心和鼓励,让孩子勇于尝试、敢于犯错、乐于改正。

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的方式非常重要,是引导孩子让孩子变得勇敢,还是打击孩子,让孩子从此变得胆小,都在于孩子犯错后,父母的态度。

有远见的父母懂得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为一个更健康的人,愿每一对父母都能够允许孩子犯错,在孩子犯错后鼓励孩子,引导孩子勇敢面对,并在错误中总结方法,最终变得越来越优秀。

大家好,我是晴风,80后宝妈,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喜欢读书、码字,每日与您分享育儿路上的感想,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赞、关注或转发!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