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感性之于我,之于家

上一篇《当理性妈妈遇到感性宝宝》文章发出后,得到很多朋友的关注,我相信认识我的老朋友会产生部分共鸣,而最近两年认识的新朋友便提出疑问,你本来就是感性的呀。

我想说,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孩子教给我的。

儿时的我被夸"聪明",在那个以成绩论长短的年代,我的聪明就是体现在学习上,于是读书学习便成了我儿时唯一要做到的事情,偏远乡村书籍匮乏,去走亲戚时只要看到有书便拿来看,隐约记得看到了一本《聊斋》看的懵懵懂懂但也不肯放过。

随着升入中学,知识和阅历的短缺带来了成绩的不稳定而选择理科,虽然在崇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高考理科综合严重拉分,选择理科不得不说有点遗憾,庆幸的是自己的数学从来都是提分项。

虽然身边大部分人对数学似乎有着噩梦般的记忆,然而学好数学依然重要,它会带给了我理性的思维,以前工作中考核表的解读,我想说,这就是数学带给我的分析能力的呈现;去到陌生的地方对地理位置的认识和方位的准确判断,我想说,这就是数学带给我的逻辑推理能力的体现。等等……

以上种种都是在对事情的把握和判断上面。然而对社会人的认知却是麻木和迟钝的,所谓的"情商"不知有没有。

经常被朋友批判自己的衣着妆容不合适,朋友换了发型或穿了新衣而无任何察觉。等等……

活在自己的世界而不自知的状态终于在尧宝两岁的时候感受到了深深的阻力,随着他第一个叛逆期的到来,我始终弄不明白他的小脑瓜里到底在想什么,易躁易怒不断的消磨着我的耐心,叫他向东,他偏往西;叫他起来,他偏要躺下;叫他停下,他偏偏哭闹不止。简直活脱脱的"睡着是天使,睡醒是魔鬼"。

我开始了探究尧宝心理之路,参加了"'0'吼叫妈妈30天"活动,学习了《父母成长课堂》微课,阅读了《儿童行为心理学》《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卡尔威特的教育》等等,在反复阅读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中逐步形成了系统,在《父母的觉醒》中逐渐提炼出方法。

而我,这个一贯以理性思维用"脑"思考的人,也渐渐开始用"心"来觉察和感受。

慢慢的,尧宝的行为我开始尝试解读。

从我以为的遇事就哭到我看到了因各种或委屈或伤心或失落等情绪而哭。

从他哭时我感到烦躁到我只需抱着他安慰他即可。

从我以为的他总是提出各种需求永不满足到我看到他内心日渐丰盈。

从我以为的他任性倔强到我看到了他个性独立。

从我以为的"人来疯"到我看到了他对朋友的热情和能和谐聚集一帮朋友的能力。

从我以为的学会了走路就不可以再抱到我看到了他享受父母怀抱时的依恋。

从我希望的快点长大到我看到了他渴望长大又畏惧长大的矛盾。

……

细察尧宝带给我无数惊喜的同时,我发现自己的情感开始充沛起来,会因为一部电影的情节而潸然泪下,会因为一曲音乐而舞动身躯,会因为书里的文字产生的共鸣而热泪盈眶,会因为家人的行为举动而感动至深。

记得和朋友聊过关于做家务的话题,我以单位小时自己可赚得的报酬来计算请阿姨打扫做饭的可取之处,也曾这样实践过,因为我从来不认为做家务是我该做的事情。

然静下心来时,查看菜谱做出的饭菜被尧宝光盘行动且不断夸奖带来的喜悦远超工作上的成就感。

孩子寒假里我开始践行断舍离,微信删除300+人,丢弃了将近十包衣服杂物,整个家焕然一新,每天煮一壶养生茶,衣橱里衣服随手可拿,收拾起屋子来简单方便。

先生感慨道:这就是我理想的家!

孩子的到来,使得我们认清自己,同时能映照出我们的成功与失败,让我们随时随地发现自己的不自知,从而促使我们学习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