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母亲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当孩子呱呱坠地时,与其有着直接联系的就是母亲。在如今这样一个中国式家庭中,母亲的地位日渐凸显。在孩子的学生时代,学业往往是母亲最关心的问题。母亲们总是喜欢给孩子报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总喜欢一手包办孩子的生活,希望孩子以她们想象的那样去学习,去生活。
我们时常找不到东西的时候,找妈妈寻找帮助似乎是我们的本能,似乎也只有妈妈知道我们的东西放在哪里。就算是遇上了爸爸,也会和爸爸问:我妈在哪里?”母亲在中国的家庭中一直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并且特殊的地位。
母亲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正因为母亲的地位太过重要,所以容易因为一些无心之举就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而这也催生出了一个新的现象母亲参照效应”。
何为母亲参照效应:这就要讲到我们那经典的两个女人同时落水,该先救哪一个”问题该如何解答了。这个作为中国男人的集体噩梦的问题该如何完美解答,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左边是与你共入爱河的女友,难舍难分,右边是你心底最敬爱的母亲,无可替代。这让人不禁发出疑问:这可到底怎么选啊?
这个问题,将无数豪杰斩于马下,它难道真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吗?让我们把视野投向世界,就拿美国人来说,他们回答很应该就没那么纠结了,会毫不犹豫选择他们的老婆或者是女友。为何会这样呢?难道美国人就不爱他们的妈妈了吗?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母亲参照效应”。或许心理学家可以给出一个容易理解的解释。
2002年,北京大学一群人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首次发现:与西方人不同的是,中国人的记忆具有自我参照效应”,换句话说,能牢牢记住和自己有关的信息,而且对于与母亲相关信息也能记得很牢固,这种牢固也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记忆深刻到如同与自己相关一样。这样,所谓母亲参照效应”就出来了。
在这个实验中,他们在结合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的经典样式上,同时也增加了含有母亲的参照条件。比如用什么词来形容你的母亲比较好呢?是代表辛勤劳动的勤劳一词吗?这能让参与者思考这些问题时,想到母亲并联系母亲平时劳苦时的画面。
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大的东方文化背景下,这种独属于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母亲密不可分,紧密相连。这说明,中国人把母亲的地位看的很重。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对母亲更依恋的原因。随着胎儿的出生,母亲与孩子的连接不可能断裂,反而在日益相处中感情渐渐更加亲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小视,母亲就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因为她们对孩子的影响超越了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可见母亲在教育中所体现的重要分量。而当母亲表现出焦虑情绪的时候,这种情绪也会传递到孩子的身上,使其也变得开始焦虑起来。因此当我们希望解决孩子的焦虑问题时,首先需要从母亲的焦虑开始下手,那么母亲们的焦虑是从何而来的呢?
中国母亲为何焦虑?怨恨当下,由于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精神的富足,思想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多80 后和90 后的年轻妈妈们不想自愿生孩子。但是在老一辈人或者是周边的那些人的催促、逼迫和威胁下,最后还是怀孕生子的年轻妈妈们,即使她们生理上是妈妈,但心理上并没有完成角色的转换,依旧未适应这一新身份的转变。包括那些意外怀孕的妈妈们,内心其实极度不愿意生养一个孩子,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们又该如何养育他们呢,孩子们又该怎样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呢?
所以,我们尽量不要去责骂妈妈们,她们或许有错,但是我们更要做的是要设身处地去思考,其实,妈妈们也是不容易的。
嫉妒因为父母工作忙碌,很多孩子在小时候被交给家里的老人照顾。殊不知,孩子们天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会让他们本能地依恋照顾他的人。因此,当看见孩子跟奶奶更亲近时,很多妈妈会产生类似嫉妒的情绪。这背后所暴露出来的其实是她们内心的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她们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亲自照顾孩子。但是,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情绪,于是她就通过否定照顾孩子的老人来凸显自己的价值,她们渴望被孩子喜爱和关注。
无助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那些不照顾好孩子,或者把照顾孩子的责任推到老人、保姆身上。她们被人骂不懂事、没有责任心。
但有一点需要区分,其中有些妈妈不是没有责任心,其实是因为她们在自己在婴儿时期感到孤独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内心的那种绝望感和无助感被无限放大,被孩子激发起自己的创伤后,就陷入这种不良情绪之中。在孩子大哭时,她们的心里其实已经翻江倒海,但是觉得自己做不好,所以就装作没有听到孩子的需要,假装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心理上,这种妈妈就是一个脆弱的孩子,根本顾不上孩子的需要。孩子遇到问题时,她会表现得很无助。
冷漠在婴儿期,孩子总是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围着他去转,而后慢慢才会体会到,原来妈妈不会完全听他的。冷漠的妈妈不会关注别人,没有能力立刻响应孩子的需要。比如,明知道孩子饿了,可她就是不过去。那么,孩子就会更想要去得到别人的关注,更想要去控制别人。长大后,他会希望所有人都听他的,甚至养成控制型人格,酿成大错。
着急孩子小时候要关心他们的健康问题,妈妈们认真翻找各种奶粉,补品,只为让孩子能更健康的成长;长大一些的时候,又开始担心孩子们的学业精心挑选各种学校,报名各种辅导班,广加各种微信群。其实,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下的中国,这样的焦虑无非就是相对于攀比其他孩子的技能,我们其实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把任务一股脑全部塞给孩子除了让妈妈自己焦虑,更会让孩子焦虑不堪,更严重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让孩子渐渐远离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样一来妈妈们的压力和焦虑只会越来越膨胀。当到达那个临界点时,它就会爆炸。那么,对于这种焦虑,她们该如何处理呢?
中国母亲该如何自处? 妈妈应从自身入手,以身作则缓解焦虑妈妈经常因为孩子的一点点小小的行为的反应就紧张,总担心孩子不如别人家,从而更加焦虑,她们所不知道的是,她们最宝贝的孩子已经成为与别人攀比的工具了。
每每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如找好友知己倾诉自己的烦恼。当把烦恼讲出来时,你的大脑会处于放松状态,心情会变好,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而你的朋友也会设身处地,尽其所能,给予帮助。。
最后,运动这一种减压方式既健康又省钱。对于轻度、中度焦虑具有良好的效果,我们把运动当做一种习惯每天坚持下去,不良情绪或许会渐渐减少乃至消失。
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减轻母亲参照效应的影响创造一种种轻松愉快的亲子模式,这会让孩子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更多,并且还会更加自律,深刻了解慎独的内涵。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很认真用心。母亲要让他们在可控的空间内自由选择,以减轻母亲参照效应的影响。
给孩子放轻松仔细想想,其实我们大多数的焦虑都来源于我们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太过理想。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眼前,体会简单的快乐,让孩子享受快乐童年,给她们快乐成长的空间。这样,不论是对于孩子又或者是母亲,我们都会得到更有益的东西,同时收获更多。
再回到我们对于亲子关系的最初理解上来,母亲永远是是爱孩子的,这一切的焦虑都来源于母亲对孩子的爱。在了解完上述内容包括母亲的参照效应,何为焦虑以及如何缓解焦虑这些之后,我们是否对于如何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呢?对于焦虑,我们从来都不需要躲避它,而是要去战胜它。
最后,在我们解决好自身问题后,再回头看看,看看一切是否如想象般进行,是否如那样美好。望所有母亲也能够摆脱焦虑的困扰,携手孩子,共同奔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