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训练法培育出的孩子,现在怎样了?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

前几天朋友小云的妈妈来家里玩,无意中聊起小云在家里非常的胆小,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即使不得不一个人呆着,也要把所有的门窗关好,害怕坏人进来。

晚上也不敢一个人起来上厕所,总是要妈妈陪她一起去,而且还经常会有睡眠障碍,不敢一个人睡,灯一关就害怕。

有一天,朋友因为加班下班晚了一点,回家打开门之后一直叫女儿的名字,每个房间都找了一圈都没有看到,后来女儿才从被窝里钻出脑袋来妈妈,我在这里”,而门外的哥哥则一直抱怨,妹妹在家,为什么自己敲了那么久的门都不开门, 让自己在外面等了一个小时。

妈妈,我害怕,我总感觉有人用钥匙开我们家的门”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

朋友想尽各种办法鼓励孩子,你现在都小学三年级了,已经不是小宝宝了,应该自己起来上厕所。” 但每次都收效甚微,道理都懂但还是害怕。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训练法培育出的孩子,现在怎样了?

小女孩非常害怕一个人睡觉

这是孩子明显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朋友非常诧异,孩子从生下来就是跟着父母,也不是留守儿童,也没有超过两周的长时间与母亲分离,怎么会缺乏安全感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年人的许多行为都跟童年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另一方面,如果童年的一些行为则可以从婴幼儿哺育时寻找原因。

小云出生前朋友在所读的婴儿哺育的书籍中,各媒体育儿的文章中都有提到过一种哭声训练法”,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哭时不抱,等孩子不哭时才抱”的这么一个育儿理念。 当时她感觉非常新颖,听起来也非常有道理,并且操作起来也不是太难,前提条件是父母能狠下心来。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训练法”

孩子出生之后,朋友严格按照哭声训练法”来操作,月子里定时地喂饱了孩子,哄睡之后把她放在床上,假如孩子醒了,再哭再闹都不去抱一下,有时,孩子哭的实在厉害,这边听着孩子撕心裂肺般的哭声,那边还在掐表计时,五分钟之后才可以抱,差一分都不行。

而老一辈带孩子的理念里也有这么一种说法孩子哭不坏的,哭一哭更健康,不要一哭就马上抱,那样大人是受不了的。”

1.这个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 哭声训练法”,绝对是弊大于利

哭声训练法也叫哭声免疫法”,是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提出的一套育儿理论

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他提出了一种哭了才抱,不哭不抱”的哭声免疫法、完整睡眠训练法,他认为这些方法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大人省力的乖婴儿。

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孩子哭闹不第一时间安抚,而是延迟进行

华生曾经非常豪放的宣扬自己的这套理论具有特殊的魔力,仿佛经过这套理论培育出来的孩子可以如我们所想——想变成什么人就可以变成什么人,不受任何先天因素的影响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但在用这套理论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真的如华生所愿,他的孩子个个都优秀十足吗?

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 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他痛苦的大儿子雷纳却背叛了行为主义而学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许是童年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纳。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

孩子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跟情感

华生完美婴儿培育系统,把自己的孩子们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而且还殃及到第三代。

但因为哭声免疫法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据心理学家分析,哭声免疫法完全破坏了婴儿人格和亲子链接的建立。

婴儿在出生的头两个月里,几乎每天都在吃和睡之间切换,仍处于一种自闭”的状态,正是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婴儿的这种全能自恋”。在得不到回应的煎熬中,婴儿会累积巨大的恐惧和愤怒。

在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理论下,孩子在哭了得不到回应,形成条件反射之后,自然而然就不哭了,变得乖巧无比”,表面看上去的乖巧”为今后的极度缺乏安全感埋下了伏笔.

婴儿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感受来自父母的心跳,来自父母的爱,这样的爱才能给孩子极大的满足,从而让孩子从小就有踏踏实实地安全感。

心理得到满足,具有安全感的孩子

2.哭声训练法”下的孩子,怎样才能弥补婴儿时期缺失的安全感?

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演变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相应需要完成的任务。

婴儿期0-2岁 这时期的婴儿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信任的问题,尤其是对母亲的信任,当婴儿 受到温暖、持续的照顾时、他就能建立起信任感,缺乏照料或者照顾不够则产生不信任感。

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引起父母的注意,但如上所述,在哭声训练法下,没有及时的响应孩子的需要,导致这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及时完成。

对父母的信任是这个时期应该完成的任务

当我们错失婴儿敏感期安全感的建立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给孩子安全感,首先要弥补婴儿期的信任缺失,建立信任的亲子关系。

平时,父母多拥抱孩子,父母的拥抱充满了力量,孩子可以从父母的拥抱中感受来自父母的爱,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明白,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是信任他的,都会是他的守护者

对于物质层面的孩子合理的需求,及时的回应跟满足

孩子物质层面的合理需求,比如:妈妈我想买一个文具盒,我们班上同学都有了。

孩子在提出这个要求时,我们有时第一反应就是拒绝,”买文具盒干嘛,你不是有一个吗?不要跟同学比吃穿用,要跟同学比学习”

但孩子在遭到拒绝时,心里是非常难受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并不一定是孩子跟同学攀比,而是孩子在融入一个群体的标配”,所以父母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多陪伴孩子,多出去运动、散步、旅游

每天父母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孩子运动、散步,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增加亲子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在家封闭的环境下,人相对来说是压抑的,有些思想是无法表达的,而孩子也不能很好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到外面一个开阔的环境下,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同时也是开放的。这时是表达感情,诉说跟倾听最好的时机。

孩子有进步时,适时的鼓励表扬非常重要。

6-12岁的儿童,当受到表扬时他们会获得勤奋感,当他们所做的努力被认为是不充分的或是差劲的时候就会让他们产生自卑感

当孩子有了进步时,适时的鼓励跟表扬显得非常重要,那是他们获取来自成人的肯定,也是建立自信的一个重要过程

直面恐惧,用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消化它

首先,在说教没有切实效果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正视恐惧,承认孩子的感受,对于孩子害怕的,我们回想一下我们这个年龄段时,也有害怕的事情。

直接跟孩子说:妈妈跟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很怕黑,也不敢一个人睡”,当孩子听到这句话时,对孩子来说就是被认同,被接受,而不是把恐惧变成自己的包袱,一边承担恐惧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承担自我怀疑的压力。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父母可以通过绘本、电视、书籍中的故事对孩子正向的引导。

在孩子极度安全感缺失的情况下,我们要多给孩子一个拥抱、多给孩子一个欣赏鼓励的眼神、多陪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在关爱中成长的孩子,也必将有个健康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