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大多数中国的家庭里,哭是被禁止的。家长们认为哭是一件坏事,是不懂事,是令人讨厌的。为了制止孩子哭泣,家长要么粗暴呵斥、威胁恐吓甚至打骂、鄙夷;要么安慰、哄劝、妥协、甚至以满足孩子的各种无理要求为条件,可谓软硬兼施,直到孩子停止哭泣为止。而对于小男孩来说,哭泣则更是被看做没出息、丢面子的表现,甚至会受到来自父母的羞辱,导致男孩不知道如何释放悲伤,也无从知道如何表达喜爱,势必影响成年后的生活幸福。
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甚至还完全不会表达,而哭几乎是他们宣泄情绪、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强行制止孩子哭泣,孩子的情绪受到压抑,就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而一味地哄劝和妥协又可能让孩子学会把哭闹作为威胁家长的武器。所有这些做法即使最后能成功制止孩子哭泣,但是孩子可能因此会变得谨小慎微、畏首畏尾,看似乖巧听话,实则缺乏自信,或者是压抑的情绪因为得不到发泄,迁怒于他人他事,形成恶性循环。
虽然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中永远充满欢声笑语,但是哭和笑都是一个人真实的情绪反应,是表达内心的本能行为。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理性分析能力还很弱,如果他的负面情绪总是被否定、被制止,他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为什么我总是有这些不好的东西”?是不是我有问题?这种自我怀疑长期潜伏在孩子的思想中,会一直带着它成长,并在心理上形成不可磨灭的烙印,对心灵产生影响。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小时候都会有这种眼泪憋住不许哭的记忆,想一想那时候你是不是更希望能痛痛快快地哭出来呢?而且从科学的角度讲,哭泣是人类自我疗愈的一个办法,是一个康复的过程。如果负面情绪总是被压抑,长期得不到发泄和纾解,势必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影响。
所以,孩子哭一定是有原因的。既然哭泣对孩子来说不可缺少,那就不要压制,要接纳孩子的哭泣,接受情绪的存在,即不加指责地认可孩子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大人可不必急于安慰孩子,不必急于解决哭的问题,要允许孩子和自己的情绪待一会”,让孩子在哭泣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情绪、体验自己的情绪,并由此明白:就算是生气、伤心、恐惧、嫉妒这些负面情绪本身,也不是一件错”事,而是一个人的真实情感。这有利于让孩子学会辨别自己的情绪,进而去有效地管理情绪。
哭是孩子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是和喜怒哀乐等一样属于上天赋于人类的正常情绪表现,并不是坏事。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让孩子哭一会儿,不会导致任何的严重后果,孩子的哭泣不应该被否定和强行制止。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遭受打击的时候,愿望没有被满足、目标没有实现的时候,请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把孩子的哭泣作为一个信号,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内心。
所以,家长要做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