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梦妈咪(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对于家庭教育用简短的话语来表达它的精华,那便要强调让孩子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成为坚定的人。”
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很少能具有自律的能力,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完成他们自身的任务,便常常给予孩子奖励。
可乐是一个特别不爱准时吃饭的孩子,每到饭点,妈妈都要拿着碗和勺子追着他,给他喂饭吃。
今天中午,可乐不愿意吃饭了,妈妈便对他放出大招来:可乐乖哦!把这些饭吃完,妈妈明天上午就带你去超市买你爱吃的零食。”

听到妈妈这样讲,可乐把头转过来,对妈妈说:我不要去超市了,我要去上次那家店买蛋糕。”听到儿子这样的要求,妈妈有些诧异,但又只好临时答应他了。
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于妈妈的照顾他们总是不配合。而在这时,很多家长便会采取奖励的方式,来获取孩子短时间的配合。但是长期使用这种方式,会使孩子变得越发依赖奖励,甚至让孩子变得过于贪心,导致家长在最后无法满足孩子,让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为什么家长的物质奖励失效了呢?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了解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在笼子中的小白鼠偶然间发现,碰到操作杆会得到了食物,它便开始频繁的触碰操作杆,以便让它能够获得食物。但是这个行为并不会一直维持下去,当小白鼠感到疲惫后,它便不再按压操作感,直到它下次饥饿时才会去选择按压。
这个实验证明了,奖励机制只能激发动物的短期需要,一旦它们没有了对食物的需要,便不再去执行按压的操作了。
而在生活当中也是如此,家长一味的给孩子同样的奖励,孩子面对奖励也会觉得疲惫。在这时往往需要新的奖励,才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们有动力去学习。

但是此时我们清晰地发现,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是来自于奖励,而并不是他们内在的驱动力,推动他们去学习。这便让我们了解到,一旦孩子对奖励失去了兴趣,没有任何动力来支撑孩子去学习,家长的奖励机制便自然而然的失效了。
▊错误理解物质奖励,让孩子丧失体验感
包子的妈妈为了锻炼孩子做家务,常常用奖励孩子玩具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让他在家中帮妈妈倒垃圾、扫地。最初孩子会听从妈妈的话,帮助妈妈忙前忙后,但是后面一次妈妈带包子去逛街,包子看中了一个小型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价格要比之前包子选的玩具贵出好多倍来。包子的妈妈坚决不肯给他买玩具,包子十分生气,便不再帮助妈妈做家务了。
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进行奖励的人或物,不喜欢将这些奖赏或赞赏不断减少的人或物。而现实中的案例正印证了这一理论,有一位老人家的门前,有一个大的庭院,每天晚上庭院门口都聚集一群小朋友,这些小朋友在庭院门口的烂车上蹦蹦跳跳,玩闹的过程当中,发出的声音让周围的人感到十分烦躁,大人们的制止并没有让孩子减少音量。
这位老人便对这些孩子说:今天谁蹦的最响,便有玩具手枪奖励。”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蹦跳,在第二天这位老人将奖励换做了糖果,在这一天中小朋友看到奖品并不满意,他们蹦跳的声音变得稀疏了。
到了第三天,老人并没有给孩子们奖励,这些孩子看到没有奖励便觉得很无趣,回家看电视了。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了用奖励递减法,能够避免孩子做出调皮捣乱的事。但是同样采用奖励递减法,也会让孩子对他们原本应做的事情失去兴趣,而上面包子的妈妈出现的行为,就体现了奖励递减法的负面效应。

通过奖励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在短期内听从家长的教育,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节省了力气,但是却无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用奖励的方式只是让孩子配合家长的行为,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体会到的更多是奖励品给他们的喜悦,却不能够让他们体验到完成目标后的成就感,更别说感受自己的进步了。包子在帮助妈妈做家务的时候,原本这些行为就代表着他具有自理能力,只要包子的妈妈及时鼓励孩子,通过在赞扬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
【教育孩子家长需要用技巧,想要通过偷懒来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是不可能的,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激励孩子才是王道】
▶▶奖励孩子需要技巧
★阶段性的奖励,让孩子有所提高
✔小编和同事:曾经做过一项实验,通过实施两种奖励机制,来判断不同的奖励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其中一组实验中,孩子们获得的奖励是针对考试成果的奖励。
而另一组奖励,则是需要孩子投入相应的时间,完成任务后便可以获得奖励。
比如: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得到奖励。
在实验结束之后,发现,对于那些投入精力便可以获得奖励的孩子来说,他们更愿意付出一定努力,并且在努力的过程当中都取得了进步。

相反,为孩子设定目标才给予奖励的小组中,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的提高。
这个实验就要告诉我们,想要通过奖励机制来让孩子进步,就不要给孩子设定过高的目标。往往对孩子的努力过程进行奖励,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赞美,在孩子的心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对于孩子来说,过多的奖励便是阻碍他们体验成就感的障碍物。
相反,在孩子完成任务时,家长肯定的微笑和口头赞扬,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比如:包子的妈妈看到孩子用心的整理垃圾时,便可以在旁边摸摸孩子的头对他说:我们的包子真的太棒了!将垃圾整理的非常干净,真是妈妈的小帮手呀!又为家中做贡献了呢。”
通过这种表述,不但能够让孩子体验到劳作的成就感,也能够让孩子对家庭有浓郁的归属感。
★把奖励变成亲子活动
与其给孩子奖励玩具,不如在孩子平日的生活当中奖励孩子自制的奖状,通过奖状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荣誉感。而这个奖状可以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共同制作的奖状,让孩子更加喜爱,他们便能够有更多的动力来获取这个奖状。
同时,当孩子积攒的奖状达到一定的数量时,便可以获得外出游玩的奖励。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奥秘,不但能够增加孩子的探索精神,更能够丰富孩子的认知,增长孩子的见识。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让孩子在努力的过程当中得到满足,得到的奖励也能够推动孩子进步。

✔小编认为:对于孩子来说,物质奖励能起到短期的效果。但是想要让孩子长期具有驱动力,便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这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计划,用阶段性的奖励推动孩子前行。
本文由微梦妈咪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