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一条关于平衡车比赛后妈妈训斥孩子的视频被送上热搜,其实这个话题我很早就想写了,因为随着陪苗小弟玩平衡车的时间越长,我越觉得平衡车这项运动不适合绝大部分中国父母!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先一起来回顾这个热搜。
视频开头,被马赛克遮挡住的妈妈在训斥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从语气和用词可以感受到,这个妈妈内心的愤怒。

在训斥的过程中,还能清楚的听到一阵阵的敲击声,后来目击者在画外音中说,这个敲击声是妈妈在拍打孩子的头盔。

视频看到这里,不知道你们跟我的感觉是否一样,就是气愤。
但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个妈妈在孩子哭着认错后,居然把孩子一个人扔在那里,转头就走了。

无独有偶,上周末苗小弟也去参加了一个平衡车比赛,候场的时候,伙伴笑着跑过来对我说:我刚刚听到一个妈妈在骂孩子,‘你比赛的时候看别人干嘛,别人是终点吗?’,这妈妈也太逗了,才两三岁的孩子被她骂的头都不敢抬。”
我其实挺想问问这些妈妈,孩子平衡车比赛没跑好怎么了?谁说了比赛就只能赢?带孩子参加比赛的初心是什么?在对孩子责骂后目的就能达到了吗?
这些让我想起苗小弟第一次参加平衡车比赛的一段经历。
由于对比赛没有概念,苗小弟整个预赛过程都在划水,左顾右盼,走走停停,当他最后一个晃荡到终点的时候,正准备对我笑,我却因为他的失常发挥,板着脸问他:你怎么回事,这么不认真跑。”
一瞬间,苗小弟的笑容就僵在那里了,在观察到他情绪的变化后,我没有再多说什么,拍拍他的头讲:等下复活赛好好跑。”

到复活赛的时候,苗小弟用尽全力,以第一名的成绩冲进了半决赛,在他冲到终点后,第一句话是,妈妈,这次我跑的很好吧。”
我笑着回应他:你很厉害”,他满足的点点头,没再多说其他,然后在半决赛时,又重新恢复到划水状态,荡到终点。
这之后,预赛时苗小弟那个笑容变僵的表情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伴随着的还有五个问题。
· 接触平衡车的初衷是什么?
· 参加平衡车比赛的目的是什么?
· 为什么在孩子比赛不认真时我会这么生气?
· 如果孩子不认真比赛也得了第一名,我还会生气吗?
· 孩子在我生气后开始认真比赛,说明我的情绪给孩子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经过思考之后,我发现无论是平衡车还是平衡车比赛,其实都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出在我身上。
不可否认,平衡车是一项对于孩子健康成长非常有益的运动,因为它不但可以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激发大脑前庭觉的发育。
而且,孩子骑平衡车必须有家长在边上看护,无形间就增加了许多亲子互动的时间。
家长们通过帮孩子约伴骑车,提早让孩子接触除家人以外的社会关系,所以不管在哪里,平衡车俱乐部都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
同时,参加平衡车比赛,可以通过比赛积累孩子的自我价值与成就感,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让孩子懂得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既然平衡车的好处这么多,为什么我还会说这项运动不适合绝大部分中国父母呢?
01当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时,失落、焦虑、着急不可避免平衡车是一项比较烧钱而且需要持续烧钱的运动,买车需要钱,升级装备需要钱,上课需要钱,参加比赛需要钱,去外地比赛更需要钱。
一个家庭如果经常带孩子外地参加比赛,一年在平衡车上花费十万都很正常。
再加上时间的投入,即使你生了一个发动机”,要想在比赛中取得成绩,也依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
当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后,再对孩子的水平没有一个正确认识,满怀信心的带着娃儿奔赴赛场,结果他全程满不在乎的给你跑个倒数第一回来,不失落可能吗?不焦虑可能吗?不着急可能吗?
所以,如果父母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控制面对孩子比赛失利的愤怒情绪,就带孩子参加平衡车比赛,简直是花钱花时间找气受。
02必须面对从神童”到普通孩子的心理落差虽然现在很多的家长系统训练的意识已经非常强了,但是绝大部分孩子在接触平衡车初期依然是自己野骑。
家长们在孩子野骑越来越好之后,开始意淫孩子是不是在这方面很有天赋,然后寻找俱乐部,让孩子接受正规训练,甚至让孩子去参加比赛。
但是野骑越来越好这件事情,是孩子跟自己的纵向比较。
到了俱乐部里或者在赛场上,孩子要面对的就是,与其他经过正规且高强度训练的孩子的横向比较,有时,输在所难免。
如果父母们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就带孩子去参加比赛,等于生了个神童”的幻象破灭,这种心理落差会让他们深受打击。
03嘴上不怕输,心里输不起有一次,我带苗小弟去参加比赛,在候场的时候,听到一对刚刚跑完预赛的父女的对话,小姑娘成绩还不错,预赛第二名直接进入半决赛。
爸爸对孩子说:你很棒,虽然只跑了第二名,但是跟第一名只差一点点,等下半决赛的时候,好好跑,肯定能跑第一名。”
原本很开心的孩子,看着爸爸,小声说了一句:等下我会好好跑的”,爸爸满意的摸了摸孩子的头。

跟上热搜的那个妈妈比,这个爸爸的情绪其实是克制的,面带微笑,语气也像和风细雨般轻柔,可是为什么孩子的情绪还是会瞬间低落了呢?
因为孩子是天生的观察家,爸爸这句话表面上是表扬,但其实是在说你跑的还不够好。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孩子能够真切感受到。
很多时候,我们嘴上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怎么想。
说到底,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父母以结果导向的教育方式,他们在身体力行的告诉孩子,输”是一件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情,就像错”是不能接受的一样,这不仅仅存在于平衡车中,而是可能出现在教育的点点滴滴里。
那是不是这样就不要让孩子玩平衡车或者不去参加竞技类比赛呢?
当然不是!只要家长们能调整好心态,无论是玩平衡车还是参加比赛对孩子一定都会是很好的锻炼。
这就像生病与吃药的关系,是药三分毒”,所有的药都会有副作用,我们会不会因为害怕副作用而不吃药呢?
当然不会,因为和生病对人体的伤害相比,正常范围内的副作用可以暂时忽略不计。
首先,家长们需要非常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锻炼孩子,而不是伤害孩子。
万油精一样的养育方法是不存在的,所以,该使用哪种养育方法取决于我们当下养育的目的是什么。
当我们需要教会孩子懂得坚持和努力时,就要暂时收起疼爱,狠下心来,只是这种狠下心不能舍本逐末,仍须建立在不伤害孩子的基础上。
遇到孩子训练不认真,比赛不尽力时,不要先入为主的判断孩子是不认真想偷懒,可以先暗中观察一下孩子,看看背后有什么原因。
如果孩子是真的想偷懒,也别发脾气,因为发脾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如坚定的告诉他,必须坚持,让孩子明白什么才是应该做的。
其次,把输当成赢,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对孩子的锻炼。
在人生的长河中,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起起伏伏、输输赢赢才是人生。
如果我们在比赛中只给孩子灌输要赢”这个思想,那孩子在面对输的时候怎么办呢?
更何况赢”本身就是一件能引起人快感的事情,输”才是磨难。培养孩子,在面对输”的时候,能够不气垒,懂得去反思,才是真正的强者思维模式。
所以,无论输赢,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那都不是终点,只是过程。同时,有了这种认识,我们也更能坦然面对孩子的输赢。
在平衡车圈,有非常多为了陪伴孩子用心付出的家长,他们准备各种道具陪着孩子训练。
当孩子状态欠佳时,为了激发孩子,一圈一圈跟在边上陪跑。当孩子哭闹不肯练车时,也会耐着性子各种哄劝。
家长爱孩子的初心都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因为一两次热搜,就指责陪孩子练平衡车的家长。
也希望练平衡车的家长们不要轻易被自己的得失心所左右,为了孩子好才是我们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