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害怕”的时候,你是如何会回答的呢?
是不是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不要怕,没事的!"
"这有什么好怕的!"
"男子汉大丈夫,这也怕?"
"胆小鬼,长大了怎么办啊?"
可是,当你说不要怕”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句话真的能让孩子不再害怕吗?
这让我想起表哥儿子轩轩小时候的经历:
轩轩小时候特别胆小,很多东西都让他感到害怕,比如他怕黑,怕打雷闪电,怕风扇……
曾经,表嫂也用不要怕”这句话来安抚他,但没有任何效果,轩轩每次遇到害怕的东西时,依然哭着喊着找妈妈。
有一天,当轩轩被一只蟑螂吓哭后,表嫂忍不住说:蟑螂有什么好怕的?像你这么胆小,长大了可怎么办?”没想到这句话让小轩轩一下子就情绪崩溃了。
他委屈地哭喊道:你每次都说不要怕,你以为你这样说了我就不害怕了吗?我就是害怕啊!我怕那些虫虫钻到我耳朵里,鼻子里,嘴巴里可怎么办啊?你们大人跑得快,虫虫也不敢欺负你们,你们当然不害怕。可是我这么小,我怕我躲不开啊,你从来就没有关心过我的心情!”
原来,大人眼里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在孩子眼里也许变得面目狰狞,让他们想到那个画面就心生恐惧。比如:
黑夜像一张巨大的嘴巴一样,把整个世界都吞噬不见了;
打雷闪电就像天上的神仙们在打斗,一不小心,就会殃及无辜;
风扇像无数刀片在高速旋转,随时有飞出来插中心脏的危险......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他们恐惧的真正原因。
如果对孩子过份强调勇敢,根本不能让恐惧消失,反而让孩子感到压力更大,从而变得更加害怕。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感到恐惧呢?胆小害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很普遍存在的情绪。
曾有研究发现,正常儿童中,90%以上的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有七种以上的害怕。”
不同年龄段孩子惧怕的事物也是不同的。
《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一书中提到,孩子由于原始心理系统还没有被理性思维征服和取代,所以总会出现令人费解的恐惧。”
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外在刺激
心理学家认为,小宝宝生来比较惧怕两样东西:一是怪而大的声音,二是身体失去支持和跌倒。不过这还不是真正的恐惧心理,只是会引起痛苦的感觉,更像一种生理反应。作为一种心理反应的恐惧感,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发展而产生和变化的。
婴儿时期,宝宝会怕饥饿、孤独、噪音、以及任何引起生理上不舒适的因素。
等他们渐渐长大,害怕也会随之变得更多更复杂,比如黑暗、死亡、陌生环境、不可预知的事、幻想出来的怪兽.....
有些孩子对父母生气的表情和语言特别敏感害怕;有些孩子对于陌生的物品和环境感到害怕……
2、被恐吓的回忆
"你再不听话,就把你扔外面去!""你怎么这么笨!""再哭就让警察来把你抓走!"如果大人经常用这样的语言恐吓孩子,孩子便会在心里埋下"恐惧"的种子。
长期被这样恐吓的孩子,即使因此停止哭泣变得听话。但他的心里从此也埋下了害怕黑夜,不自信,害怕警察”等恐惧的种子。
3、遗传
如果妈妈害怕蟑螂,她每次看见蟑螂,都会尖叫,发抖。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蟑螂是很可怕的。于是,当他下次看见蟑螂,自然也会莫名地害怕,发抖,尖叫。
其实,恐惧和高兴,悲伤,失望,愤怒一样,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而已,而情绪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恐惧时,家长先别急于否定和阻止它,也无须刻意消除和回避它。
我们不妨改变角度,用一种开放而积极的姿态来看待它。
当孩子表达害怕时,家长的做法很关键你知道吗?当孩子说我害怕”时,其实他是在向父母发出求救信号:我不懂得如何处理我现在的情绪,妈妈快教教我!
这个时候,家长的做法非常关键:不同做法,或许造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第一种:否定孩子的感受,敷衍地说不要怕”的做法
自然界里,有很多动物会通过抖动身体来释放恐惧的能量,比方说兔子或是小鹿等等,当遇到危险逃跑后,确定安全后,它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抖动身体,将那股恐惧的能量通过抖动,释放出去。
可是,人没有这项功能,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语言或者是行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释放负能量。
当孩子说"害怕"的时候,如果父母敷衍了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不要怕"时,这句话等于堵塞了孩子表达害怕的通道,恐惧便会储存在潜意识里,随时有爆发的可能。
所以这样说,根本不能真正地解决孩子内心的恐惧。反而让孩子敏感地认为父母在嘲笑,批评自己。让本来就害怕的孩子更加无助。
有的孩子甚至还认为,父母否定自己真实的感受,就是不理解不尊重自己的表现。这样次数多了,有什么话孩子都不想再跟父母说了。
第二种:接纳孩子的情绪,陪伴孩子一起面对恐惧的做法
完型心理学里讲到,接触被中断就会形成伤口,所以完型治疗的原理,就是恢复接触,完成未完成事件。所谓疗愈创伤,简单来说就是回到当初的场景去,恢复接触,表达当时的感受,让能量完成它的旅程,而不是卡在那里。
如果父母能及时回应孩子一遍遍的呼唤,并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去探索每个可能引发害怕的原因,证明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害怕。这要比敷衍地和孩子说:"有什么好怕的",管用多了。
美国儿科专家威廉•科尔曼曾指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直面让他们害怕的事物,并且客观地处理他们的恐惧感。如果大人忽视孩子的恐惧感,那他们的恐惧永远都无法消除。”
所以,当孩子害怕的时候,不妨静静地陪伴在他身边。跟孩子一起直面恐惧,最好能有意识地在孩子心中埋下勇敢”的种子,那么恐惧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记得有一天晚上,大宝自己去上厕所,他看到卫生间里面黑乎乎的,马上跑回来和我说:妈妈,我害怕。
我马上把他抱起来,说"没事,妈妈陪你一起去,好不好。"就这样,我抱着他,一起去面对黑乎乎的卫生间,打开灯后,熟悉的物品映入眼帘,我趁机说:看见了吧,黑暗中什么都没有。
后来,我又和他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特别怕走夜路,后来经过努力终于克服了怕黑的经历。
渐渐地,他向我表达怕黑”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我知道,"勇敢"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写在最后所以,当孩子说"我害怕"时,请记得先看见”孩子的恐惧,承认孩子也拥有害怕的权利,允许他们的懦弱”的行为,用爱和陪伴帮助孩子走出无助和不安,在他们的心里埋下勇敢”的种子,让他们从此变得强大。
另外,讲故事也是帮孩子克服恐惧的有效方法。通过讲故事,让孩子明白再强大的人都有害怕的时候,慢慢地,孩子就会相信,恐惧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的。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引导下,克服内心的恐惧,从此变得勇敢强大。
写文不易,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多点赞转发哦;有问题可以在下面留言。我是超人妈妈说育儿,关注我,育儿路上,咱们一起探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