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没有办法改变父母的养育程序,但却可以与内在的父母握手言和

时代变了,但关系的本质还是那个关系。

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看不支持成长的原生家庭,总是跟创伤联系在一起。对原生家庭的抨击已经铺天盖地,武志红的《家为何会伤人》,解读了家庭对人的伤害,而各个心理学流派,更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心理发展,怎样从母婴关系形成一个人一生的关系模式。

结论就是,我们从家庭关系中形成的这个人格,直接影响我们未来的人生。

前几年的热播剧《欢乐颂》,樊胜美的父母,总是哀哀的跟她要钱,一副山穷水尽的凄楚,让女儿怜悯,把她折磨到崩溃的边缘,到现在《都挺好》中的作”爸苏大强,家庭关系与养育方式只是一点点的在被意识到,改变的却很少。

现在年轻的父母与上一辈的父母相比,他们对孩子更关注了,但是家庭关系与养育方式并没有随着时代而有太大的变化,反而随着物质的极度发达,很多孩子出现了适应的问题。不适应与人交往,缺少抗挫折的能力。

孩子成长中的被忽视只是换了内容而已。

老一辈的父母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物质基础,对孩子物质方面的照顾相对会少,孩子物质方面缺的会多一些。但上一辈的孩子会更快乐,他们不需要补那么多的课,被寄予那么多的希望。今天的孩子他们的物质是非常丰富的,但他们却多了沉重的学习负担,总是要补很多的课,写很多的作业。所以亲子之间就会形成意识不到的创伤和人格发展问题。所不同的是,上一辈人的痛苦多是因为穷,这一辈人痛苦多是因为不快乐。

50年前的父母和现在的年轻父母可以做一下比较,关注点依然停留在现实性因素上,很少关注发展性因素,最关注的点还是健康安全,这个在教育的关注点那占65.95%以上。50年前的父母关注的是孩子吃饱了、穿暖了,50年后的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会略有改变,但是关注点还是吃饱了和穿暖了。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家长更关注学习。那么关注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考好大学;考好大学是为了什么?为了找好工作;找好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了多挣钱;多挣钱是为了什么?为了买大房子。买到房子是为了什么?为了吃的更好,穿的更好。

绕了一大圈子,目的依然是一样的。

人生之痛的多少没有改变,只是痛的方向不一样了。

如果问你有关注过孩子的人格吗?关注过孩子的情绪问题吗?关注过孩子的创造力发展吗?

会有很多人都没有关注过,或者关注了也很少。

会有不多的妈妈会关注孩子的内在感受,在孩子生气的时候会说,那妈妈做点什么,你会开心一点。但更多的妈妈在孩子生气的时候还会沿用自己妈妈的那些模式,会带着情绪说,你想咋滴?你咋那么不听话呢?

那些根深蒂固的程序并没有随着时代升级刷新。

妈妈们并不是不知道那些办法,她们知道,只是那些办法,她们做不到而已。就像老年人用惯了老年机,怎么都不肯接受智能机,无论你说智能机有多好,他也放不下对于老年机的依赖,因为那个程序是他用习惯了的,他有安全感,而新的智能机他会面临很多的挑战,这个挑战是他不愿意接受的。

习惯的程序,虽是方便,更是限制。

关系理论。

那么我们是怎样与父母之间形成了一种认同关系的?又怎样把这种认同的关系无意识的带给自己的孩子的?

我们曾经不喜欢父母的教养方式,但是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却在复制父母的教养方式。

翻开精神分析理论,你就会对关系中的那种纠结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曾奇峰老师用三句话讲清楚了什么是精神分析:第一,一个人的人格是怎样由父母的关系发展而来的;第二句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由一个人教会的;第三,无论一个人在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他都会有自我保护的系统。

关于精神分析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关系理论。

我们关系里的投射性认同里。

客体关系的投射性认同最能解释关系理论。

投射性认同的人际行为模式是以诱导他人行为为核心的。

三种诱导关系:

1依赖。

这种关系模式的表现就是无助感,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任。

比如已经成年的子女,他们或者没有能力出去工作,或者没有能力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或者留在家里啃老,这就是他们在关系中形成了依赖性的人格特征。

这种人格特征就是做什么都没有能力,他需要依赖一种关系才能活下去。

《红楼梦》中的薛蟠就是依赖型人格,他需要依赖贾家的势力和祖上留下的钱才能够活下去。

2权利。

权力的关系模式就是控制。在关系中诱导出对方的软弱感和无能感,以此作为理由进行控制。权力的控制者会无意识的投射给被控制者,你不行、你必须要服从我、你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在这种关系中,被控制者被迫服从。

比如说妈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收拾房间,会收拾书包,总是对孩子有过多的关注,评价孩子收拾的房间不够整齐,收拾书包太慢,不懂得把家里的物品放回原来的位置。每当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都会在旁边看着,挑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孩子总是被挑剔和评价,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屈服和胆小的个性。

比如说有些孩子,你去问他一个看法或观点的时候,他通常会看自己的妈妈而不是自己自信的把答案说出来。

3迎合。

迎合的主要内涵就是自我牺牲。在迎合的投射性认同中,会感觉到这个人不停的在放弃一些事情。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为了你都不工作了!我为了你多么辛苦。被期待着表达感激之情。

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年长的人,他们非常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为了家人他们不辞辛苦的操劳,家里好吃的东西他们通常会留给下一辈,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如果一个人不停的做事情来获取别人对他的感激,那么在他的关系中,他被喜欢并不是因为他本身,而是因为他所做的那些事情,他就没有真正的建立与他人之间的关心和情感。

因为他做的那些事情是可以替代的,所以迎合的投射性认同的人常常会有失落感。

比如说一个妈妈经常为孩子做很多事情,可是她偏偏忽略了她这个人跟孩子的情感上的联系,没有与孩子在情感上有共同的体验和感受。等到孩子长大之后不需要她做那么多事情了,她做的事情慢慢的不再被需要,就会有难以名状的失落感。

情感上的联系才是持续的关系。想到这个人会心向往之,会很温暖,会有积极的情感。这才是我们关系中需要重点去培养的。

关系的剪不断,理还乱。

看看这三种关系,我们是不是都是被这样养大的?妈妈是迎合的牺牲者,为了养大孩子,她确实牺牲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也把这种牺牲和付出的情绪传达给了自己的孩子。他除了牺牲,人生已经没有太多有价值的东西了,所以她需要感激,需要她的孩子感激她,为她付出了这么多。如果这个孩子不去感激他的妈妈,他就会有非常多的愧疚感,这个愧疚感来自于他内心世界超我的自责,这个超我也来自于亲子关系的道德教育。

所以我们无一幸免,我们都是感激妈妈的。谢谢妈妈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谢谢妈妈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多。

可是除了感激我们内心有多少真情的涌动,与妈妈情感上的呼唤,那种心灵上的飞扬,人格上的灵动,情怀上的不羁,这些我们都不曾被养育,我们需要靠自己再去进行艰难的跋涉。

每个妈妈都在按照她认为的最好的方式在养育孩子,而孩子要的,是他自己渴望的更值得的人生。

妈妈既是牺牲者,同时她也是权力的操控者,对于她的孩子,她有掌控的权利。这个掌控的权利主要是她的期待。

家庭对孩子会有很多期待,孩子会在期待这一条路上去发展自己的人生。而这种期待就变成了父母在引导孩子的人生,而不是像孩子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去发展自己的人生。所以这就会变成家庭教育的问题。

到底是按照父母的期待去完成人生愿望,还是按照孩子自己期望的去探索人生?

因为很多人按照父母的愿望去发展他的人生,等到长大之后他发现他不喜欢这个人生的状态。而如果按照孩子自己的愿望去探索人生,父母又觉得孩子本身没有父母有经验,可能会走出父母所担心的人生弯路。

所以更多的孩子还是在父母期待的人生路上发展,用自己的人生去完成他们的期待。

当我们更多的去认同父母,我们自身个性化的部分就受到了限制。

我们每个人对于父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只是这份依赖不要太限制你的成长。走出对父母的依赖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与内心的父母和解。

一个30几岁的来访者,从小被父母事无巨细的照顾,上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做不了,比如不会与宿舍的人相处,被孤立,没朋友,上班后工作总是做不长,只有回到家才会有安全感。

这个来访者与父母的关系也是不好的,经常在家里发脾气。

他的养育者三种投射方式兼而有之,首先他的养育者更像是迎合式投射性认同,他们需要做出很多的牺牲才能确认自己在关系中的价值,于是在关系中不停地付出,他们同时也是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潜台词是我付出了这么多,你还不听我的话吗?要求被投射者服从、听话,被投射者接收到这个信息,认同了被投射者照顾的权利。就形成了从迎合开始,到权力控制,再到依赖认可的养育关系。照顾者与被照顾者就这样默默地在潜意识中达成了照顾与被照顾的协议”。

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潜意识的,没有办法被意识化,如果说潜意识的行为被意识化了,那么它就被看到了,它就从潜意识中脱离了。就意味着它可以被控制了。

而潜伏在潜意识中的那些无意识,都只是我们不自觉的一些行为而已,没有被清晰地意识到。

所以父母的很多行为也是无意识的,他的那些无意识就内化为孩子的无意识。这些无意识的内容里面有一部分内容就没有帮助到孩子成长,以至于他长大了之后不能够很好的社会化,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处理的不是改变父母,因为父母的模式已经很难改变了。而是改变我们内化的那个不能帮助我们的父母,把这个不能帮助我们的父母改变成能够帮助我们的父母。

这就是比昂的容器理论。

就像母亲是婴儿的容器,婴儿不能消化的情绪,都会投射到母亲这个容器中进行分解与再加工,之后变成婴儿能够接受的再返还给婴儿。

比如婴儿因为吃不到果冻而哭泣,这个哭泣就是一个婴儿没有办法自己消化的原始情绪,他需要把这个哭泣的原始情绪放到母亲这个容器中进行加工。当母亲看到婴儿因吃不到果冻而哭泣,她会温柔地对孩子说,宝宝想吃果冻啊,宝宝吃不到果冻就会很难过,妈妈知道。当母亲这样处理之后,这个原始的情绪就被母亲的容器功能理解了,再返回给婴儿,婴儿就知道他吃果冻的这个需求被母亲看到了,那么母亲的容器功能就起到了加工婴儿情绪的作用。

反之,如果母亲不能理解婴儿的行为,那么这个容器功能就出现了问题。

当养育的容器不能够再滋养你的成长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换一个可以滋养你成长的容器。

这样我们就在自己的内心与没有给我们恰当的滋养的养育者和解了。

养育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投射性认同的怪圈,只有看清这个怪圈的运行轨迹,我们才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这个怪圈里面走出来。

有两个人逆袭了不支持成长的原生家庭,这两个人一个是人本主义之父马斯洛,另一个是存在主义之父罗洛.梅。

参考资料: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