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对于孩子的学习,不必多说,家长肯定都是放在前位的,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重视。
孩子进入学校后,更多的是课堂学习上的听课态度,还有就是课后的作业完成状况,所以对孩子的作业辅导家长们就非常上心,为了监督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相信多数家长都是一个方法:盯着孩子做作业。
小静就是一个很听话的小女孩,进入小学之后,家长也对其学习状况很注重,严格的监督着。每天的作业完成都是保质保量完成,除了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外,小静的妈妈还给她买了很多练习册。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点,小静是一个死记硬背的孩子,不论是什么学科知识,都是采用背诵的方法,这就造成一个情况,学习知识太死板,导致在考试中,只要数字或者某一指标发生了变化,或者是转变了一下题型,她就不会做了。所以,即使小静再怎么努力,即使挑灯夜战,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学习的效率却不高,很难有大的突破。这其实和家长也有一部分关系,很多家长采用"填鸭式"教育法,这会令孩子变得愚钝。
今天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要给大家推荐的方法,就是由苏格拉底开创的"引导教育法"。
"引导教育法"是由苏格拉底开创的,经历了两千多年,迄今为止依旧对孩子教育非常适用。
引导教育法其实很好理解和采用,就是家长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要只采用采用强制性的方法让他接受,而是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育法,由此来调动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孩子独立思考问题,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引导教育法还有很多辅助性的提升,可以让孩子更加辩证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孩子在与家长共同谈话和探究中获得新的知识,促进孩子智力的提升。
其实除了个别孩子确实天生智力惊人外,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都是齐乎相当的,这后续的学习情况发展,就要看其选择的学习技巧,好的方法真的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效果,甚至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教育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额方法,让孩子不再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探索发现学习的奥妙,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1.填鸭式教育
"填鸭"的意思即使在鸭子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高糖量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的嘴里,以此种方法来达到使其快速增肥的效果。
这其实和很多家长刻板强制性监督孩子学习很相似,孩子处在一个被监督的状态下,是一个被迫的过程,容易养成为了完成而去完成作业,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作业的内容,这就导致出现了:孩子很努力的学习,成绩却没有显著的提高。
"填鸭式"教育即"灌输式"教育,只是把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地进行灌输,孩子所接受的不过是大量的抽象原理公式,并不真正了解其中的意思。
2.引导式教育
而引导式教育就如前文所述,他更多的是培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真正的做到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对知识内容做到真正的理解和反思,以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歌德说过:"不用脑子去思考的人,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获。"
"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有什么影响1.学习"低效率"
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强迫式的学习方法,对孩子进行监督性的教育,孩子只是机械性的去完成被布置的任务,但其实并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只是学习到了皮毛而已,这就是孩子学习效率低的表现和原因,也是成绩没有高突破的原因所在。
2.对学习兴趣逐渐降低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也不例外,当孩子慢慢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后,也会更加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每天都需要在家长的督促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填鸭式"教育方法就是如此,是一种强制压迫性的学习,孩子所采取的学习接受行为也多是刻板生硬的,是死记硬背的,这就会给孩子造成心里负担,学习将会在他们眼中看来是一种任务和压力,导致孩子对学习兴趣逐渐降低。
3.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
家长总是监督孩子学习,盯着孩子做作业,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依赖心理,家长不监督他们就不会认真的写作业,这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是非常不利的,孩子不会主动的去学习,没有一个主动探究的习惯和精神。即使到了学校,也不会专心认真的听取老师传授知识,到了未来进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不思进取,对人生发展造成阻碍。
所以说,采用一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用"引导法"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家长该如何引导1.反讽
对于孩子观点里的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让孩子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反思,这是一个正确性而积极的思考探究过程,家长们可以采取对话式的方法对孩子的观点提出质疑。
例如:在孩子学习"hair"这个单词的时候,家长们向孩子提问:"头发这个英语单词是一个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呢?"
孩子听到提问肯定是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是不可数名词啦,头发这么多,怎么可能数的清。"
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提出反问:"那这句话里面:There is not a gray hair on his head.为什么这个句子里面的头发用了冠词a呢?"
这肯定就唤起了孩子对自身知识的更加注意,开始对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更深层次的整理和认知,可以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对知识加深了印象。
2.诱导
当孩子对一个问题苦思冥想时,家长可以给予一些小引导,例如:"There are a few hairs in the book "和"He has black hair"这两个句子中的Hair 这个单词都存在什么不同之处呢?
孩子就会有一个突破点去思考问题,通过观察探究了解这两个句子中的hair所代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意思是'一些头发',第二个句子则是代表一个整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维度的含义。
孩子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也可以对该知识点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提高知识储备,对于自身思考得出的结论,内心也会更加有满足感和成绩感,从调动起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慢慢的爱上学习,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
3.归纳
归纳总结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老师在学校里肯定也经常对孩子说,下课后要及时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做到及时的复习思考。所以当孩子学习完知识后,家长们要提醒孩子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概括,这样可以让孩子对所学知识再进行一次梳理,可以及时的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且,在复习中还可以对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学习,可以将所学知识点进行关联,探究出更多新的知识心得。郑板桥曾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无济于事。"
我是鲸鱼妈妈,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