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别的孩子怎么这么聪明,再看看你”
快去写作业”不要磨叽、动作快点”你怎么这么笨呢”
我不想听你狡辩” 你到底是不是我亲生的”
之前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统计最不受孩子欢迎的几句话,毫无疑问,以上这几句话几乎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说到的,却是孩子们最不喜欢听的,可笑的是,这些话虽然常说,对于孩子们来说却丝毫不管用。其实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应该跟孩子成为一伙儿。
如何才能跟孩子成为一伙儿,其实很简单抓住三个关键点就可以了。
一、停下来倾听孩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教室中一个平时爱惹事的小男孩正做出打人的姿势,老师恰巧看到这一幕,于是就立刻制止并且大声呵斥到,你干嘛?又找事”。可是事情的真相确是两个人在闹着玩,并没有没下重手。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孩,每次一上幼儿园就喊着肚i疼,孩子的妈妈认为是姑娘因为不想去幼儿园找的借口,所以从来没有把这个当回事,而事情的真相是幼儿园有一位男生经常欺负这个小姑娘,所以每次去幼儿园小女孩都很害怕,导致的心音性病痛,一种心理疾病。
综合两个例子就可以发现,其实如果我们可以慢下来倾听孩子,也许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答案,也会有相应的解决措施,因为通过倾听,我们可以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由老师或者父母的角色转变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更有好处。
二、重复孩子的感受
例子:有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哭着来到了办公室,告诉老师:某某用本子打到我手了,很疼”,现实生活中有一大部分老师会先看看孩子的手,发现没有流血后,轻松地说:没事,男子汉这点小事也来告状,走吧”。可是,这个孩子的委屈疼痛解决了吗?没有,带来的后果是下次不会跟老师告状,看起来好像是解决了告状这件事,但是不久就会发现,以后的任何事孩子也许都不会告诉你,因为他知道,告诉老师并不会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首先,倾听这个孩子,问其原因以及经过,接下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重复孩子的感受。以刚才这件事为例。
老师:怎么啦?发生什么事啦?
孩子:手被同学的本子打了一下,很痛。
老师:哦,快来老师这里,伸出手让我看一下(做检查状),恩,你看都红了,你一定很疼是吗?
孩子:是的
老师:那我帮你吹吹吧,可能会减轻你的疼痛,可以吗?
孩子:好的
老师轻吹孩子的手。
老师:现在感觉怎么样?
孩子:不是很疼了。
老师:那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打了一下呢?
孩子:他可能不是故意的。
老师:恩,听你能这么说,我真的相信下次你可以处理好这个问题,那我们回去上课可以吗?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在处理类似事件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重复孩子的感受,跟孩子共情,让孩子觉得他是在你这里是可以得到积极关注的,所以才可以进一步接下来的做法,更好的解决问题。
三、认同、解决。
例子:期中考试,一个小男孩被监考老师抓住做小抄,被送到班主任处。
一般情况下,老师的做法,要么没收小抄并且通报批评,要么请家长回家解决,并且作弊的孩子还会在班级里被认为成是坏孩子。可是这样一是使这个孩子被贴上了标签,就是所谓的坏孩子”,二是不利于这个孩子融进整个班集体,三还有可能使这个小男孩形成抗争或者抑郁的性格。这和时候正确的解决办法就是先认同,然后解决事情。
例如:
老师:发生什么了?
男孩:作弊
老师:不要怕,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老师也一样犯过这种错误,不过我知道你作弊的原因肯定是想取得好成绩,对吗?
男孩:是的
老师:你想取得好成绩说明你很有积极性,是一个很好的孩子,我很高兴你对学习这么有上进心。可是你觉得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是正确的方法吗?
男孩:并不是
老师:那我们平时该怎么做才能用正确的方式收获好成绩呢?
男孩··············
所以认同一位孩子的做法,先对孩子表现出肯定的态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解决。
综上所述,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如果真想孩子有好的发展,必须跟孩子一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