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为何父母对孩子越好,孩子越强势?问题出在这里。

五岁的杜杜在幼儿园很强势。

他想要什么玩具,必须马上就到手,即便别的孩子拿着他也要想尽办法拿过来;

他对别的小朋友说话总是命令式语气,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

他在家里也是说一不二,不允许家人反对他的意思,稍有不顺就大哭大闹。

杜杜的妈妈很疑惑,她认为自己对孩子百依百顺,已经满足了孩子的安全感”和所有的需求”,该买的都买了,该给的都给了,为何孩子还要去争抢别人的东西,还有这么多需求呢?

其实,不仅杜杜妈妈有这个疑惑,很多家长都有。

现在的父母都很好学,说起爱和自由”、安全感”等话题各有心得,都追求科学育儿。

父母们追求满足孩子需求”是很正确的育儿之路,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节点的问题。

美国广受欢迎的实战派育儿问题专家、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认为,养育孩子和耕种一样,是分季节性的。每个季节所包含的教养内容应该各有不同。

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时间节点,顺应孩子的成长需求,科学地对待孩子:

0-2岁,父母可以充分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除孩子打、骂等坏习惯要及时纠正外。

在孩子生命的头两年,孩子的身体、心理成长,都需要我们给予无条件的爱来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存在感。

我们要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及时回应孩子,这些无条件满足,可以促进孩子大脑发育,为未来的情商、智商打下基础。

比如刚出生的婴儿爱哭,一抱起来就不哭,那是因为孩子身体还没有协调能力,无法独立做任何事情,只能用哭泣作为唯一的方式与父母交流,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关注。

比如一两岁的孩子仍然要抱抱,那是他们逐渐懂得自己可以和母体分离,可以独立做一些事情,但是又不能完全独立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关注、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的举动。

因此,前两年的无条件满足,可以让孩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安全感和自我意识。

3-12岁,引导孩子懂得规则,懂得责任,适当运用延迟满足,要形成有条件满足,无条件的爱”。

孩子3岁以后,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这个时候,父母不能再像两岁前一样无条件满足,否则孩子会认为世界都是围着他转,而没有其他规则。

因此,父母这个时候要转变成老师的角色,逐渐引导孩子,让孩子形成好习惯、好性格。

在家里要设立一些规则,比如卫生规则:饭前要洗手、起床后和睡前要刷牙、上完厕所要洗手等;

比如习惯规则:玩完玩具要送回原位、每次逛超市要按照购物清单购物等;

比如玩耍规则:在公共场所玩耍要排队、轮流玩;玩别人的玩具要经过别人允许等。

父母和孩子建立这些规则后,要严格执行,不能处处让步。可以有适应期,但是不能动不动就推翻,否则容易演变成没有原则的父母,这样是不利于孩子形成好习惯和好性格的。

3-6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宝贵的时期,因此父母要把握好这个时间段,做一个有原则的父母。

同时,父母还要重视一件事情,就是告诉孩子我不允许你那么做,但是我还爱你。”

比如孩子在商场吵着要一件不能购买的物品,父母拒绝后,等孩子平复情绪后,要和孩子沟通,为何不能买那件物品。

同时,父母要告知孩子,爸爸妈妈爱你,虽然你不能得到那个物品,虽然你吵闹了,但是爸爸妈妈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仍然爱你。

13-18岁,父母要向孩子传达独立的重要性,角色从事必躬亲的小学老师”转变为把握大方向的大学导师”,指导孩子进行一些独立活动。

13岁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他们已经不再需要父母一一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自己独立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只需父母适时适度进行指导。

青春期充斥着叛逆任性、喜怒无常、缺乏积极性等等很多性格表现,父母可能觉得难以管教。

但只要父母在孩子婴儿时期给足了安全感、在幼年时期、少年时期制定了规则,青春期是比较好过渡的。

如果父母在前两个重要阶段没有注意把控,那么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需要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有效指导”,建议做好以下补救措施:不要把孩子当作最重要的家庭成员,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建立稳定的夫妻关系。

虽然孩子的18岁似乎还很遥远,但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可以反推的。就像一面墙,孩子的未来每一步,都是由之前打下的根基决定的。

因此,希望我们成为孩子最好的园丁,按照季节给他们呵护、管理。经过我们用心地、科学地培育,相信孩子会得到最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