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完晚饭,我吩咐5岁的大宝,把桌子上的碗筷收到洗碗池里,大宝收完自己的小碗便不再动弹了,我喊着大宝收拾其他的碗筷,大宝生气的告诉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碗已经收完了呀,你们的碗你们自己收啊!”听了这句话,我愕然,竟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接大宝的话。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宝说的没错呀,我们平时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大宝也说,在幼儿园,老师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孩子们吃完饭都是自己收自己的碗。但是当孩子以此为由拒绝帮妈妈倒杯水,拒绝帮爸爸拿拖鞋,是不是这句话的执行结果就变了味了。在家里,有时候让大宝收弟弟弄乱的玩具,大宝也是果断拒绝,“弟弟弄乱的,应该弟弟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话大宝不光记得很清楚,确实也这么做了,只是这是我们要的结果吗?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经常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挂在嘴边,为的就是让孩子多劳动,多动手,养成勤劳的好习惯,而实际上孩子的行为违背了我们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初衷。
很显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理解成了“只做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我就不做”。原因在于这句话本身就存在喑示,强调了“自己的事情“,弱化了“做“的行为,孩子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首先考虑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其次才是要不要做。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行为能力及理解能力不同,对于2岁以内的孩子来说,可以这么教育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没那么明显,不是很能分的清哪些是自己的,哪些不属于自己范围的,大人说让他做哪个,他便去做那个,大人说“收玩具”是自己的事情,他就记住了要自己收玩具。
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识慢慢增强,有了自己的理解力,能明确知道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不是自己的事情,大人“骗”不了他,不能单纯的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
听到有些妈妈教育孩子,"帮妈妈扫地,帮妈妈擦桌子,帮妈妈端饭…",都是帮妈妈什么什么的。地板大家都在踩,桌子大家一起用,碗不是妈妈一个人的碗,大人没有端正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也没有意识去干认为不属于自己的事情,或许孩子心情好了帮妈妈干干,心情不好,还能理直气壮的告诉妈妈,"这不是我的事,我不做″。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不光要做自己的事,还要做家里的事,或是幼儿园的事。因此,培养孩子行为能力应该这样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家的事情一起做”。
注意:这里我说"大家的事情一起做",而不是"大家的事情帮着做",那是因为"帮着做",不是强制性的,可做可不做,可帮可不帮,而"一起做"就不一样了,有"必须"、"要求"的强制成分。
如果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孩子行为能力的启蒙,那么"大家的事情一起做″就是孩子行为能力的升华。培养孩子行为能力不但要说,还要这么做。
孩子不仅要有"小我"意识,还要有"大我"认知,这是"大家的事情一起做″的基础。家里,幼儿园里都是一个大环境,这个环境需要家人和小朋友们一起来维护。孩子小的时候,只知道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吃,我喝,我干什么,我要什么,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小我"意识行为。随着年龄的长大,就要慢慢转变为以集体为中心的"大我"意识行为。从"我"变成了"我们",他会说“我们玩游戏吧”,“我们吃水果吧”,“我们看电视吧”...,有了这种意识认知,他就能分的清吃饭的桌子是一起用的;家里的地板脏了是大家的事,每个人都要维护清洁;整理房间自己也应该做;才能逐步参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中。
让孩子明白,在家里,在幼儿园里,在社会里的角色,角色不同,所要做的事情也不同。

为了鼓励孩子动手做能做的事情,我专门在网上买了奖励贴纸。每周七天,主要的任务有扫地、擦桌子、好好吃饭、不乱发脾气、自己穿衣服、不看电视等。任务不同,贴纸的图案也不相同。如果当天的任务都做到了,可以奖励小太阳,贴在指定的位置,两三天统计一次小太阳的数量,数量越多越好,可以针对性的给与孩子小小的奖励,奖励可以是多看一集动画片,吃一次汉堡包等。这样孩子的兴致很高,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了做的任务,对孩子而言,没有负担,反而形成了动手的习惯。
多给孩子机会尝试做能做的事情。平时父母上班或许没有时间创造机会,那么每个周末不防搞个大扫除,全家参与,带动气氛。妈妈负责换洗床单被套,爸爸负责扫地拖地,孩子负责玩具收纳,书架整理,放着悠闲的音乐,聊着天,唱着歌,也是很美妙的事情。

不管什么时候,孩子都需要肯定大于否定,表扬大于批评的教育模式。孩子做的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做不做。
孩子第一次的尝试别忽略。很多时候孩子对于自己没做过的事感到很新鲜,都想尝试,这时在合理情况下家长别制止,要引导着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去发展。比如第一次扫地,孩子喜欢吧,拿着扫把在地上到处扫,真是越扫越脏,家长不要管他扫的是否干净,而是实时的表扬指导。我记得我家宝儿扫地的时候,我经常喜欢说“哎呦,宝贝儿,脏脏在地上躺着呢,快让他回家”,“地上都是虫虫,我们把虫虫收了吧”,“宝贝儿扫地的样子像汪汪队里的小砾”。孩子听了挺受用,继续扫啊扫。
“做了没做好“中间缺的是时间,而“能做不去做“缺的是态度,当孩子做一件事情却没做好时,不要批评责怪,而是表扬鼓励,多让孩子做几次,终究能做好。“做不好”就不是问题,“做不做”才是问题。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差,一方面是家长过分包揽包办,舍不得使唤孩子;另一方面就是在育儿这条道路上,家长们都过分的小心谨慎。孩子拿水杯怕摔了,孩子端个饭怕烫着孩子,孩子搬个凳子怕砸着孩子,总之,就是从心理上家长就表现出了孩子的年龄和所能承担的事情不对等的思想,那么行为上怎么可能教育孩子做能做的事情呢。
研究发现,越不会使唤孩子的家长教育孩子越费劲。为什么呢?孩子做的少了,就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家里的所有事情都是父母做,孩子习惯了吃的放嘴边,穿的放床边,喝个水还要妈妈拿水壶的生活,孩子认为所有的事就应该父母干,突然哪天妈妈不做饭了,孩子还要怪妈妈饭没做好。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自私自利,脾气暴躁,到那时候教育孩子就不容易了。
要合理安排孩子能做的事情,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是最好不过了。
三岁,孩子就能收集整理玩具、自己刷牙洗脸、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弄乱的东西自己收拾;四岁:自己叠被子,搽桌子,饭前摆好碗筷,简单打扫卫生;五岁:自己系鞋带、收拾自己的房间,晾干的衣服自己负责放入衣柜;六岁:浇花、扔垃圾、收拾文具书包;七岁:自己起床、睡觉、学习、洗澡等。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潜台词别忽略,那就是“大家的事情一起做”。不怕孩子做不到,就怕父母说不到。说起干家务,哪个父母希望自己孩子在家里干什么事都是“泾渭分明,这是你的,那是我的”这种态度?都想看到孩子勤劳,体贴。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孩子越小,越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