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家庭教育中的“椰壳效应”,用赞扬代替批评,聪明的父母会这么做

大家好,我是专注家庭教育的戴老师。日常生活中批评孩子,对于每一个父母而言,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或许父母无意间的语言,能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烙印,甚至长大成人,都还记得父母在什么时候,说过什么样的一句话,让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从此对于某一些事情再没有兴趣。

对于生孩子这件事情,以前经常听到一句话,说孩子生下来就是要玩的,每次听的时候,我都在想,这句话可能要加一个词语,改成可爱的孩子生下来就是要玩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熊孩子多过乖巧的孩子。

面对熊孩子,父母对付他们的方法,不是严厉的批评教育,便是开启父母男女混合双打模式,似乎凶了孩子,或者打了孩子,孩子就会更加听话,往往适得其反,越骂越凶越打越熊。

就好比我二姐的大儿子,小时候特别不听话,喜欢到处惹是生非,面对这样一个熊孩子,我姐姐下班回家,拿起衣架子就打屁股,哪里不听话打哪里。而我姐夫,往往能够心平气和的去说教,但是都是试图告诉孩子理解不了的大道理,耐性没了的时候,就是把孩子拎起来,拿拖鞋打的孩子哭天喊地,只是我这个外甥性格比较开朗,打完我们随便安慰几句,就咧开嘴笑了起来。

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对,但是外甥在和我姐姐和姐夫的教育理念中,已经养成了这种教育习惯,我也很难在一时半伙改变。如果真的要改变,那就要在孩子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采取正确的方式,换个角度看孩子犯的错误,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去激励孩子,孩子就不会出现打也没用的状态。

孩子之所以称之为孩子,更多的是因为他自控能力较差,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批评教育孩子是父母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目的是要引起孩子思想的变化,使孩子真正提高认识,减少错误。但如果采用简单粗暴的批评,却可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对孩子的自尊和情感造成伤害。

曾有教育学家总结出,在教育犯错的孩子时,如果换个说法批评,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父母可以用温和的方式表达,或者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启发和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次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责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就掏出一块糖递给他: 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 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这样的批评,送给学生精神的糖果”,让甜甜的批评诱导学生,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学生以自我反省的机会、自我修正的时间,体现出了教育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这种教育方法,其实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椰壳效应,来源于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父母哄、骂、打都不见效。一次,父母出差带回来一只别致的椰壳碗,孩子就用椰壳碗盛饭,结果吃得津津有味。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盛,孩子就能自主地吃下去。

世界上人都是一样的,孩子也是如此,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当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父母可以多从椰壳效应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中得到启发,换个角度看问题,孩子也会有很多的不同。在此分享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各位父母参考::

1、用赞扬代替批评。

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孩子大多爱听表扬话,不爱听批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逆反。父母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可以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赞扬进步代替批评不足。

比如小超原来是个小淘气头儿,老师和同学向他妈妈告状,妈妈也常跟他谈心,但他还是淘气。有一次,妈妈先指出他聪明、说话算数、点子多、有能力等长处后,对他说:如果你把你的聪明才智用在团结班级同学、管理班级上,你一定会成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朋友。”结果那次谈话后,小超变得判若两人,在班上做好事,积极上进,后来被同学们选为了班干部。

2、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

一些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也先用了赞扬的原则,但在赞扬后,却来了一个明显的转折——但是”。有的孩子一听但是”就反感,认为父母的表扬不真诚。对此,父母可以换但是”为如果”。

比如: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如果你能多团结同学,多关心别人,相信你会更受同学欢迎的。”这样的间接提醒,比但是”后面的直接批评,效果更好,孩子也更乐于接受。

都说别人家的孩子好,其实那都是别人家的父母教的好,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傻子,也没有哪一个孩子生来天赋异禀,靠的都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教育的第一步或许就是让孩子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多给孩子正能量。

各位宝妈宝爸,从这一刻起对于孩子的不安分,换个思路,换个批评教育的方法,可能孩子短时间变化不大,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秀,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