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骨不连的原因是什么
骨不连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生活中,骨不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骨不连是骨折后常见并发症,又称为骨折不愈合,是骨折端在某些条件影响下,骨折愈合功能停止,骨折端已形成假关节。?原因包括技术性因素,全身性因素或者某些疾病因素等,此病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因此,患者要早清楚发病的原因,然后对因治疗。1、全身性因素:病人的代谢和营养状况、一般健康状况和活动情况,激素、药物、年龄、性别、营养和其他因素等,例如患者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或伴随其他消耗性疾病,或术后过早负重活动,或功能锻炼方法不正确等。2、技术性因素:主要是由于治疗方法不当引起的。① 感染使骨折端坏死以及营养血管闭塞,破坏骨痂形成的正常进程,骨质吸收或形成死骨,导致骨不连。② 治疗不当使骨折端分离;不能消除骨折端不利的异常活动及应力;肌肉收缩力使骨折断端间隙增大,如尺骨鹰嘴骨折,膑骨骨折等。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清创时过多地去除碎骨片造成骨缺损;骨折间隙嵌有软组织。③ 严重开放性骨折造成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端血运,骨不连发生率也较高,可达5%~17%。手术切开复位,因骨膜剥离过多,骨不连发生率可高于闭合复位的4倍。传统的坚强内固定和一期愈合与应力遮挡,钢板下的血运破坏发生率较高,易发生坚强内固定后的骨吸收以及拆除内固定物后再骨折。3、生物学因素有时治疗方法是得当的,骨不连接是由于生物学过程异常造成的,包括骨痂形成障碍、骨痂钙化障碍、异常分化、骨改建塑形异常。 骨折后的软、硬组织损伤具有促进正常骨愈合的作用,称为区域性加速现象(RAP)。临床上某些疾病可使RAP低下,包括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各种原因引起的区域性主要感觉丧失、二磷酸中毒、严重放射性损伤和营养不良等。关于造成骨不连的原因就是以上的这些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专家提醒:有病就要及时的治疗,不治疗的话只能导致病情的加重,害人害己。
小兒成骨不全的原因是什麼?
病因不明,為先天性發育障礙。男、女發病相等。可分為先天型及遲髮型兩種。先天型指在子宮內起病,又可以再分為胎兒型及嬰兒型。病情嚴重,大多為死亡,或產後短期內死亡。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遲髮型者病情較輕,又可分為兒童型及成人型。大多數病人可以長期存活,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15%以上的病人有家族史。/
什么是成骨不全
一、症状表现:, 本病以骨骼发育不良,骨质疏松,脆性增加及畸形,蓝色巩膜及听力丧失为特征,但临床差异很大,重者出现胎儿宫内多发骨折及死亡,轻者至学龄期才有症状,并可存活至高龄。广泛采用的临床分类方法是 Sillence 的四型分类法。Sillence等(1979)从遗传发生学角度将成骨不全分为四型,此种分型方法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同。1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蓝巩膜,只表现轻度骨畸形;2型相当于过去的先天型;3型为严重型,很多病例呈现宫内发育延迟,初生后即出现骨折,临床上出现严重的骨关节畸形,婴儿期表现蓝巩膜,儿童期以后则不显著,这一类型病人一般可以存活到成年;4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无蓝巩膜,中度骨关节畸形,虽无宫内发育延迟,一般发育速度慢,身材矮小。反复骨折是成骨不全的特征,以横断骨折、螺旋形骨折最常见,约15%的骨折发生在干骺端。骨折后可以有大量骨痂增生,多数可以愈合,但往往残留畸形。文献中有因4根长骨骨折后大量骨痴增生,导致高排出性心力衰竭及大量骨痴增生引起间隔综合征的报道。骨折不愈合易发生于进行性畸形加重反复骨折的部位,3型多于4型。局部可呈现萎缩或增殖改变。, 4岁时,70%的I型成骨不全患儿可以独立步行,1/3的4型患儿可以走或爬,而3型患儿此时还不能独立坐稳。10岁时,80%的3型患儿可独立坐稳,20%的患儿可 扶拐短距离行走。 50%1型与4型患儿牙齿形成缺陷,80%以上的3型患儿牙齿形成不全。并发先天性心脏畸形在3型也并非罕见。个别病例因耳硬化症造成听力障碍。近来文献中还有合并肾结石、肾乳头钙化及糖尿病的报道。, (一)骨脆性增加 轻微的损伤即可引起骨折,严重的病人表现为自发性骨折。先天型者在出生时即有多处骨折。骨折大多为青枝型,移位少,疼痛轻,愈合快,依靠骨膜下成骨完成,因而常不被注意而造成畸形连接。长骨及肋骨为好发部位。多次骨折所造成的畸形又进一步减少了骨的长度。青春期过后,骨折趋势逐渐减少。, (二)蓝巩膜 约占90%以上。这是由于患者的巩膜变为半透明,可以看到其下方的脉络膜的颜色的缘故。巩膜的厚度及结构并无异常,其半透明是由于胶原纤维组织的性质发生改变所致。, (三)耳聋 常到11~40岁出现,约占25%,可能因耳道硬化,附着于卵圆窗的镫骨足板因骨性强直而固定所致,但亦有人认为是听神经出颅底时受压所致。, (四)关节过度松弛 尤其是腕及踝关节。这是由于肌腱及韧带的胶原组织发育障碍。还可以有膝外翻,平足。有时有习惯性肩脱位及桡骨头脱位等。, (五)肌肉薄弱。, (六)头面部畸形 严重的颅骨发育不良者,在出生时头颅有皮囊感。以后头颅宽阔,顶骨及枕骨突出,两颞球状膨出,额骨前突,双耳被推向下方,脸成倒三角形。有的患者伴脑积水。, (七)牙齿发育不良 牙质不能很好的发育,乳齿及恒齿均可受累。齿呈黄色或蓝灰色,易龋及早期脱落。, (八)侏儒。这是由于发育较正常稍短,加上脊柱及下肢多发性骨折畸形愈合所致。, (九)皮肤疤痕宽度增加,这也是由于胶原组织有缺陷的缘故。, 二、诊断:, 一般并不困难。有时要与严重的佝偻病相区别。佝偻病表现为骨骺软骨增宽、模糊、干骺端到钙化软骨区不规则,分界不清。干骺端本身呈杯状增宽。此外,其它骨骼的稀疏情况不及成骨不全症者明显。临床上尚应与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肌弛缓,甲状腺功能减退及甲旁亢等区别,一般说来并不困难。
小儿成骨不全的症状是什么?
成骨不全-临床表现
成骨不全
(一)骨脆性增加轻微的损伤即可引起骨折,严重的病人表现为自发性骨折。先天型者在出生时即有多处骨折。骨折大多为青枝型,移位少,疼痛轻,愈合快,依靠骨膜下成骨完成,因而常不被注意而造成畸形连接。长骨及肋骨为好发部位。多次骨折所造成的畸形又进一步减少了骨的长度。青春期过后,骨折趋势逐渐减少。
(二)蓝巩膜约占90%以上。这是由于患者的巩膜变为半透明,可以看到其下方的脉络膜的颜色的缘故。巩膜的厚度及结构并无异常,其半透明是由于胶原纤维组织的性质发生改变所致。
(三)耳聋常到11~40岁出现,约占25%,可能因耳道硬化,附着于卵圆窗的镫骨足板因骨性强直而固定所致,但亦有人认为是听神经出颅底时受压所致。
(四)关节过度松弛尤其是腕及踝关节。这是由于肌腱及韧带的胶原组织发育障碍。还可以有膝外翻,平足。有时有习惯性肩脱位及桡骨头脱位等。
(五)肌肉薄弱。
(六)头面部畸形严重的颅骨发育不良者,在出生时头颅有皮囊感。以后头颅宽阔,顶骨及枕骨突出,两颞球状膨出,额骨前突,双耳被推向下方,脸成倒三角形。有的患者伴脑积水。
(七)牙齿发育不良牙质不能很好的发育,乳齿及恒齿均可受累。齿呈黄色或蓝灰色,易龋及早期脱落。
成骨不全.
(八)侏儒。这是由于发育较正常稍短,加上脊柱及下肢多发性骨折畸形愈合所致。
(九)皮肤疤痕宽度增加,这也是由于胶原组织有缺陷的缘故。
成骨不全症时什么症状?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疾病,出現在男女的比例上大約相同,這種疾病會造成第一型膠原纖維缺陷,使骨骼忍受外力衝擊的能力較正常人差,即使是輕微的碰撞,也會造成嚴重的骨折,因此這類的病患被稱為「玻璃娃娃」。
小儿成骨不全该做什么检查?
辅助检查
一般均正常,有时可以有血硷性磷酸酶的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外伤骨折后,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致。极严重者有血浆钙及磷的减低,但极少见。
骨质疏松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分类
(一)特发性(原发性)
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
(二)继发性
1.内分泌性 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
2.妊娠一哺乳。
3.营养性 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
4.遗传性 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
5.肝脏病
6.肾脏病 慢性肾炎、血液透析。
7.药物 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
8.废用性 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肌萎汐伤后肌萎缩)等。
9.胃肠性 吸收不良、胃切除。
10.类风湿性关节炎
11.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ast-Cell病等。
12.其他原因 吸烟、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机 理
一、老年性和经绝期后骨质疏松
男性55岁后,女性见于绝经期后。老年性骨质疏松可能与性激素水平低下,蛋白质合成性代谢刺激减弱,以及成骨细胞功能减退,骨质形成减少等有关。雌激素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和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及骨质形成作用,并有桔抗皮质醇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绝经期后雌激素减低,故骨吸收加速而逐渐发生骨质疏松。雌激素还有刺激l-a-羟化酶产生1.25-(OH)2-D3的作用。更年期后缺乏性激素,1-a一羟化酶对甲状旁腺激素(PTH)低血磷等刺激生成的敏感性减低,1.25-(OH)2-D3生物合成低下,也参与发生骨质疏松。随着年龄的增长,骨母细胞逐渐死亡,骨基质在量与质方面都在改变。因此老年性骨质疏松实际上是机体老化过程的表现,特别是骨组织表现最突出。
二、营养性骨质疏松
蛋白质缺乏,骨有机基质生成不良,维生素C缺乏影响基质形成,并使胶原组织的成熟发生障碍;饮食中长期缺钙(每日不足400mg)者可发生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促进骨质吸收也可致病。
三、废用性骨质疏松
各种原因的废用,少动、不负重等,对骨骼的机械刺激减弱,可造成肌肉萎缩、骨形成作用减少,骨吸收作用增强,形成骨质疏松。
四、青年特发性骨质疏松
原因不明,多见于青年人,故又称青年型骨质疏松。
五、内分泌性骨质疏松
(一)皮质醇增多症
由于糖皮质激素抑制成骨细胞活动,影响骨基质的形成,抑制肠钙吸收,增加尿钙排出量,同时蛋白质合成抑制,分解增加,导致负钙及负氮平衡,使骨质生成障碍,但主要是骨质吸收增加。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大量甲状腺激素对骨骼有直接作用,使骨吸收和骨形成同时加强,但以骨的吸收更为突出,致骨量减少。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全身代谢亢进,骨骼中蛋白基质不足,钙盐沉积障碍,也是发生骨密度减低的原因。 1.25-(OH)2-D3是维生素D活性激素,它能增加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刺激骨的生长和骨矿物化。由于大量甲状腺激素影响肾1-a-羟酶活性,干扰了1.25-(OH)2-D3分解代谢。甲状腺功能亢进时1.25-(OH)2-D3水平降低,而使肠道吸收钙减少,粪钙排出增多,肾回吸收钙减少,肾排出钙增加。胶原组织分解加强,尿羟脯氨酸排出增加,造成负钙平衡。因此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密度降低与1.25-(OH)2-D3下降可能也有一定关系。
(三)糖尿病
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蛋白质合成障碍,体内呈负氮平衡,骨有机基质生成不良,骨氨基酸减少,胶原组织合成障碍,肠钙吸收减少,骨质钙化减少。糖尿病患者因高尿糖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钙、磷排出增多及肾小管对钙、磷回吸收障碍,导致体内负钙平衡,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进而PITll分泌增加,骨质脱钙。当糖尿病控制不良时,常伴有肝性营养不良和肾脏病变,致使活性维生素D减少,a羟化酶活性降低,加重了骨质脱钙。
(四)肢端肥大症
此症常有肾上腺增大,皮质肥厚,甲状腺功能相对亢进,与此同时性腺功能减退受抑制。生长激素、皮质醇、甲状腺激素可增加尿钙排出,降低血钙,血磷增高,从而刺激PTH分泌,增加骨吸收。
(五)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质疏松
PTH对组织各种细胞,:如间质细胞、原始骨细胞、前破骨细胞、破骨细胞、前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均有影响。急性实验证明,地首先使大量骨细胞活跃,发挥其溶骨吸收作用,同时促进少数无活性的前破骨细胞变为有活性的破骨细胞,加快溶骨吸收作用,此时从破骨细胞到前成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转变过程,由于胞质中无机磷水平下降而受到抑制,成骨细胞既小又少,致骨钙盐外流,血清钙上升。慢性实验证明,PTH除促进已经存在的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溶骨吸收作用外,还促使间质细胞经过原始骨细胞,前破骨细胞转变为破骨细胞,从而使破骨细胞在数量上大为增多,溶骨吸收过程进一步加强。其骨骼改变程度因病期而异,有者可发生囊肿样改变,但骨皮质的骨膜下吸收为其特征性改变。
(六)性腺功能减退如前述。
(七)遗传性结统组织病
1.成骨不全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体病,由于成骨细胞产生骨基质较少,犹如骨质疏松。
2.半脱氨酸尿症主要由于眈氨酸合成酶缺乏所致。
(八)其他
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骨质疏松,同时伴结缔组织萎缩,包括骨骼胶原组织在内,重者尚有废用因素存在,舰质激素治疗也促进骨质疏松。长期肝素治疗影响胶原结构可致骨质疏松。
成骨发育不全有什么临床特点?
成骨发育不全除Ⅱ型为常染色体隐性以外,成骨发育不全,均为常染色体显性。多数散发,严重病例为新生突变。患者个体间差异很大,严重者于婴儿期死于支气管肺炎。过婴儿期后多能存活,主要问题是骨折和耳硬化。骨折好发年龄是2-3岁及10-15岁,多位于长骨。成人期后骨折减少,怀孕、哺乳可促使骨折发生。30-39岁时约35%患者有耳聋;60岁时,50%有耳聋。长期使用降钙素、氟,或许能减少骨折。青春期产生性激素能改善症状。患者除了脆骨,蓝巩膜,关节过伸或牙齿发育不良,耳聋,生长发育障碍,严重患者身材矮小,肢体短外,还表现为骨骼的骨皮质薄,骨小梁稀疏,导致骨折,致使下肢弯曲,有时可见颅骨薄而软,前囟大,出现缝间骨,颞侧及前额隆起,颅底平,双凹形,鸡胸或漏斗胸,面骨小;关节及韧带方面则关节过伸,有时可致脊柱后突侧突,平足,严重者关节脱位;牙本质及牙髓发育不良,使牙呈半透明状,易患龋齿,牙列不规则,出牙迟;由于耳硬化,常有耳聋,一般成人期出现;腹股沟疝或脐疝,肌肉发育不良,由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及/或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致出血倾向;皮肤及巩膜薄而透明,脉络膜部分可见,故巩膜呈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