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说话晚?干着急也没有用,不如这样去做

前段时间,不知从哪儿传出来的一种"学说":孩子越早说话,孩子以后就能越聪明!让无数宝爸宝妈们绞尽脑汁的想让孩子早日开口说话。特别是那些孩子说完很晚的,爸爸妈妈更是急的直跺脚。没办法,别的孩子都能从一说到一百了,可咱自家的孩子却还是金口难开。你说,哪个父母不着急呢?

于是有人说了,孩子说话得晚,是不是跟智力有关系?孩子的智力莫非存在着缺陷,听到这儿,很多宝爸宝妈就坐不住了,拽起孩子就往医院赶去。可是,孩子说话的早晚真的与智力有关系吗?

并不是。

我有一个同事,他家女儿两岁多了才开始说话,跟孩子经常一起玩耍的小朋友有的都已经开始学唐诗了,可唯独他家的孩子,就是迟迟不说。孩子也不是傻,大人说什么孩子都明白,也会回应,但就是不说话!时间长了,不仅同事压力很大,就连孩子也受到了影响。经常有几个小朋友的家长指指点点的评价孩子,说是不是孩子傻,智商存在缺陷,不然不可能两岁多了才会说话。

同事可以清楚的感觉到,有时候女儿会被其他小朋友孤立起来,都不愿意跟女儿玩。后来有一天,同事实在是受不了了,就带妻子,领着孩子去了医院,挂了个专家号。又是检查、又是抽血,折腾了两三个小时。后来,医生看完单子后,发现孩子的智力、听力都没问题。

医生说没问题,可同事不相信,就问医生:孩子如果没问题的话,怎么可能会两岁多才能张嘴,正常的孩子一岁多就可以了啊。

医生告诉他孩子说话,除了和听力、智力有关系外,更受诸多外力的影响,比如遗传、性别、家庭环境、孩子心理等等,并一项一项的帮同事分析

遗传:经询问,同事和爱人本身就属于说话不太"伶俐"的那种,说话慢、语速缓,医生说,父母的说话特点也是会影响孩子的,另外,同事在小时候,自身说话也是较晚的,这就是造成孩子说完晚的遗传因素了。

性别:一般来说,女孩说话都是较早的,但同事的说话晚,那就是不是性别的原因,是其他地方出现了问题。

家庭环境:有些家庭是老人帮忙带孩子,由于现在很多老人说得还是家乡话,但我们父母却说的是普通话,这就极其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不知道该信哪个、该学哪个,导致影响孩子说话。

孩子心理原因:有时候,孩子之所以开口晚,就是因为心理存在压力,不愿意开口说话。

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拿孩子与同龄人进行比较,殊不知这种举动只会让我们的孩子越发的心理感到有压力,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不要一味的抓住孩子的短处不放,要多一点细心、多一点耐心!

从结果上来看,孩子说话是迟早的事,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平时多点耐心,多和孩子说话,多鼓励孩子,当孩子不想说的时候,不要一味的逼孩子,多开导孩子,指引孩子。现在,同事家的女儿已经七岁多了,不仅长得漂亮,说话特很好听,在班级里也是个人见人夸的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拥有一个良好的语言能力,是能够受用终身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做父母的,一看孩子说话晚了,就紧张的不行。

其实,孩子在一岁半至两岁之间,是最快的语言发展时期。在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就有对于做过这方面孩子的实验:实验人员在Perry与妈妈身旁放置了一个词语记录仪,它可以清楚的记录下妈妈与Perry平常谈话的所有词语。试验第一天,妈妈对Perry说了13000个词,而Perry则说了2500个词。实验第二天,妈妈增加的强度,从前一天的13000增加到了13700个词(多说了5%),而Perry则从2500个词,增加到了2800个词(比昨天增加了13%)。

还有一项有关婴儿语言表达的能力是对家中7-9岁的孩子进行追踪。实验人员发现,低收入的家庭孩子所掌握的词汇量只有高收入家庭孩子词汇量的一半。在三年里,低收入家庭听到的单词数量累计约为1300万个,而高收入家庭孩子听到的词汇量为4500万个。足足差异了3200万之多!

有此可见,孩子听到的词汇量越多,孩子的词汇量也就越大,而与之相对的,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就会变得更好。因此,孩子接受到词汇量的多少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可是,在家庭相类的情况下,为什么也会出现孩子说话时间的早晚不同,又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差异的呢?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10分钟当做一个测试单元来计算,每当宝宝发声后(指的词语,可以模糊,但必须要是词语),妈妈机会黑孩子一个抱抱,结果孩子的发音次数从以前的25次增加到现在的55次,足足翻了一遍,而且孩子声音的复杂性、成熟性也都大大提高。

只是多了一个抱抱,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足足增强了一倍,这充分说明了:宝宝需要得到父母的良好回应!

实际上,孩子语言能力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父母教了孩子多少话,父母给孩子说了多少话,更多的而是父母的鼓励。在孩子说话后,是否得到了父母的回应,当父母的反应越快!孩子的发声会越早,同时掌握的词汇量也会越大。

在这里也要提醒各位家长!不要为了孩子能够尽早的学会说话,就过度的刺激宝宝,孩子也是需要休息的!

语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教学

在国外,曾进行了一个非常令人震撼的实验,实验的对象选自一个普通的幼儿园,只不过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是来自贫困的拉美裔家庭,在这些孩子刚入学时,他们的英语差到落后全美标准值一年的进度。

实验人员将这些孩子分为两个组,一组按幼儿园的正常模式学习,另一组参加"心智工具"教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课程就是"伙伴共读"活动:孩子凉了相对而坐,一个打开书,开始看着图片讲故事,另一个聆听,讲完话,说故事的孩子要问听故事的孩子一个问题,然后交换角色。

经过一年的实验,实验组的孩子几乎全部都达到了正常标准,但非实验组的孩子仅只有一半达到标准。

为什么这种共度活动能这么大幅度挺好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是因为,在共读情况下,孩子的学习是有反馈的,读书的孩子完后曾靠:读取信息、获取知识、理解分析,锻炼了编辑能力,而倾听的孩子学会了:接受信息、理解分析、组织语言。

正是因为有了输出和反馈的有效闭环,保证了沟通的有效性,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能力。让孩子在沟通中学会说话,比普通的教学方法要高效、有用的多。

孩子说话晚,家长千万不要徒增焦虑,要相信自己孩子一定有专属的天赋。但凡家长能够耐心的观察和培养孩子的兴趣,永远对孩子抱有积极的信心,你家孩子一定不会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