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乐妈原创,欢迎关注#乐妈的育儿心理学# ,一起交流探讨,育儿路上不迷茫!】
事件:今天,乐妈带着乐姐儿出去吃饭,隔壁桌一对母子的对话引起了乐妈的注意。
一位打扮时尚的年轻妈妈,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幼儿园小男生来吃饭。
小男生指着碗里兴奋地说:妈妈妈妈,碗里有两只蚊子!”
年轻妈妈正低着头玩手机,有点不耐烦地抬头瞧了一眼,皱着眉头说:傻吧你?这不是蚊子,是两只虾,这都看不出!”
说完,又沉浸到手机的世界去了,留下表情僵硬的孩子,无聊地摆弄着碗筷,等待上菜。
乐妈下意识地看了自己的碗,是的,里面印着两只生动的虾,齐白石虾图里面那种水墨画的虾(下图),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确实跟蚊子有几分相似。
碗里印着两只虾
这位妈妈,顾着玩手机,生硬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并且毫无忌讳地评价孩子傻”。
事实上,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自信心和积极乐观性格的培养。
孩子年纪尚小,必然是幼稚、傻乎乎的,但是,讲出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试想,哪一个智者、伟人,不是从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成长起来的呢?!
孩子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却又因为心智发育不成熟,经常闹一些笑话,这时候家长的反应和引导,将会对孩子性格,乃至一辈子的成就产生深远影响!
一、大人们,请蹲下来跟孩子讲话。科学育儿,从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讲话开始。
这里除了指弯曲膝盖,降低身高,还意味着降低自己的权威和年纪,去到孩子那个年龄、智力水平去跟孩子对话。
降低自己的站位,与孩子平等对话,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不听话,也不是故意跟你对着干,只是他这个年纪只能这样而已。
当你早上拖着睡眼惺忪的孩子出门,赶着要把他送到幼儿园,眼看着自己就要赶不及上班打卡了,孩子却还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免不了着急上火。
然而一味责骂和催促,多数情况下都是恶性循环而已。
你有没有发现,拖拉的孩子基本上是永远拖拉的?一般得催到过了这个年龄阶段,长大了才会改善。
这就说明,不是他不想快,不想配合,只是他真的没办法,你再怎么催,怎么着急也于事无补。
他手脚协调能力不够,没办法动作麻利;他心智发育程度不够,没办法理解时间观念;他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不习惯早起;他年幼注意力没办法那么集中,转换也没有那么快速,无法一听到施号就立刻动起来。
真的,如果你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事情就会好办很多了。
当你能接受孩子不是故意拖拉的,那么解决的方式就变得简单多了。
孩子要是没有养成早起的习惯,状态不好,心不甘情不愿,那么责任在于父母,平时就要尽量让孩子早睡早起,定时睡觉,不要为了大人方便,让孩子养成不规律的作息习惯,然后又在需要早起的日子里责怪孩子。
孩子要是没办法手脚麻利,那么责任也在于父母,既然孩子不能在五分钟之内准备出门,那么你就该为他预留十分钟的时间,这样就能避美好一天毁于一个鸡飞狗跳的早晨。
二、在日常中,尊重孩子的每一个幼稚的想法,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的思想往往天马行空,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这与其说是孩子的幼稚,不如说是孩子想象力的丰富和思维的创新。
每一个孩子,在你教给他方方框框之前,都是一个幻想家,一个梦想家。
幻想跟梦想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实现。
然而,没有人,包括我们家长自己,都没有权利,去告诉孩子,什么不可能。
美国一个10岁的孩子,说他要在车库里制造一颗星星,四年过去了,星星没有造成,却完成了核聚变,在他们家的后院升起了蘑菇云,成为世界上第13个完成核聚变的人,并且是最年轻的一个,后来还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接见。
如果当初这个孩子说要制造星星的时候,父母告诉他,你是不可能制造出一颗星星的”,并且阻止他愚蠢的行为。
那么,后边的故事都不会发生了。
真的,我们家长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告诉孩子什么不可能,什么是极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我们不能由于自己的狭隘,自己的局限,去告诉孩子,他不可能。
我们做不到,不一定孩子做不到;目前人类做不到,不一定孩子做不到!
三、在家庭教育中,要细心呵护孩子小小的自尊心。永远不要觉得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的意见和自尊。
要知道,苍天大树曾经也是一颗小小的种子;要知道,万丈高楼,也是一砖一瓦慢慢搭建起来的。
一个意见从来得不重视的孩子,他永远长不成一个自信、积极勇敢的孩子。
你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殊不知,你每一次不经意的否认,每一句玩笑似也的戏弄,都是在削减孩子的羽翼,长久以往,孩子逐渐失去了翱翔的资本,注定成为那只只能飞过矮墙的草头鸡。
正如文章开头那位年轻妈妈一样,随口一句傻吧你”,似乎对于孩子来说是个客观”的评价,看似无关紧要,然而却很可能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把自己定位在妈妈的评价中。
孩子可能没有见过虾,或者就算见过,现实中的虾也并不是长成这个样子,其实说真的,现实中的虾和蚊子,硬要来跟碗里的图案比对的话,蚊子的相似度其实更高。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去发现,去观察,去研究。
虽然孩子确实是看错了,可是他的心智发育程度,确实也就是这个水平了,你给他的评价是傻”,是笨”,那么孩子就会接受这样的评价。
孩子对于外界、对于自身的评价,最初都是来自于父母的教导,父母告诉他,他是笨的,那么他自己就会接受这样的事实——他是笨的。
笨人有什么办法呢?再努力也是徒劳。
有这种自我定位的孩子,很容易在困难面前放弃自己。
假如孩子长大后没出息、懦弱、平庸的话。
归根结底,责任到底在谁身上呢?
#头条育儿##聪明宝宝聪明妈妈##科学育儿##我要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