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不正确的磨耳朵,就算磨成茧,也等于白磨

磨耳朵”一词,这几年在热衷于英语启蒙的妈妈圈里十分流行。

提到磨耳朵”,不少家长都认为,只要给孩子买一大堆英语听力资源,每天作为背景音乐”反复播放,铁棒都能磨成针,更别说耳朵了,肯定能帮孩子锻炼英语听力,增强英语语感。

然而,真正的磨耳朵远非字面意思这么简单哦。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几个误区。

误区一:听不懂的时候,不代表磨耳朵无意义

很多妈妈觉得,小宝宝(尤其是1岁前)连中文都听不懂,磨耳朵意义何在呢?

其实,娃听懂之前的磨耳朵,最重要的是不丢失对音素的敏感度。

著名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专家Patricia K. Kuhl在TED演讲中讲到:

每个婴儿刚生下来,都是世界公民,他们可以分辨世界上六千多种语言里包含的所有的声音(大概有150个音素)。

我们知道,每种语言的音素构成都是不一样的。

PS:音素就是语音中最小的单位。

就拿一只狗狗的叫声来说,各国人模仿狗狗的叫声,都是不一样的。

同样一只狗:

中国,Wang Wang”。

美国,Ruff Ruff”

德国,Wuff Wuff”。

意大利,Bau Bau”。

哥斯达黎加,guau guau”。

是狗的叫声不一样吗?

歪果仁家的狗狗和中国的狗狗不一样吗?

不是的,其实只是每个国家的语言音素不一样。

大家都习惯于用自己生活中常听到的最接近狗狗叫声的音素去组合成拟声词。

比如:英语里没有ang”这个音素,拼不出wang”这个语音。

所以就会用自己听起来最接近的音素r”、u”、f”来模拟这个声音。

然而,婴儿分辨音素的这种能力会在1岁以后慢慢退化。

在6个月之后,婴儿只会注意他经常听到的语言的发音,渐渐会失去分辨其他语言中音素的能力,这是人类大脑的一个修剪功能,不常用的,大脑就不要了。

如果想要日后给娃英文启蒙,让娃保持这种能力,就要让宝宝听到不同的语言,让他们的大脑记录不同语言的发音。

可以给宝宝听一些英文儿歌,他们可能不会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但也没关系,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保持不同语言的音素输入。

误区二:认为孩子是海绵,他们会自动学习(或想说)第二语言

就像开篇提到的,很多时候儿歌、音频作为磨耳朵的工具”,只是单纯的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发挥作用,不要误以为孩子是海绵,他们会自动学习第二语言。

2岁以下的孩子不会从背景式的音频里学到任何语音、词汇和语法。

对于孩子来说,不理解的输入是无效输入,对孩子的英语启蒙没有什么效果可言。

记住没问题,但是,没有任何意义。

就像2岁的宝宝背三字经,他们可以背下来,但是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意思。

著名的儿童语言发展专家Patricia K. Kuhl提出,婴儿的语言学习需要情感(affection)、意愿(motivation)和互动(interaction)。

所以,此时你的解释和帮助是必需的。

不管是儿歌音频、还是故事音频,都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他听的是什么。

就拿前两天说的儿歌举例,陪孩子读绘本的时候,需要先通过互动让他对歌曲产生一定的印象,这样再去听儿歌,才能达到有效语音输入”的目的。

比如说《Dry Bones》:

(国人的习惯,教娃认个动物、认个颜色还挺早,但是教娃认知关节,普遍偏晚。但其实这首歌明白意思一点都不复杂,是孩子最熟悉的自己身体部位的认知,完全不超龄。)

歌词:

The toe bone`s connected to the foot bone,

The foot bone`s connected to the ankle bone,

The ankle bone`s connected to the leg bone,

The leg bone`s connected to the knee bone,

……

如果你什么都不去解释,孩子听一千遍怕也不知道这是在唱啥。

但有了绘本,里面有很多身体部位的展示,可以在说到某个部位时,让宝宝触摸自己或者妈妈的身体部位,从而达到自然理解。

孩子自己在点读探索的过程中,妈妈也可以配合。

其他的单词,中英接触时间差不多,她中英文都能表达,但ankle这个词不知道什么原因,平时中文说得比较少。

她最开始认识和学习便是英文,所以直到现在,想说自己的脚踝,都会下意识的说成我的ankle。

这就是有效输入”的意义,只要输入是有效的,娃听啥都不会白听。

也是在明白了意思的基础上,她才学会了边动脑筋边哼歌的跟唱,因为很明显的,她跟唱的重点都放在关键词上:

比如这句:

The foot bone`s connected to the ankle bone.

她开始时不能全跟下来时,部分跟唱就是:

@#¥%foot bone@##¥ankle bone@#¥

就算是没有配套绘本的儿歌,也可以通过画画、讲解或者表演的方式,让孩子明白歌曲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磨耳朵”才有意义,它会比纯粹的背景音乐的音频轮播,好上一百倍。

除了儿歌,绘本也要选择难度合适且保证孩子能有效理解的。

这里的理解不是需要一句汉语一句英语的翻译。

入门级别的绘本,通常是指对孩子来说真正适龄的绘本,娃一看就懂。

比如之前给大家推荐的《Maisy goes to bed》,讲的是Maisy 的睡前程序:

Maisy brushes her teeth.


Maisy puts on her pyjamas.


Maisy washes her hands.

大部分娃一眼就能看明白,不明白的通过动作和手势孩子也能明白了。

在明白的基础上,再播放配套音频和动画,视听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误区三:高估兴趣的动力,边看动画边学英语,so easy?

对于更大一些的宝宝,妈妈们常用的另一个磨耳朵的方式,就是看英文动画”。

我们的动机是单纯的:投其所好;

我们的愿景是美好的:边看动画边学英语,so easy!

如果一个动画片大部分内容需要孩子去猜、去悟,靠此方式磨耳朵,是特别特别低效的。

大人也是一样,咱不拿美剧举例,毕竟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谁都有点英文基础,就拿韩剧、日剧、甚至泰剧举例,看一个全新的剧,给你关掉字幕,全靠你自己去猜、去琢磨,你可能因此学会这门外语吗?

不可能的,孩子也是一样。

用动画片磨耳朵,高效的打开方式是:选择适龄的动画,给娃足够的解释和帮助,保证输入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英文动画片一开始千万不要选太难的,最好是有配套绘本的,如果是一比一还原绘本,那再好不过,你有充分的时间让娃明白,这讲的是个啥.

比如《Maisy》、《米菲》、《小猪佩奇》,可以先给娃讲绘本,熟悉剧情后,播动画。

然后根据孩子的词汇量和英文水平,循序渐进,关于什么年龄该看什么动画片,之前写过一篇推荐,这里就不展开了。

如果不懂的部分比较多、也没有什么辅助绘本的动画,那就先熟悉中文版。

试想,如果在完全看不懂的情况下,要娃这样猜剧情,不是太难为孩子了嘛?

给娃英文启蒙越久,越发现,那些国外so easy的启蒙方式,真得不见得适合中国娃;那些看上去很对的道理,真得不见得适合每个孩子。

毕竟,英语最重要的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

而在这一点上,没有一个家庭是一样的,所以,方法论可以多看,意见可以多听,但是真正跟自己娃怎么结合,还是要靠自己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