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阿德勒:儿童教育的最大难点在于,作为成人的我们往往不了解孩子

阿德勒:儿童教育的最大难点在于,作为成人的我们往往不了解孩子

依照心理学理论,教育问题可以被浓缩为一句话——教育问题是一个自我认识与自我指导的过程。

儿童教育虽然类似于成人教育,但二者还是存在一定差异。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无法正确认识、指导自我,他们要形成这方面的能力,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此期间,我们需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并且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然而,这项工作的最大难点在于,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往往不了解孩子。确实,连我们都不一定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又何况是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他们加以指导和引导呢?这真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啊!

1.

个体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重要科学。说它重要,不仅因为儿童心理这一领域本身,还因为它能让成年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与行为方式。

个体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不同,它不允许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脱节。个体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整体人格,并致力于探讨整体人格能为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

从这一点来看,构成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主要是人们在实践中对谬误的再认知。无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孩子本人,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就知道如何使用它们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这种研究方法贯穿个体心理学的始终,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所有论述,就能自然而然地组成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依照个体心理学的观点,人的每一个行为,都要受整体人格的驱动、指引,都能真实反映他的心理活动。

整体人格

2.

人之所以能成长、进步,其本质是因为内心有明确的目标,充满了不断向上的追求。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持续追求发展,追求更伟大、更完善、更美好的愿景。这种愿景在潜意识中时刻存在。这种目标明确的追求能主宰人的一生,不仅会影响人的具体行为,甚至还能支配人的思想。思想并不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东西,但它会在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影响下,与现实趋于一致。

整体人格与每个具体的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个人都是由深藏于内心的整体人格塑造的,并且与整体人格相统一。

因此,每个人既是被各自整体人格所绘制的一幅幅精美画作,同时又是这些精美作品的创作者。

自卑感

3.

不过,这些创作者并不完美,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灵魂与肉体了解得并不全面。

研究人格的构建时,要特别注意"人格的整体性"这一点。每个人的生活目标、生活风格都迥然不同,这种差异不是单纯由所处的客观现实不同而导致的,因为即便面对着相同的客观现实,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主观看法。

可以说,客观现实本身,和人对客观现实的看法,是两回事。所以,共处在同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类,却能以极具个性的方式来塑造自我。

每个人塑造自我的过程,都能体现出这个人对客观现实所持有的看法,从心理层面来看,这些看法可能正确且健康,也可能错误而有害。

整体人格

4.

我们特别重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与障碍,特别是童年时期的问题。要想全面观察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这些都是不容错过的关键。只有找对根源并及时解决,才不会对这个人今后的人生轨迹造成重大影响。

有一位52岁的女士,她习惯于不停地贬低年长于她的其他女性。通过追溯她的童年经历我们发现,在她小时候,她身边的所有人都在关注她的妹妹,从那时起,她的心中就产生了一种被他人忽视的错觉,并因这种错觉而心生屈辱。通过运用个体心理学的"纵向"观察法,即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对她进行分析,我们还发现,这种心理从她的童年时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她总怀疑别人看不起她;当她发现别人比她受欢迎、所处的地位比她优越时,她就会感到愤愤不平。

就算我们不了解她的日常生活与整体人格,也不妨碍我们由此来解读她的内心。

心理学家的这种思路与小说家类似,即通过确定的行为路径、生活风格、行为模式来构建人物,同时确保他的整体人格不被破坏。如果一位心理学家足够优秀,完全可以推测出这位女士在某个特定环境下会有怎样的所作所为,再根据她独特的"生命历程"准确描绘出她的人格特征。

客观现实

5.

心理学中有个说法叫"心理补偿",它指的是人可能因为内心自卑而追求更高的目标,或者因此成为一个目标明确的人。这种补偿性的心理确实存在,而且也有必要存在。

从客观角度来看,自卑感确实有助于让一个人变得完善。

每个孩子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这种感觉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美好的愿景,即现有的处境一旦得到改善,他们心中的自卑感就会得到缓和,甚至消除。

不过,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很容易让人犯错。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地进行心理调适,而不做出实质性的努力,他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极度自卑的人,往往只会单纯地从心理上寻求自我安慰,而不会通过具体行动克服实际困难。

根据心理补偿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把存在这类心理的孩子分成三类:

1.天生体质虚弱或器官发育不良的;

2.幼年时期,父母教育过严但关爱不足的;

3.从小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

在研究第一类孩子的极端个案时我们发现,虽说这些孩子不是每个都有天生的生理缺陷,但他们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特征,或多或少都与有缺陷的孩子类似;

教育过严但关爱不足的孩子,以及从小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是一样,这让我们非常诧异。

后来,我们通过实践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他们至少会表现出某一类明显的特征,有的甚至还有好几类。

整体人格

上述三类孩子都很容易形成欠缺感与自卑感,继而使他们过度自负,自我评估远远超过了自身的实际能力。

我们很难从病理学的角度判断,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是过度自卑造成的伤害大,还是过度自负造成的伤害大。

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过度自卑会进一步加剧孩子内心的自负感,而这种自负感又很容易让他们尚不成熟的心灵遭受荼毒,导致内心的永不满足。

永不满足的结果,就是这些孩子永远无法收获理想的果实,再加上个人性格、怪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内心其实一直处于一种刺激性的环境中,这种持续的刺激会让他们变得更加敏感、易怒,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并最终成为一个极度自卑的人。

从生理上看,这种人也能长大成人,但心智方面却没有相应成长起来,有的人脾气非常差,有的人性格很古怪。他们有一些共同点: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是典型的自我主义者。如果任其发展,他们很可能成为毫无责任感的人,甚至走上犯罪之路。

为了逃避现实,他们会自行构建一个"理想国",终日沉溺于其中,把虚拟世界当成现实世界,以暂时收获内心的安宁,其实不过是借此来让内心向现实妥协罢了。

心理学家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