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嘻哈妈妈原创

最近几年,微整形开始流行起来。这股风已经刮到了我的老家。就在我最近回家的时候,妈妈说:小丽那小姑娘毁了。”
小丽从小脸上有一个褐色的胎记。她觉得不好看,一开始她试图留很长的头发来遮掩。后来室友说认识一个靠谱的医美,能帮她治好。所以小姑娘跟家里谎称学校组织活动,向父母要到钱去做了一个小手术。
效果不错,可是回来之后,小丽开始觉得自己的眼睛太小不好看,又去割了双眼皮。可是小丽每次照镜子总是觉得自己脸不好看。在父母那里要不到钱了,于是她开始找网络贷款,只为了把自己整得更好看。
可惜,小丽再也没有觉得自己好看过。父母收到催债电话到学校将她接回来的时候,小丽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其实她本人并没有不好看,可是她却用一块纱布把脸蒙了起来,一回到家就躲进家里不门了。
小丽的妈妈很自责,她说:如果我当初不说她丑八怪就好了。”小丽从小一做错事情,妈妈总是会上纲上线地骂她:就你顶着个疤痕,瞧瞧你那张脸,再不好好做事将来没人敢娶你。”
小丽这样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自尊水平不足的表现,她对自己的脸呈现出一种病态的批评状态,哪怕那块胎记已经不见了,但是她内心的裂痕并没有被填平。

要了解什么是低自尊水平,首先要知道自尊是怎么回事。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总体的情感性评价。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常常和他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一个人的想法能够想象他的自尊水平。
近代研究表明:自尊的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的认知神经元,它与大脑的结构、功能以及活动状态等都具有一定的关系。
自尊与大脑的结构(如海马体积、前扣带回等区域的灰质体积)和功能(静息态下的默认网络活动以及脑区之间的功能联结性)存在一定的关联;
自尊调节大脑对威胁的反应,与高自尊个体相比,低自尊个体面对威胁时产生更强的防御性反应,自尊通过影响个体面对威胁时的大脑活动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威胁;
自我评价过程涉及大脑前额叶、眶额叶、扣带回等多个脑区,自尊调节个体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的大脑活动。

韩进之的一项实验把孩子分为3岁组、4岁组、5岁组、5岁以上4组进行自尊心测验。结果表明,3岁组中有10%的孩子有自尊体验,4岁组中有60%有自尊体验,5岁组中有80%有自尊体验,5岁以上孩子中有90%以上有自尊体验。
这项实验证明了幼儿期是孩子的自尊发展的重要阶段。
孩子自尊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未来孩子的情绪发展水平,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自尊水平高的孩子,未来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幸福感更强。自尊水平不足的孩子,更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未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更差,社交能力也较弱。
就如文中提到的小丽一样,因为自尊心不足,无法接纳自己,导致最后不愿意见人,直接放弃了一切社交活动。

《恰如其分的自尊》中指出,自尊体系由三大支柱支撑:自爱、自信、自我观。
自爱:指一个人能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的能力。这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儿童时期是否在家庭中获得足够的亲子情感滋养。自信:指一个人能在重要的场合采取恰当的行动的能力,这些行动产生的小成功反过来也能够刺激自己自信心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主要来源于儿童时期从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得到的正向反馈。自我观:指一个人看待自己的眼光,一个能够对自己有积极评价的人往往耐挫能力更强。自我观主要源自于家庭,如果父母给孩子定制的目标总是太大,期待过高,孩子在执行的过程中因为压力过大而失败,孩子往往容易自尊受损。判断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常常是从这 三个指标出发,看看那他是否能够①无条件地接受自己,②有能力采取恰当的行动,③如何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常常会涉及到6个指标:
是否会习惯性贬低自己?
是否容易受他人影响?
能够坚持自我选择?
是否对失败和批评过于敏感?
是否会对幸福产生焦虑?
是否会因为被称赞而觉得尴尬?
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低自尊水平者。低自尊水平的人有一个特别极端的习惯——病态的自我批评。

低自尊水平的人常常会陷入病态自我批评中,他们会不断放大自己身上的缺点,否定自己的价值,从而将自己陷入恶性循环中。其产生的根源是自尊发展时期,接收到来自家庭中的错误教养方式。
家长把孩子的个人品味和需求与孩子的道德水平挂钩。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中,女主因为自小有一头自然卷头发,看起来蓬蓬的,像一个鸟窝一样。本来很可爱的造型,可是她的妈妈却不能接受,一旦看到她不把头发梳得光滑整洁,就会认为她是一个邋遢的女孩子。
女主在妈妈的压制下成长,变得越来越没有自我,她习惯性察言观色,一旦工作中出现任何问题,立刻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小的时候,看到电视里时髦的卷发,就偷偷用木棍烧热了把头发卷起来。父母一见到我们的样子,就会说我们不知廉耻。最严重的是班上有一个小男生,成绩很糟糕,每次考完试回家,就会被父亲骂智障。时间一长,他自己先放弃了自己,直接不学了。老师一说他,他马上就会以自己不是不学,是智商有问题。

家长混淆孩子的单次行为与实质的程度。
在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很多家长如临大敌,失去控制的情况下,根本不愿意去区分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这种把孩子的单次行为上升到孩子本质好坏的评价,会让孩子丧失准确的自我感知能力。
比如说,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年轻的父亲带着岁多的孩子逛超市,孩子不知是恶作剧还是什么原因,顺手拿了一个玩具。结账的时候被发现了,父亲当场就打了孩子,并且边打边骂孩子是个小偷、杂碎。
他以为正确的教育,其实正在一点点摧毁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禁止手势的使用频率和前后不一致。
禁止手势是在家庭教育中常常被使用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做出了某些家长认为不恰当的行为时,我们常常会使用禁止手势。不过很多家长在应用禁止手势的时候常常会有两个错误。
使用过于频繁。这会让孩子有一种自己做什么都不对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我是坏孩子”的感觉,当这种感觉被内化之后,孩子可能最后真的变成了坏孩子。
使用不一致。家长使用禁止手势时,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定。明明是同样的行为,家长心情好的时候觉得无所谓,心情烦躁的时候又会触发禁止手势。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行为,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对是错,从而内心会生出负罪感来。

既然知道了孩子自尊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家庭教育又是自尊水平形成的关键因素,那么家长更应该抓住机会,积极接受孩子的特点,发现孩子的发展需求,培养孩子的自尊水平。做到这几点,孩子自尊水平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1、善用期待效应。
当孩子开始出现我们觉得不恰当的行为时,少采用负面评价加深孩子的印象。学会积极引导,学会应用期待效应,给孩子描述一个正向的例子。给孩子信心,相信孩子能够越变越好,通过鼓励的方法,激起孩子的自信心。

2、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制定合理的规则。
对于孩子犯错误该如何惩罚,调动孩子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家庭会议的形式,全家人一起协商出犯错误之后的处罚办法,大家一致通过之后,白纸黑字挂上墙。这一份处罚办法是针对所有家庭成员的,父母要带头以身作则,让孩子体会到平等的氛围。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醒孩子避免犯错,也能让家长学会理智的应用禁止手势,避免因为情绪化而出现同样的事情前后处理不一致的情况。
3、引导孩子掌握恰当的社交技能。
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同伴的影响也是孩子自尊心建立的一个关键要素。孩子能够顺利建立友谊,感受到被集体接纳的感觉,自尊水平更高。
从孩子3岁开始,让孩子学会分享。外出时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小糖果,孩子之前出现纷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糖果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孩子化解矛盾的同时,还能收获一份友情。

为人父母,这一生都会期盼孩子获得幸福。帮助孩子建立起较高的自尊水平,孩子未来才能够更加有勇气面对变化的世界,拥有更强的幸福感。
今日互动:对照文章中的自尊水平判断指标,看看你的孩子有没有自尊不足的问题吧!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我是嘻哈妈妈,两个男孩的妈妈,立志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助力。分享育儿知识和经验,喜欢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