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发病率逐年增多,属疑难病范畴,现此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患儿症状易反复难愈、自愈倾向较低,导致治疗困难,难以预测临床疗效。请家长积极配合治疗,予以更多的耐心和理解。


抽动障碍临床特点:
●1.抽动表现形式多样,症状起伏,呈现波动性特征,新的抽动症状,可以代替旧的抽动症状,或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又出现新症状,时好时坏。
●2.加重抽动的因素有:紧张、焦虑、疲劳、生气、惊吓、过度兴奋、感冒、考试压力、受批评指责、突然停药等。
●3.本病易伴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以及其他心理行为问题,使病情更加复杂和严重,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平日生活中注意事项:
●1.针刺治疗对抽动有一定疗效:针灸时,请不要给孩子看手机、玩游戏等,会影响疗效。
●2.心理调适”为治疗抽动障碍的重要环节,请家长主动帮助患儿疏导其紧张、自卑、焦虑的情绪,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避免过度限制、唠叨、喝斥、过度批评指责,以及注意、提醒孩子的抽动症状。建议家长与家庭、学校有关人员有效沟通,为患儿的康复共同努力。
●3.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生活习惯方面,玩电脑游戏、玩手机、长时间看电视(尤其紧张/惊险/刺激类节目)、过度兴奋等均可能导致抽动病情加重或复发,建议生活中避免以上活动:饮食习惯方面,零食、饮料(酸奶、咖啡、茶、添加剂果汁等)、羊肉、狗肉、糖、巧克力、冰淇淋、辛辣油炸食品、膨化食品、方便面等应尽量少吃。

服药注意事项:
●1.服药医嘱为一日一剂时,建议每日分3次服用,有利于药物吸收。
●2.服药期间如需疫苗注射,于注射疫苗前一天、当天、及后一天停药。
●3.服药期何如患感冒,症状轻时可不停药:若感冒发热较重,需停药,待感冒发热症痊愈后可继续服药。
●4.患儿症状消失后不建议立即停药,仍需逐渐减量服药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复诊注意事项
患儿病情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及时调整药方有助于疾病恢复!

抽动障碍中医外治法
●1,小儿针灸
针灸是中医一种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如今,针灸疗法越来越普及,人们都知道,针灸治疗可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是,提起小儿针灸,很多人会在心里打鼓:孩子能针灸吗?答案是,能。孩子不但可以接受针灸治疗,并且对于某些疾病,针灸治疗的疗效非常显著。
●2,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属中医传统治疗手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轻柔的推拿手法作用于孩子体表特定穴位,起到治疗疾病及预防保健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3,耳穴压丸
耳穴压丸是采用菜籽或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上相应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疏通经络 ,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的治疗方法。
●4,刮痧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5,拔罐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一种技术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