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成长阶段,老师不可怕,发言要主动

文|(来自: 思思妈妈说育儿原创 作者:三亚)

教养贴士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孩子的表现都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鼓励他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争取展现自己的机会。

孩子成长阶段,老师不可怕,发言要主动

老师不可怕,发言要主动

孩子上一年级了,从来不主动举手发言,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现在上小学了,还是这样。老师叫他回答,也能回答上来。我该怎么办啊?”一位妈妈通过微博向我求助。

其实,在国内的学校中,不仅一年级新生,很多高年级学生都不喜欢主动发言。一方面,目前的学校教育以应试为主,教学形式比较传统,课堂气氛不太活跃,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学生主动举手发言,也主要以标准答案为主,没有太多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另一方面,这也跟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有些学生是因为性格偏内向、胆小、怕犯错、不爱表现等,所以很多事情都不会主动争取,上课发言当然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却是因为家长比较专制,所有事情都必须听大人的,所以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个性,变得更被动,上课自然就不会主动发言。

教养方式

伊伊从小性格就偏内向,胆子也不大,不是那种特别喜欢表现的孩子,所以上课不会很主动地发言。上幼儿园期间,老师向我们反映过这个情况,虽然伊伊不举手回答,但如果老师抽到她,她也能回答出来。自从老师跟我们说过之后,我们在家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她主动发言的习惯。虽然有一些好转,但这种现象还是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老师

上小学以后,我们也经常鼓励伊伊要在课堂上大胆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刚开学的时候,由于老师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她举手的次数比较多。但一个月后,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进度越来越快,有些问题她压根就不会,有些问题她需要思考一会儿才知道答案,只有知道的她才会举手,所以她主动发言的机会就比较少。

其实,在家里,我们都是采取比较民主的教养方式,不会压抑她的想法。因此,她会经常对我们的不妥做法表示抗议,甚至丝毫不留情面,跟在学校的表现大相径庭。有一天,妈妈有事不能辅导她的作业,只好由我顶替。我还没有开始,她就提出抗议:以前都是妈妈辅导,今天怎么是爸爸?你们为什么不提前跟我商量呢?”说完,她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跑过去向外婆告状。

教养方式

类似这样的事情,经常在我们家上演。每当看到如此场景,我和伊伊妈妈就会更加淡定,不再为她课堂上不主动举手而纠结。在我们看来,伊伊不喜欢举手发言,主要还是由于性格有些内向、胆子不够大等因素造成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孩子的表现都一样。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鼓励他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地争取展现自己的机会。

教养方式

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

尊重孩子,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中。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家长不能要求孩子完全按照成人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更不能随意打压孩子自己的想法,而应鼓励孩子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一个善于独立思考、具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一旦发言,大多数时候都能赢得别人的喝彩。即使孩子不是主动发言的类型,他也能从别人的鼓励中收获自信,这都会进一步激发他下一次主动发言的动力。

教养

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生活中会充满各种选择,大到诸如读什么样的学校”等关乎人生的决定,小到诸如今天中午吃什么”等日常琐事,都需要抉择。在这些选择面前,是父母帮孩子代劳,还是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我们采取的教养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展。

主动发言

能够自己做选择,会增强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如果孩子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他就会逐渐变得独立自主,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勇于坚持自己立场的人。同时,孩子在做选择的过程中还能学会主动承担自主选择的后果,增强自己的责任心。而一个独立自主、敢于负责的人,往往也会更主动和积极。

主动发言

鼓励孩子自己做主

如今很多父母都喜欢做直升机”父母,从孩子出生到自己去世,他们总是全方位介入孩子的人生,不厌其烦地插手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从生活、学习、工作到婚姻和子女教育等,甚至恨不得自己帮孩子走完人生这条崎岖坎坷的不平路。

教养

与其直接告诉孩子人生的每一步怎么走才更好,不如鼓励他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自己去做决策。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支持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和包办。如果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逐渐学会自己做主,孩子的自主性就会不断增强。当然,他既会体验到自己做主带来的成就感,也会经历吃一堑,长一智”的挫败感。不管自己做主的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孩子都会慢慢懂得为自己负责。

主动发言

让孩子体验成就感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孩子的胆量需要有更多机会来锻炼,孩子的自信需要在真实的体验中得到增强。就主动发言来说,如果孩子争取到的发言机会比较多,一旦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他的成就感就会越来越强,就能逐渐提升自信心。

教养

当我们了解到伊伊开学一个月后主动举手的次数日益减少后,我和伊伊妈妈就利用辅导功课的时候,引导她大胆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和引导,伊伊开始出现一些转变。有一天放学刚回到家,她就迫不及待地向全家人通报喜讯: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今天王老师表扬我啦!你们要给我做好吃的啊!”我们赶紧问她怎么回事。原来在那天的语文课上,王老师叫同学们用样”字组词,伊伊是最先举手的小朋友,并且她想了一个很好的词语——榜样”。老师认为她组得词语很好,就在班上表扬了她。虽然是上午的语文课,但她的兴奋之情到放学了仍然挥之不去。当然,我们也对她大加赞赏。有了这次积极的体验,伊伊似乎又回到了开学初的状态,后半学期回答问题的次数明显增加。

教养方式

缓解孩子对老师的恐惧

有些孩子课堂上不愿举手发言,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老师有恐惧感。在一年级的孩子心目中,老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这无形中就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胆小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恐惧心理。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孩子不主动发言,家长可以想办法逐渐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恐惧感。通过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我们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主动发言,让他不再害怕老师,提升自信心。

主动发言

在一年级的老师中,伊伊最害怕数学老师。这位老师资历比较深,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经常会在班上大声批评学生。严厉的老师自然就会让胆子不够大的孩子产生恐惧。所以,在数学课上,她主动举手的次数就更少。而英语老师比较年轻,对学生不是很严厉,相对来说,伊伊就更喜欢在英语课上举手发言。

为了减轻她对数学老师的害怕,有一天,我和伊伊妈妈想到一个办法,我们三个人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平时在家,我对伊伊的要求更严一些,所以就先由我扮演数学老师,妈妈和她当学生。我拿出她的数学课本,有板有眼地教她们算术,在过程中不时提问。每一次提问,妈妈总是第一个举手,而伊伊只在很确定答案时才主动举手,并且举手之前会犹豫不决,不像妈妈那样迅速。我们很清楚,她是害怕回答错误,所以才不敢大胆举手。

教养

后来,伊伊妈妈在回答一个简单问题的时候,故意说错了答案。伊伊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立即举手要求回答。这个时候,我没有叫她回答,而是开始表扬起妈妈来:妈妈虽然说错了答案,但举手的时候却很主动。不管是否答对,她都是最棒的。”听到这里,伊伊不乐意了,开始抗议:凭什么呀?她明明答错了,还得到老师的表扬。不公平!不公平!不公平!”

同学们请安静!否则就要站起来听课啦!”看我很严肃地大声维持课堂纪律,她就不再闹腾。

她确实答错了。不过,她可是最先举手的。老师当然希望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回答正确,但更喜欢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举手回答。这样,老师就可以给每一个学生主动发言的机会。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公平。你们说是吗?”

主动发言

是的!”伊伊妈妈赶紧装作学生模样大声回答。伊伊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我明显感觉伊伊主动举手的次数逐渐增多。对于她的回答,无论对错,我都给予鼓励和肯定。从那以后,我们家每周都会进行一次这样的游戏,大家轮流扮演老师的角色。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伊伊在主动发言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还不能做到每次都举手,但跟以前相比,举手的频率增加了不少。

教养方式

家长切忌责骂和强迫孩子

有些老师会告诉家长孩子不肯主动举手发言的情况。这时我们要理性对待,切忌随意责骂孩子,更不要强迫孩子。理智的家长,会先跟孩子一起找找原因,并鼓励和引导孩子今后多举手发言。千万不要就此给孩子贴上不积极、不认真、不努力”等标签。

自主性

我有个邻居,有一次放学接孩子的时候,正好碰到数学老师说她的孩子发言不主动。这个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当着很多家长的面,一边用手指使劲地敲打孩子的脑袋,一边大声斥责: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要听老师的话,要学会主动发言,你为什么就做不到?我就不明白,别的小朋友都爱举手,为什么你就不能学学他们呢?你上课认真听讲了吗?……”还没等她说完,孩子的眼泪就一串接着一串地往下掉。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适得其反。长此以往,最终很可能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更不去主动发言了。

教养方式

其实,孩子上课不爱举手主动回答问题,长大了未必就是一个不会与人交往的人,未必就是一个胆小鬼”;而从小总是举手发言的孩子,长大了不一定就是一个能很好相处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成大器”的人。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太多的偶然和必然,家长是无法预料的。孩子的个性特征并非一成不变,家长不能提前下定论。如何让性格内向、胆小以及因各种原因不爱主动发言的孩子顺利成长,才是我们最需要去关注的事情。

教养方式

来源:思思妈妈说育儿,作者三亚,我是思思,是一名2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

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别忘了点赞 +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