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碰到我的邻居,他看上去心事重重。
一问才知道他给女儿报了好几个课外班,但还是一直焦虑万分,老想琢磨着再物色几个课外班,给女儿充充电,提前加速起来。
他跟我吐槽道:你知道我认识的朋友,最高纪录报过多少个课外班?”
我随意一猜: 五个?六个?”
十五个,十个以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对孩子认真负责……”
以前聊时事,聊经济,现在和朋友聚会都是打听彼此又报了什么好的课外班!”

我身边确实就有这样的虎妈虎爸”,有的甚至没有特别深入地研究了解,就匆匆忙忙沉入各种兴趣班/课外班的海洋中。
暑假更是成为了父母们风风火火安排各种夏令营,加速班的加餐”旺季。四五岁的孩子背单词、识拼音、学数数已然是普遍现象。
在各种焦虑和拼爹拼娃的超前学习浪潮中,有一个清新超然的声音,却掷地有声地对父母超前教育的行为说不”。他就是陪伴许多八零后父母成长的童话大王,郑渊洁。
在这位童话大王的眼中,6岁前,培养孩子正确积极的习惯,才是父母真正赠与孩子最宝贵的礼物。他在给4岁孙女的信中这样写道——
郑在,
你好。
祝贺你四岁。从小养成好习惯最重要:
吃早饭;喝白水;正确刷牙;与人为善;自嘲;每天大便一次;不和甜食交朋友;注意安全;阅读;不憋尿;不给别人添麻烦;会照顾自己;上学之前就是玩;尽量少去幼儿园;多和年龄不同的人相处。
以上都做到,二十年后,我将为你骄傲。你姑姑就是这么做的。她只上过两个月幼儿园,每天只去两小时。她报名上小学办理登记时,老师问她三加三等于几,她摇头。老师一边吃惊一边看我。我问老师:你们学校不教三加三等于几?今年,你的学霸姑姑被美国六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

在这里,我真心想要告诉所有父母,别再陷入一味让孩子学数学认字的超前焦虑中,在6岁前培养好学习习惯,才真正让孩子受益一生。
01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一切的基础,能够给予孩子终生成长的力量。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经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珍惜时间,从不浪费时间。齐老先生一直用一句警句来勉励自己,这句警句就是:不教一日闲过”。
怎样才算是在一天中没有闲过呢?他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标准,就是每天要挥笔作画,一天至少要画五幅.虽然他已经90多岁了,但他还一直坚持这么做。
有一次,齐白石的家人和朋友、学生来给他过90岁生日,在喜庆的气氛中,他一直忙到很晚才把最后一批客人送走。这时他想,今天五幅画还没有完成呢,应该完成画作再睡觉,于是他拿起笔作画,由于过度疲劳,难以集中精力,在家人的一再劝阻下,他才去休息。
第二天,齐白石早早地起床了,家人怕他累坏身体,都劝他再多休息会儿,可齐白石却十分认真地说:昨天客人多,我没有作画,今天可要补上昨天的‘闲过’呀!说完他又认真地作画了。
023-6岁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养成的习惯将陪伴一生。所谓三岁看老,七岁看小”,这句老一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实际上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这一年龄时期,不仅是孩子语言、运动能力的加速发展阶段,更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倾向将会成为他/她终生发展的核心。
虽然以后还可能对其中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加以纠正、改造,但除非客观环境、儿童的成长经历出现极其重大而持久的转折刺激,否则早期形成的个性和行为是很难改变的。
正因为如此,要特别重视这一时期的习惯教育。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才是送给孩子童年成长的最好礼物。
结论:3~6岁期间,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整天填鸭式的输入各种知识学习智力发展更重要,也更有效。
巴金说过:孩子的成功教育,是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的。
那么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最有帮助呢?以下列举的六大学习习惯对于低龄孩子尤其重要,父母们不妨从下面这些方面,快速上手,成为孩子的习惯教练!
早睡早起,只有充分的休息和健康的体魄才能进入学习的优良状态对学习抱有认真的态度,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和坐姿,守时不拖拉,拥有较强时间观念的孩子的孩子对于任务和结果也更家坚定。专心做作业:不要边学边玩认真阅读,积极预习复习:很多知识和学问在生活中也能遇到,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主动问问题:会思考,善表达的孩子才能学得更多又更好
既然意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
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下面这些方法以及技巧可以让父母和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下,种下学习习惯的种种子。
一、善用登门坎效应,一步步引导孩子习惯成自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习惯 -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清晨尽早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每 天五点半起床,做早操,喝杯牛奶吃块面包,然后就开始工作。当他习惯了六点开始工作后,又努力再提早十五到二十分钟,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的三十几本教育方面的书和三百多篇学术论文都是在早上五点到八点写成的。
正是靠着登门坎效应”,苏霍姆林斯基才能一步步坚定地养成了早起好习惯,也成就了他成为举世闻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微笑的改变和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容易完成的要求后,人们又会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种心理学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就是所谓的登门坎效应”。
父母在与孩子制定习惯养成计划时,也可以先从细小的改变或是进步开始。
例如:希望孩子能够养成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可以先约定让孩子在10分钟内保持专注,不分心。等孩子适应在规定时间内的专注状态,再逐渐讲专注时间延长5分钟、10分钟。通过这样一个个小小的进步,也能让孩子看到坚持良好习惯的好处和结果。
孩子的注意力时间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拉长的。作为父母,需要意识到,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反而容易让孩子生出挫败感,容易产生情绪,不愿改变。

在制定习惯养成计划时,光有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孩子需要父母给予更直接和易上手的指引和帮助。PDCA这个管理学工具就能帮助父母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计划(Plan):用清晰,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来制定目标,增强孩子的参与感。行动(Do):和孩子一起列下行动清单,还可以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实践承诺的性格。检查(check):利用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或者亲子时光,聊聊孩子的感受和习惯养成的进展。21天养成习惯是针对心智较为成熟的成年人,面对孩子,习惯的强化周期可以更短,反馈/改进(Action):适时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让习惯的养成不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三、帮助孩子养成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要避免的雷区:主观判断,贴标签。孩子行动有些慢,就觉得孩子是有拖延症,慢吞吞,这样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和自我肯定。例如:千万不要说出你怎么总也改不掉”、你再不做到,我就不管你了”等此类负
面性质的语言。面对孩子有情绪、低落时,父母更应该给予关爱和肯定,让孩子重
拾自信心。
拔苗助长,求速成。希冀短时间孩子焕然一新,却忘记了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提高做题的效率,硬逼着孩子在5分钟内完
成100道题。而孩子本就是一个需要20几分钟的慢性子。在妈妈的压力下,一直觉
得很挫败的她,怎么也不愿意进行练习,还让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变得很紧张。
如果,这位妈妈可以从15分钟到10分钟一步一步地指导孩子进步。当孩子胜任了当
下的要求时,感到有成就感,就会容易主动去寻求进步,更会开心地接受父母的帮
助了。
过度评价,爱唠叨。心理学有一种现象叫超限效应。指的是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孩子有自己做主的空间,反而会更积极地行动。
有时,父母在恨铁不成钢”的心里作用下,会一直念叨孩子的同一个毛病。反而容易让孩子从内疚的情绪转变为不耐烦、反感,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这样,孩子在情绪紧张状态下,反而更加不容易专注解决自己的学习和习惯问题了。
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让孩子拥有良好习惯的过程,同样也是让父母形成良好心态的过程。
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父母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角色。
而教育孩子更需要智慧与感情并重,父母运用智慧,掌握情绪,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和老师。
在孩子6岁之前,少关注些孩子的认字数数,把好的学习习惯当成成长的礼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