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何家的孩子平平是个公认优秀的孩子,人长得帅,学习又好,小区里几乎人人羡慕。
可小何却有个大烦恼。孩子优秀是优秀,可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几乎都是独来独往。别的小朋友都有很好的玩伴,可自己家孩子却一个好朋友都没有。
每当小何跟儿子谈心,让他多交些朋友,儿子都回答说:我自己玩就挺好的,学校里的同学都太笨了,跟他们一起做点啥,还不如我自己一个人做,这样效率更高。
小何很无奈,她一直想培养个优秀的儿子,可却没想到,孩子竟然这样排斥集体,如此不合群。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仍是社会的主流,每个孩子从小都被当成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什么事都会可着孩子的心思来,导致孩子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去管他人的想法及感受。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在培养孩子时,也都专注于向内”发展,即只关注孩子自身的生理状况、行为能力、心理发展。而很少有意地向外”延展,即与他人的合作互助,情感共鸣等。
其实,自我发展和合作精神并不冲突,因为再优秀的个人也要融入到集体中才会发挥价值,而且合作不仅不会抹杀个人的优秀,反而会衬托出一个人的价值和魅力。
尤其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多人协同,有效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学会合作的人才是能更好适应社会节奏的人。
如果无法适应这样的变化,缺少合作精神,不能较快融入团队,那么必然会被社会早早淘汰。所以,对于家长来说,越早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融入集体,就越会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好处。

早期,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孩子活动的空间和接触的人都有限,这个时候还不容易发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可一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有没有合作精神的差距就充分暴露出来。从这里开始,孩子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生活,无论学习,还是玩耍都需要进行合作。
那些上学就哭,每天都要回家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无法参与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与交流,不知道怎样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有些甚至上几天就不得不被家长带回家。
相反,另一些孩子就会适应得特别好,他们很会在集体中表现自己,会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甚至可以用享受”来形容他们的幼儿园生活。
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们应该从小就引导孩子多向外”发展,有意地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一个不懂得合作精神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那么,家长要如何引导孩子树立合作精神,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呢?
第一、父母可以有意制造合作场景,有意地分解家庭任务,在家庭内部进行明确分工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在孩子上学踏入集体生活之前,父母不妨为孩子有意创造一个小型的集体环境。
比如:
每周一次的家庭大扫除,父母和孩子可以建立一个三人小组:如果妈妈负责收拾厨房、洗衣服,爸爸负责擦地、收拾卫生间,那就让孩子做一些整理自己玩具,帮助父母垃圾分类等需要配合完成的工作。
这样,通过一个小型的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也是其中一个参与者。如果他的事情不能及时完成,将会影响妈妈或爸爸下一步的行动。
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孩子会很快学会合作、配合,而且会越做越好,越来越从容。以后,就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合作分工。
第二、引导孩子不要过分关注自身,学会尊重他人,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
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跟别人合作,总是嫌弃别人,就如同文章开头提到的孩子平平一样。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孩子过于自信,认为别人不如自己,没有从心里上尊重他人;也有可能是过于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在合作中难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引导孩子不要过于关注自身,一方面不要轻易否定他人,学会尊重及认可他人;一方面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学会在合作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和长处。
想在社会上生存,必须迈出合作精神的第一步。
就如同我国哲学家艾思奇所说: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
第三、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学会分享,学会融入
小王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就特别注重让孩子主动参与。从孩子刚会走的时候就带他到楼下跟不同的小朋友玩,让他自己交朋友,让他自己跟小朋友分享玩具。
所以,孩子从小就不怕生,就算不认识的小朋友,他也能主动搭讪。经常能看到他在楼下跟一堆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看起来像是认识很久的样子。结果一问,他也是跟人家刚见第一面。
所以,如果孩子害羞、腼腆,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步步来,等到孩子迈出第一步,家长就可以放手让孩子大胆走出去了。

因此,家长应该及早认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有意引导孩子双向”发展:既能够培养强大的自我意识,完善自己发展,也能加强合作精神,及早学会融入集体生活,在团队合作中,贡献自己的价值,这才是值得称赞的教育。
今日互动:你教会孩子合作了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