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刚结束,一股寒流便不期而至。随着气温的骤降,不少孩子出现了不适的症状:呕吐、发热、稀水样便。究竟是神马情况导致孩子出现不适的呢?这是臭名昭著的轮状病毒开始对孩子们施以毒手了。每年十月中旬是轮状病毒开始肆虐的时间。这种病毒的形状在电子显微镜下看起来就如同一个个的车轮一般。1974年,汤玛斯·亨利·费留特(Thomas Henry Flewett)在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过这类病毒之后,建议将其命名为"轮状病毒"(rotavirus)。这个名称在1978年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正式认可。

电子显微镜下的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基因组分成11个双链RNA片段。每个基因组片段编码一个多肽并合并成一种病毒蛋白。这些蛋白共同构成轮状病毒,包括三个核心蛋白(VP1、VP2、VP3),一个内衣壳蛋白(VP6)和两个外衣壳蛋白(VP4和VP7),其余的则为五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NSP4、NSP5)。轮状病毒的内衣壳多肽编码蛋白(VP6)抗原的不同可将轮状病毒分为A、B、C、D、E、F、G七组。其中A、B、C三组与感染人体有关。A组轮状病毒根据外衣壳多肽蛋白VP7和VP4抗原性的不同将A组轮状病毒分成G和P两种血清型。G血清型目前有35个血清亚型,以G1型、G2型、G3型和G4型为主要血清型。我国2011年前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统计学数据显示G3感染率为39.3%,G1感染率为30.3%,G2感染率为7.2%,G9感染率为3.3%,由此可见G3和G1血清型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病最常见的流行血清型。近年我国新疆、武汉、广西、江苏、北京、昆明等地G9基因型呈现优势流行。

轮状病毒结构
A组轮状病毒是导致世界各地婴幼儿中、重度腹泻的罪魁祸首。全球每年有199000名儿童惨遭TA的毒手。这些孩子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B组轮状病毒首先在中国被报道发现,曾引起成年人的腹泻病大流行,这类病毒不仅可以感染成年人,也可以感染孩子。那么如何来防范这些病毒呢?

腹泻时,肠道内菌群功能紊乱,需要引起重视
由于目前并没有针对轮状病毒肠炎治疗的特效药物,临床上处理轮状病毒性肠炎也多以对症处理为主。在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我们可以及时的给予孩子口服补液盐进行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维持体内电解质及循环系统处于稳态。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并增加喂养频次和延长单次喂养时间。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给予低渗的口服补液盐或其他清洁用水。人工喂养的孩子则可以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食物基础的液体如汤汁、米汤、酸乳或清洁饮用水。腹泻次数较多时可以使用肠粘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腹泻时及时补充锌制剂能够缩短孩子腹泻病程。选用微生态调节制剂帮助孩子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必要时可以选用中成药如葛根芩连汤、鱼腥草、番石榴叶、秋泻灵等辅助治疗。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能够降低中重度腹泻病的发生率
鉴于目前并没有特效抗病毒类药物,疫苗便成为预防中重度腹泻最为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具有同型特异保护和异型交叉免疫的功能。也就是说接种了A群轮状病毒疫苗后可以获得对B群或C群的免疫功能。但是有一些报道显示在发展中国家疫苗的保护效果不佳,可能与轮状病毒型别多变异大,少见株或变异株流行有关。如果调查显示某地区口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效果不佳,需要及时的改进和研制符合临床需求的新疫苗。总体上说来,目前我国的轮状病毒活疫苗是安全可靠的。建议2月龄到三岁的婴幼儿及时进行接种。避免中重度秋季腹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