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他乡的童年:日本、芬兰及印度的妈妈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他乡的童年:日本、芬兰及印度的妈妈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周轶君,战地记者,专栏作家,两个孩子的妈妈。为了弄清其他国家的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她走访了日本、芬兰、印度等多个国家,带回了不少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相信中国妈妈看完后,在自己的教育方式上必然也会大受启发。

1.

知子是一位日本全职妈妈。她的老公平日非常忙,每天上班时知子和儿子还没醒,下班时两人又都睡了,因此只有周末时能陪着一起出去玩。日本人对家庭行动非常看重,因此儿子得知要出门后为了赶时间,就把玩具乱丢一气。

知子当时作何反应呢?她没有打骂孩子,而是用手握住孩子的手,将玩具轻轻摆好。

耐心指导,有时候比打骂更重要。

说起玩具,知子还展示了儿子两岁时她为其制作的儿童厨房。小厨房中水池、龙头、菜板一应俱全,而这些都是知子用各种废弃的生活用品制作的。在日本妈妈眼中,孩子所有的玩具都是买的让人有点难为情,他们看重的不仅是学龄前的教育,妈妈和孩子间的亲子互动,才是最关键的。

日本孩子的一天是如何开始的呢?晨起,自己踩着小板凳在水龙头前洗脸,擦干,走到饭桌旁。

我先开动了哦!”这句话是饭前必须说的,也是日本孩子自小礼仪教化的体现。

对比日本家庭的母子关系,我们国人在礼数以及母子互动上,似乎做的还远远不够。

2.

在中国家庭,家长打骂孩子都是常事。但是在芬兰,任何暴力,甚至语言暴力,都是不允许的。

因为女儿有次不听话,芬兰母亲希尔库弹了她脑门一下。而这个行为带来的后果是,女儿报告了老师,老师上报给儿童保护部门。夫妻俩之后被安排了数次谈话,每次都是谈两三个小时,就是要告诫他们如何教育子女。

在芬兰文化背后,家长面对孩子,要像面对成年人一样尊重。

全职妈妈

这一现象,其实在我国的亲子文化中也正在慢慢展开。家长们越来越注意到,孩子会理解自己的心意与苦衷,而自己要付出的,就是拿他们当成大人一样看待。

其实芬兰家长和我们中国家长一样严肃,从不轻易对子女说我爱你”。在芬兰早教专家皮娅看来,芬兰的家长更多时候是在寻找一种平衡,他们深知,家长并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而是帮助他们在社会中学会生存的人。

对孩子不粘不腻,让孩子早日独立,这是芬兰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

这种态度其实有些残忍,但是,它基本杜绝了啃老”现象的出现,值得深思。

3.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印度的妈妈,也是一群神奇的妈妈。

相比国内视学生玩手机为洪水猛兽,印度中上层社会不仅在学校里鼓励学生使用ipad,家庭中更是基本无限制。印度人对孩子的容忍度非常高,因为所有印度人深知,科技改变命运。

作为贫困大国的印度,能有如此超前的意识,足以让一些国内的家长和学校感到脸红。

印度人对孩子有爱,在另一方面亦有体现。在国人印象中,吃饭时大声喧哗或者跑动会显得一个孩子很没家教;但在印度,大人们认为孩子们吃饭时跑来跑去是正常的,小孩子就应该如此,因此他们不会去加以阻止。这一点,说起来其实还蛮有趣的。

印度的妈妈非常喜欢夸孩子最棒,经常说我爱你”,使用的是相当正面的鼓励方式。而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孩子时,印度妈妈通常也会因材施教,而不是一锅烩。

芬兰

台湾妈妈洪沛妤的儿子有多动症。其子在台湾上学时,老师会经常要求他安静,洪沛妤对儿子的情况苦不堪言,但她也始终坚信,儿子其实没有任何毛病。

搬去印度后,洪沛妤发现儿子的情况有所改观。因为教育环境的影响,洪沛妤儿子开始将多动转化为活力,不仅展现出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天赋,同时也开始变得自信,相信自己不是笨小孩。

4.

从日本、芬兰和印度的情况来看,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与她们有共通之处,同时也存在不相一致的地方。不过,每个母亲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在自己的余生中,为子女们奉上所有的关爱。

孩子的一生,父母永远只能陪着走完半程。所以在子女的成长初期,家长们要教会他们早日独立,让他们懂得如何在残酷的社会中生存。

正如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言:孩子是成人的祖先。妈妈们在教育子女时,要经常去换位思考,因为自己同样也是从孩提时代过来的。只有这样,妈妈们的教育理念才会永不掉队,对孩子的言行也能理解地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