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哭是情绪宣泄,不是溺爱借口,比允许孩子哭,更重要的是回应哭

文l育儿知与识(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向人们宣告着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同时也宣示着我们成功晋级成了一名父母。

在经历了孩子第一声啼哭带给我们的喜悦后,接下来的育儿路上,他们的哭声却在一点一点的消磨我们的耐心,直到有一天,我们一听到孩子的哭声就感到心烦,甚至忍不住对他们发火。

很多时候孩子哭是因为他们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父母没有正确理解孩子的需求,所以导致孩子越哭越凶,父母越哄越没有耐心,最后干脆打一顿骂一顿了事。

事实上孩子的哭声代表着他们内心各种不同的诉求,当我们了解了孩子哭声背后的原因后,就能够很好的去安抚孩子的情绪了。

哭是情绪宣泄,不是溺爱借口,比允许孩子哭,更重要的是回应哭

​一、孩子的哭闹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

1、身体上的原因

当孩子感觉饿了,困了,尿了的时候,身体会感觉不舒服,这时候他们是用哭声提醒父母,该给她喂食了,该哄他睡觉了或者还给他换尿不湿了。一般满足了孩子的这些需求,孩子就会停止哭闹。

除以上原因后,如果宝宝还是不听哭闹,就要检查一下宝宝是不是生病了,情节严重的话还需及时就医。

当孩子不小心摔跤了或者跟人打架导致身体上的疼痛时,他们也会条件反射的哭起来。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多给予孩子安慰,并且积极帮助孩子调解与他人的冲突。

2、心理上的原因

孩子生气或者受委屈了。很多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但其实孩子的心思是很敏感的,当他们内心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会生气。当他们被人误解或者受到父母责骂时,他们会感到委屈。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宣泄,他们就会通过哭声来来排解。

​为了吸引家长的关注。孩子总是希望能够获得父母的关注,希望听到父母们对自己肯定的话语,如果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他们就会通过哭声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无论孩子是在情绪上或者行为上出现问题,都意味他想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关怀。我们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够正确判断孩子哭闹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进而给予孩子有效的回应。

二、当孩子哭泣时,父母的这些做法不可取

1、错信哭声免疫法”

哭声免疫法”是由美国人约翰.华生提出来的,他主张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种漠视孩子心理需求的方法,曾经在美国风靡一时,曾几何时也在我国流行过很长一段时间,给很多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著名影星马伊俐就在微博上透露过,自己以前信奉这种育儿方法,给孩子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直到后来心理学家哈罗通过恒河猴实验”才推翻了这一方法。事实证明,母亲的怀抱,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安抚地。

​2、通过打骂的方法强行压制孩子的情绪

《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打骂教育虽然能够立马见效解决问题,但是却会给孩子带来屈辱,让孩子的心理产生怨恨的情绪。”

所以,打骂是最不可取的一种教育方法,它只会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让孩子的情绪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3.毫无原则的迁就孩子

与打骂孩子相对应的是,有些父母一听到孩子的哭声,立马就心软了,然后想尽各种方法哄孩子开心,其实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孩子的性格来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比如,容易养成孩子自我为中心、蛮横无理的性格。

​面对孩子情绪失控、大哭大闹,有的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完全无视孩子;有的父母通过各种方式哄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停止哭闹;还有些父母干脆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大声喝止孩子。这些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其实都不太好。

​最好的方法是与孩子共情,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哭一会,然后再慢慢引导孩子说出心中的想法和感受,找到他哭的真正原因,最后再带他走出哭闹的情绪,而不是对孩子一味的迁就或打压。

​三、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哭闹情绪?

1、解读、倾听孩子的表达,与孩子充分产生共情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共情就是充分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与他站在同一立场考虑问题。”

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出现偏差,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与孩子形成共情,所以不能准确解读孩子的心声。而共情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充分理解孩子的需求,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是被接纳,被关爱的。

由此使得孩子的情绪得到疏导,这样才能让他快速走出情绪的低谷。

​当我们放下心中的偏见和执念,试着去接纳孩子的那些夸张和荒诞的行为,我们会发现,孩子也会慢慢地做出改变。父母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改变自己。

让自己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理解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才能让亲子关系得到改善。

2、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而依恋关系,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小时候,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就相当于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储存情感资本,一旦依恋关系形成,孩子就会心甘情愿地听你的。这样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和谐,因为大家彼此信任,互相之间的步调也是一样的。

孩子可以通过正常的方法来与父母沟通,不需要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 

​3、家长调整自己的情绪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认为:孩子哭泣时,首先要调整的是家长的情绪。”

孩子的哭泣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这时候,亲子关系已经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中,这时候父母如果再情绪失控,就如同火上浇油,让整个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记住,无论何时,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们都应该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当你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架子,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同一立场去考虑问题,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

4、接纳孩子的情绪

有时候孩子哭泣也许只是单纯的想要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并不是要别人做什么。这时候,父母只要轻轻地抱住孩子,给他们一个情绪释放的空间,等他们心里的负面情绪充分宣泄出来时,孩子自然就会恢复常态。

​每个人都有脆弱和无助的时候,这时候一个温暖的抱抱能胜过千言万语。

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对待孩子我们也要像对待一个成年人那样,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正在被爱,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爱己和爱人。

那些被爱包围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也更加的坚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也不会只想到用哭闹来解决问题,而是会寻求积极的应对方法,让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