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警惕“自然缺失症”,野出来的孩子才健康

20多年前,作家三毛曾在台湾邀请几个孩子去看海,一起领略自然之美。孰料他们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其中一个孩子淡漠地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6点半动画片要开始了!

当年,三毛把这些孩子称之为塑料儿童”,如今,不少城市儿童跟自然世界越来越疏离,他们又被叫做自然缺失症”儿童。

什么是自然缺失症”?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第一次提出的,在他2005年所著《林间最后的小孩》有所阐述。这种症”严格意义上说不算疾病,更多是指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这一现象。

警惕自然缺失症”,野出来的孩子才健康

《林间最后的小孩》

也许你有些费解,那么请你对照下面的几个情形,回想一下孩子是否有类似的情况:

A 容易愤怒或激动,要么狂笑要么狂怒,没有缓冲情感,情感不丰富,比较单一。

B 害怕交通、害怕陌生人、害怕自然,整天只盯着电视。

C 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认真、不听指挥、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

不是危言耸听,以上这些,就是自然缺失症”的一部分表现。

另外研究表明,儿童多动症、自闭症等都和自然缺失有一定关联。近年来,儿童的网络依赖、自闭、社交障碍等问题,呈明显上升趋势。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毛洪京说,这些病症都是很多原因造成的,自然缺失可能是其中因素之一。”

最简单的的改善方法就是,不要只是闷头补课,而是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

沉浸在自然中的孩子,感官是完全开放的,他们用身体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观察力和感受力都会更敏锐,换言之,这一切对孩子的书本学习也有帮助。

大自然

第一,为什么要带孩子出去野”?

1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健康成长,拥抱世界

大自然的多样性,对于人的身体是有强大的治愈功能的。

这里有一组针对孩子的研究数据: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绿色自然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出现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的风险能降低55%。

另一项美国研究证实,缺少绿色空间等城市环境因素,会增加肥胖症、癌症、心理疾病等各种疾病的风险。

2015年《自然》杂志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户外活动的时间是近视发生的唯一强相关因素,眼睛接触阳光的时间越短,近视的风险越高。

而综合近20年的教育成果,人们发现:大自然是把孩子从电子产品拉回到真实世界的唯一手段。

当今最负盛名的自然教育家和全球共享自然”项目创始人,约瑟夫·克奈尔(Joseph Cornell),通过分享自然的活动,让孩子们能通过与自然的交流找到专注。他说:

他们精力充沛,但是注意力是分散的。自然教育可以让他们精力集中,通过学习,他们可以认识到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缺失症

约瑟夫克奈尔,在第四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开幕式现场

无关性格分析、智商优劣、成绩排名。。。相信全天下的父母养育孩子的首要关心,一定是孩子的健康。

2 》帮孩子在自然中训练敏感天赋,感受美好

说起自然的美好,在圣经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接着又说道: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

造物主的神奇,即使在每片叶子、每朵花中,都蕴含美的元素。只有主动去发现,才能体察到自然界无尽的妙趣。

乔布斯

同时,借助自然体验能更好地让孩子们理解书中的内容,将知识变成立体的认知,让孩子更真切地体验到图书中的那些美图、美景、美丽文字真实的意义。

作家龙应台在《天下杂志》所出版的《海阔天空——美的学习》中说:

我们一定要有自然的环境,你才知道什么是美。美不是你凭空拿一个水彩盒,然后把小孩带在旁边,教他这是红色,这是绿色。

你教孩子对美有感觉,一定是把他从美术教室里拉出来,带到大自然去,放在田埂旁,让他看见,这是成熟稻子的颜色。风一吹来,稻浪起伏,起的时候是一种绿色,伏下去是另一种绿。这是要孩子用他的眼睛去看……

这种东西不是靠美术教室里教来的,而是生活里感受到的,用眼睛,用触觉去感受到的。

孩子们带着这样的觉察与自然相处,对待同一处美景、同样的天空捕捉到不同细节,并把它们用特有的感染力表达出来,这种对环境对生活的的高敏感”,就是品味。

3 》给孩子机会在自然中舒展,激发创造

谈到创造力,我们来说一个典型的例子: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苹果公司总部——苹果公园,规模大、环境好,整个园区里有9000棵树,而且大都是果树。乔布斯当年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树木供应商,差点自己成立一个公司来专门负责给苹果公园种树。

多动症

苹果总部,苹果公园

乔布斯说,他很多重要的灵感,都是他在林间散步、回归自然的时候得到的。乔布斯认为亲近自然这个事情对于激发灵感非常有帮助,他希望所有的苹果员工都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激发创意。

就像苹果的现任CEO蒂姆·库克所描述的那样:

我们想要创造的是,大家感觉自己并不是在硅谷工作,而更像是在一个国家公园里办公。”

人们的感知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和创造力可以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得到锻炼。丹麦研究员发现,58%的与大自然紧密接触的儿童,通常能发明新游戏,而在较少接触自然的儿童中,这一比例只有16%。

前文中提到的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Joseph Cornell)也很直接的在书中阐明过这一观点:

想象力、好奇心、直觉和尝试新事物的勇气,都是孩子的特点。成年人同样需要这些宝贵的特质,但是如果人在幼年时没有机会发展这些品质,长大后就不会成为具备优良品质的人。

4 》为孩子提供生命教育的场景,学会爱与被爱

城里的孩子从小在钢筋混凝土的环境里长大,平时被各种课外班占据,一有时间就抱着电子产品不放,很多孩子甚至会以为自来水是从水龙头里来的,蔬菜是长在超市里的,对生命的感受力极少有机会得到纯粹的体验。

奥克兰大学针对幼儿和自然的连结”,调查了来自493个家庭中2~5岁的孩子。

结果表明,那些更亲近自然的孩子,更能表现出分享、合作、关心、助人等对别人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同时,他们的多动、情感和行为障碍也更少。

大自然

正如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先生说过的,

没有孩子会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漠然,那是现代城市生活对痛心的扭曲。

父母有时候会说,考试成绩好,我们就去旅游;功课没做完,不许出门。。。孩子会以为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而当他们真正进入大自然的时候,会感受到,风吹在每一个人身上,太阳照耀着每一个人,它们不会因为你今天考试考得好或者懂得知识多,就厚此薄彼,大自然是包容而公平的。

透过亲近自然,让孩子记取生命的来处,成长的不易,大自然的法则,进而将尊重生命、关怀自然、生活简朴、感恩惜福的生活态度,内化到心里。

多动症

第二 支招野”路子,亲近自然有方法

1 》窝在家里,温和式接触自然

动动脑筋,把家里的阳台改造成立体小菜园,并不需要很多空间和精力。虽然不能像在农村菜园里面那么自由、快乐,也是让城市里的孩子体验生活,收获喜悦的一种方式。

天下杂志

只要条件允许,试着让孩子成为开心的小菜农”吧。

还有一个好方法,值得尝试,就是为孩子找个萌宠”为伴。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的身体、或者从安全方面的考虑,拒绝孩子养宠物的请求。

瑞典和美国科学家合作的一项针对宠物过敏症的研究发现,长期和猫、狗呆在一起的儿童,反而比刚刚开始饲养宠物的儿童更不易患上过敏症。在对猫过敏的儿童中,80%从来没有在家里养过猫。

多动症

一般而言,鱼类、龟适合刚开始养宠物的孩子,它们性情温和,是养宠物新手的最好开始。喜欢安静的孩子可以养兔子、鼠类;活泼外向的孩子适合养汪星人;性格独立的孩子就可以和冷傲的喵星人作伴。。。

从感受生命的阳台菜园,再到挑选并照顾宠物,主要是在帮助孩子练习想象力、耐心和创造力。请孩子每周拍一个十秒钟的视频,记录他种的蔬果或者养宠物的生长变化。

这期间孩子有什么发现和洞察,就是很好的自然教育。

2 》泡农场、去乡村,娱乐式感受自然

在很多明星父母的微博中可以看到,他们常常一有空就带着娃去野外体验生活:

郭晶晶和霍启刚夫妇带孩子去插秧;李湘带着女儿采蘑菇;姚晨带孩子采摘蔬果、下地挖菜;田亮女儿森碟去乡下拔萝卜;章子怡给醒醒在家建菜园;孙俪带着儿女经常去野外,或采草莓或挖菜。。。

自然缺失症

其实没什么稀奇,这些是普通家庭也完全可以尝试的亲子项目。引导孩子从小小的自然物入手,观察种子如何发芽?蔬菜如何生长? 果树如何采摘?逐渐扩大到用文字和照片记录它们的变化,甚至做即兴的故事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观察力和表达力都会不断得到练习、升级。

3 》逛动物园、植物园,浸入式体验自然

我们教孩子成语一叶知秋”,但最直观的做法,不如带孩子去树林,去草场,从观察那些有辨识度的树叶和花朵开始了解植物,还可以教孩子做植物标本。

对大部分城市居民来说,只有在植物园、动物园中,他们才有机会接触鲜活的、野生的生命。这种经历可以替代到自然界中探索的体验。

自然缺失症

动物园既是野生动物的保卫者,也是环境教育的践行者。通过观察动物,引发孩子对自然的赞叹、敬畏和关注,以及对自身生活方式的思考。

比如,现在很多动物园的猩猩馆都加入了全球的大猩猩在召唤”公益活动,展示牌上不再只介绍猩猩的习性和栖息地等基础信息,而是讲述了人类手机和大猩猩数量衰减之间的关联。

在制造手机的电阻器的时候,需用到金属钽,这种物质主要来源于大猩猩生活的非洲刚果原始森林。全球手机需求量的猛增,导致该区域的森林被破坏。使居住在这里的大猩猩数量锐减,据估算,现在非洲剩下的大猩猩可能会在10到15年内灭绝。

乔布斯

通过在动物园参与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更清楚自己的消费行为所造成的环境负担,减少手机的更换频率,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

同时,了解了动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有利于环境和动物的选择。

4 》打卡公园、天文馆,科普式了解自然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四季更替的消息,很多是由鸟类来告诉我们的。

自然缺失症

大雁何时南飞?海鸥何时迁徙?留意各类鸟类主题活动信息,有计划的带孩子去去相关的公园、湿地,听听解说员分辨不同鸟的特征,认识鸟的习性,和孩子讨论饲养与放生的意义。

近年来,各类湿地公园、海洋公园以及天文馆,成为很多孩子感兴趣的城市新地标,你可以来一次宇宙探秘”,带孩子去这些地方感受自然,了解浩瀚宇宙和奇妙星空。

乔布斯

在短暂的周末,去天文馆是仰望星空的前奏,等到有假期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野外观星。

从公园观鸟到天文馆观星,让孩子能从身边的自然空间逐步拓展。当孩子学会仰望之后,对自然有了更大的好奇,心胸更加开阔,想象力更加丰富,调研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5 》露营郊野山林,探索式拥抱自然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教授黄宇说:

所谓自然教育,应该是把人放到大自然里体验式学习,是为保护自然而学习,而且向自然学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认识自己的‘生态位’。自然教育则恢复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使人不被异化。”

举个最典型的现代范例——梭罗。他提到,如果一个人想要活得深刻……取尽生活精髓”,则必须亲近自然。

多动症

1845年,梭罗在友人爱默生的土地上盖了间小木屋,在那里住了两年多,那里靠近瓦尔登湖,后来这场生活实验的文学果实便是《瓦尔登湖》——这部著作结合了回忆录、自然学家观察、哲学反思和社会评论,成为美国自然文学的发端。

每个人都有与自然联结的渴望,不需要太多规划,只要整理行囊,和孩子一起孩子放飞自我、玩个痛快。

在旅途中,孩子学会如何爬山露营,如何走得更远,如何跟人打交道。。。以及最最重要的,如何在没有电子产品的陪伴下,和自己相处而不孤独。

这是一种一旦学会了就很难失去的能力,也是让孩子亲近自然的意义所在。

龙应台

写在最后

学习和考试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是个极其丰富的知识宝库,太多在教科书上无法触摸到的感受和智慧,会在自然里自然的发生。

大自然

有时,在夏日早晨,照惯例沐浴后,我会坐在阳光充足的门口从日出到正午,神游太虚,与松树、山核桃树和漆树为伍,享受不被打扰的独处和平静,

与此同时,鸟儿在四周歌唱或轻快无声地飞过屋子,直到阳光洒进西窗或远方道路传来旅行者马车的声响,我才意识到时光的流逝。

我像夜间的玉米般在那些季节中生长,那是人为照料远远比不上的。

——梭罗《瓦尔登湖》

只要有心,就能够看到,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自然里感受美好,习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