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YOYO育儿说
今天跟同事聊天,说到了孩子,她苦恼的向我们道起了苦水。原来他五岁儿子性格一直挺好的,但最近却表现出越来越任性、不听话,让同事很头疼。
就拿上个周末来说吧,我们一起去公园玩。公园人多,他嗖嗖的骑着平衡车。我跑在后面,一直追着他,一个劲的说慢点,慢点,别骑太快,可是他非但不听,最后还越骑越快。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真感觉孩子越大,越任性不听话了。

不少家长都会有这个疑惑:孩子越大照理说应该越懂事听话才对,可为什么却变得任性不听话了呢。家长在孩子身边不断的提醒,不断的讲道理,可往往是白费口舌。有时候他们明明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对,可还是跟家长会对着干。
Part 1 小心家长的念叨诱发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超限效应对于家长反思如何跟孩子之间开展有效的沟通,建立亲子关系,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意义。这个概念揭示了凡事都要遵循适度原则,一旦超出这个度,往往会有负面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指导、命令等语言都可以看作为一种刺激。当家长对孩子发出反馈也就是给与刺激时,孩子在一开始会接受到这一信号。而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某个行为、动作过多、过强时,孩子接受到这一信号的反馈就会减弱,换句话说孩子就像没听到家长的话一样,依旧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开展行动。
说回文章开头的那位妈妈,在工作上追求细节上的完美,各项工作管理的井井有条,不仅能按时按量的完成工作,就连工作的过程管理也很完美,很少出现差错。而她同时也将这种追求细节的方式,运用到育儿中,就会出现问题。按照她之前跟我们的吐槽来看,她经常会在孩子看书、学习,甚至吃饭的时候一个劲的纠正孩子。头不要太低,书不要这样拿,吃饭不要这个样子。”不要”已经成为她跟孩子沟通时使用的高频词汇。
家长对孩子的关爱,随时都在。在孩子出现问题或需要帮助的时候,在身边给与适当的提醒,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但如果提醒、念叨也是有一定的限量的,一旦超出限量,往往会使得家长的念叨变成孩子的耳旁风。

当孩子的行为超出父母的期待时,很多家长不由自主的会以一遍一遍的语言来提示孩子,希望孩子能听从语言的指令,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当家长说一次,孩子并没有及时修正行为时,家长会想当然的认为说一次没效果,那就多说几次”,久而久之指令性话语就会变成一遍遍的重复信息。
而孩子在接收到这些重复性信息时,感知会由敏锐逐渐过渡为信息接受的麻木。刚才也说到了,凡事都有限度,一旦当家长重复性指令过多,就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压力,让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意识妈妈是不是又要念叨我了”,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比如妈妈不让我做这个事情,我偏要做”,通过逆反来彰显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权力。显然,这些对家庭教育的开展并不利。

既然家长对孩子的指指点点”太多不好,但有的家长可能问,看到孩子做的不对的时候,难道就要放任自流,不去纠正指点吗?
当然不是这样。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才能避免超限效应”呢?可以注意这3个要点。
1. 由话语重复”转为给出建设性意见”
俗话说的好:话不在多,贵在精。家长的重复话语,很多时候都是反复的嘱咐,信息表达单一,信息传递的态度也多是命令式的。
实际上,当孩子3岁以后,逐渐有了自己的意志,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重复性的、命令性的信息往往并不能被孩子进行接纳。这就需要家长精炼语句,给到孩子更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可以将不行,不要这样,变成试试这样做效果会更好”,要注意这两个方面,你可以试试看”。当家长的语言变得精炼,多给到孩子建议和明确的期待时,孩子会更好的领会到家长要传达的信息。

2. 由发出命令”转为引导孩子自我思考”
开展优质家庭教育的前提,是要转变家长的思维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要摆正与孩子间的关系。家长的作用,应该是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而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者。
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的经验比较丰富,可以让孩子更好的避开误区,最终达成目标。但却忽视了,孩子是一个有自主意识的独立人,如果孩子一旦习惯了凡事服从与家长的指令,自身的探索力与思考力都会随之下降。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学会启发孩子自我思考,通过孩子自身的思维驱动力,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真的正确,有什么弊端?从而找到事情的正确做法。这种能力也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他们未来的驱动力。

3. 由语言的负面评价”转为实际的后果惩戒”
当然,当孩子真的犯错后,家长应该对他们的行为做出评价。比如你这种做法不对”这样危害会很大”。但仅有这些语言的刺激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并没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有什么后果,当他下次类似的情况时还会跃跃欲试”的继续犯错。
这时,家长需要引入必不可少的后果惩戒”机制,让孩子真的感受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实际后果。比如一开始家长就跟孩子共同制定好规则,如果当孩子犯错误后,需要通过做家务的形式来弥补自己的错失,或者还可以通过零用钱的扣除、剥夺看电视、玩游戏”等特许权力来让孩子真切的感知到后果。

这种基于双方共同制定的规则之下的惩戒,一方面会让孩子感知到自己是有自主权利的,另一方面也会成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外力,不断正视自己身上的问题,即使犯了错,也不会在家长那受到自尊心的伤害,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承担后果,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引者。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要时刻警惕不要让自己的话成为孩子心理上的负担,要做到有力道,不絮叨”,逐渐摆脱话语的超限效应,做到与孩子的沟通平等,信息传达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