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母这个职业,我们真的在行吗?当孩子年幼的时候,稍微掌握一些喂养的技能还能游刃有余;随着孩子长大,他不再满足于吃饱、穿好,他开始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认为孩子开始叛逆”了,如果我们继续靠着本能充当父母的角色,我们和孩子之间无可避免会有各种问题甚至冲突。所以,我们天生就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吗?我们该如何做好父母这个职业?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我心中带着这些疑问来到学校,参加这场主题为《如何构建支持型亲子关系》的讲座,希望可以找到答案。

此次主讲老师莫李娟,是一位工作勤奋、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职场女性,同时也是一个18岁女儿的妈妈,因为忙于工作,孩子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按照她原来的想法,如果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多半是学校不好,所以在女儿三年级的时候,从龙华的民办学校转到福田一个公立学校;初一的时候,又从公立学校转到国际学校。可是即便如此,孩子仍然不能让她省心,成绩不理想,周末被她送去上各种辅导班;孩子不愿意和她对话,一回家就直接回自己房间、把门关上。孩子到底怎么了?通过咨询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她发现问题应该是我到底怎么了”,她的眼睛没有看到女儿,女儿的心声她听不到。她开始反思:我在工作上给同事支持、给客户支持,但是在家里却无法支持我的孩子。”
于是,她逐步放下原来的工作,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个能支持到孩子的妈妈,并且致力于帮助更多家庭构建支持型的亲子关系。
听了莫老师的开场介绍,我感慨良多。我是何其幸运,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就能够接触到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成为更专业”的妈妈,给他们更优的陪伴和支持。然而,时间又是何其紧迫,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机会,他们真正需要和依赖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而已,我们能有几个十年?


前方有300米拥堵路段。”出租车离开校门不到两公里,开始进入龟速爬行模式,在望桐路逗留的40多分钟里,我一直在接听哥哥姐姐的索命连环call——妈妈你到哪了?妈妈你还要多久?妈妈你过桥了吗?妈妈你几点到家?妈妈你怎么还在望桐路呀?司机师傅不时地抱怨:早知道不该接这单,开进来的时候就看到对面车道开始堵了,现在比刚才更堵!”如果在平时,我的内心也会堵得慌,对司机不会说什么,但是接起孩子电话肯定说一通:干嘛老是给我打电话?没有那么快知道吗?我哪里知道几点到家!不要再打了!”然而此时,我不急不躁,安抚他们看看绘本、陪弟弟玩玩具。我心里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快点见到他们,我想拥抱他们,对他们说:孩子,谢谢你!


孩子,谢谢你,选择我做你的妈妈,给我机会陪伴你,和你一起成长。莫老师讲到十五岁的女儿长得和她一般高了,她们之间的关系不知何时开始隔着一扇敲不开的门,让我想起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现在这段路程,我的孩子还要牵着我的手,还要我陪他往前走;来学校之前心中的疑问仍在,但我已带回几把钥匙,在我陪着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遇到不少关卡,这些钥匙可以帮助我们顺利闯关。

从车窗灌进的凉风吹断我的思绪。终于开出拥堵路段,车子沿着沙湾路蜿蜒前行,远处渐渐闪现明媚的万家灯火。我知道,其中有一盏虽然看不见、但却最温暖,因为有三个等待我的孩子在守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