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伟今年三岁半了,和同龄人在一起他显得特别安静,又特别懂事,但却总是让人觉得心疼。
伟伟有个六个月大的弟弟。有一次,妈妈要去上卫生间,就把弟弟放进了婴儿车,让伟伟在旁边看着。可不知怎么地,婴儿车突然翻倒了,弟弟头朝下栽了出来哇哇大哭,伟伟也被这一幕吓哭了。
妈妈听到哭声赶紧从卫生间跑了出来,她快速抱起了弟弟,直问伟伟发生了什么事。伟伟此时害怕极了,他一是受了惊,二是担心妈妈责怪自己,于是哭泣不止。妈妈连问了几次,见伟伟都没有回答,一怒之下拿起了旁边的衣裳架就冲伟伟屁股打去,一边打一边说:我让你哭,就知道个哭,连弟弟都看不好,你还好意思哭!”

这下伟伟哭地更大声了,可后来他就被妈妈打地不敢哭了,妈妈见他不哭了也就不打了。很多父母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哭,每当孩子哭泣时他们总是很烦躁,有的父母会急于安抚,有的父母会急于镇压,总之只要孩子不哭就行。其实,父母强制不让孩子哭,或是把孩子哭的情绪镇压下去,这都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压制孩子哭的害处1.不让孩子哭,使孩子情绪压抑
要知道,哭就是一种情绪,比如婴儿饿了困了或是想要妈妈抱时就会哭,幼儿想要东西或者寻求安慰时会哭,长大了受伤了就想要哭。
孩子是情绪表达与控制的弱者,哭是他们能想要的最简单的方式,当父母强制不让孩子哭时,他的情绪就被抑制而找不到合适的宣泄方式,这对他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2.不让孩子哭,使孩子产生恐惧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父母以打、骂等方式威胁孩子,强制不让他哭时,容易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隐藏了起来,会让他认为害怕哭泣,害怕表达情绪,甚至认为发泄情绪是一件可耻的事,于是处处隐忍,影响日后良好性格的塑造。
所以,强制不让孩子哭泣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性格塑造以及人格建立。要想成为好的父母,就要学会让孩子哭”出来,让他的情绪发泄出来,并尝试帮助孩子改善发泄方式以及及时安慰好孩子。

1.孩子哭泣,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原因
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哭就开始训斥孩子,使孩子强行把哭”憋回去。要知道,孩子哭泣一定是有原因的,要么是因为无助,想要寻求帮助;要么是缺乏安全感,对某样事物感到恐惧;要么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孩子哭泣时,父母不要急着去制止,而是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哭,自己能否帮孩子解决问题,该如何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2.孩子哭泣,父母要对孩子的情绪表示认同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匮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足,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会因无助而哭泣。当孩子哭泣时,父母要及时安慰他,并告诉他如果你实在难过就哭会儿吧”,妈妈会一直陪在你身边的”,当孩子情绪得到认同并获得安全感后,情绪会很快得到缓解。

3.孩子哭后,父母可引导孩子与自己沟通
等孩子哭过后,情绪稍稍平静下来,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说出哭泣的理由,并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爸妈帮忙,也可以和孩子商量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该如何处理才好。当孩子找到哭泣的理由并让事情得到合理解决时,孩子就会发现原来自己除了哭还可以这么做,日后也就不会再感到恐惧了,也会逐渐增强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
我是幼教咖,幼儿园园长、早教师,传播更好育儿干货。欢迎关注,您的点赞、转发,是对们我最好的认可。
(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