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基本上从孩子就开始了,3岁开始很多孩子就会被家长去送去一些教育班了,为的就是怕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但是即便是早早地让孩子却学习还是有很多的父母会很焦虑,怕别人家孩子”更优秀呢,其实这些都算是养育焦虑,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懂,但如何不受周围人影响做个淡定的父母应该会有不少人感兴趣吧!

养育焦虑本身是一种破坏性情绪,会让孩子体验到不安全,不舒适。那么,家长们为什么会有养育焦虑呢?

受到集体潜意识的影响
大致来说,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受到三种意识的影响:
第一种就是自我意识,也就是主导我们每天思考的这个显性意识;
第二是潜意识,就是内化了我们的习惯和内在需求的意识;
第三种则是集体意识,就是整个环境,社会甚至是宇宙之中的一些意识集合。
比如在中国这个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好多人给到我一个公式,就是:成绩出色+习惯良好=等于前途光明。
反之:成绩差强人意+作息不够自律=前途一片黑暗。
很多人把这个公式当成了育儿的目标和信念,意即,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并且培养他军事化的严谨习惯,这样才觉得自己的养育是成功的。
而当孩子不能做到,父母就会经历挫败,恐惧,和漫无边际的焦虑。
人是社会属性的,当我们周围有人在经历这个按公式养育又备受挫折的过程时,这个人的焦虑和挫败感就如病毒一般的蔓延开来。而且这个传播速度,是呈几何倍数增加的。
于是就出现一个局面,无论你家孩子是怎样的资质和特性,你都希望他按照那个正向的公式去成长和发展,否则你就自愿投毒”,成为负性集体意识的受害者。

内在本来就有焦虑的种子
有些父母心理焦虑本身就比较严重,无论他们的孩子本身是多么优秀和稳定,都逃不过父母对他们过度的担忧和焦虑,然后就衍生了对孩子的控制和指责。

怎样改变这种养育焦虑呢?
养育焦虑是孩子的成长需求与养育者自身的焦虑产生冲突所体现出来的现象,并没有谁好谁坏之分,一般表现是孩子通过行为表达需求,而养育者不坚定,一边允许着孩子的行为一边又抱怨着自己的焦虑。比如孩子一边吃零食养育者一边抱怨少吃点,这些东西不健康,吃了容易生病;如果刚好孩子生病了,那养育者就会反过来证实因为孩子吃了零食所以生病的焦虑推理!其实我们平静下来思考:孩子不吃零食就不会生病吗?不奔跑就不会摔跤受伤吗?学习时间够多就一定成绩优秀吗?上了兴趣班就一定不落后吗?当然不是!这些养育焦虑更多是一种消极催眠,如果长时间以模式的形式存在,那养育者焦虑的后果大多会成为真实结果。
面对养育焦虑更好的做法是照顾它,而非受他控制。照顾的方式是既支持孩子的成长需求又照顾养育者的内在感受。
养育者可以将焦虑按可接受程度划分范围,也就是弄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比如自我衡量哪些类别的零食比较能接受,而超过范围的零食就会带来焦虑,底线清晰后就可以跟孩子做真实沟通,制定好适合双方的规则,在执行过程中,养育者在底线范围内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不干涉不控制,但超过底线范围就需要坚定不移,不要让孩子觉得有机可乘,从而再次沦陷到恶心循环。但当孩子的需求有变化时可以做相应调整,原则就是清晰底线,适当放手。
当养育焦虑被不断看见、接纳并照顾时,养育者可以收获到自我焦虑程度逐渐减轻,抱怨逐渐减少,孩子成长更加积极顺畅,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家庭氛围轻松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