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要我快的话,就帮我,如果不想要我快的话,就可以不帮。" 大宝搭乐高,花了很长时间,我催促他还有作业没做,结果他这样要求,如果我要他快一点,就帮他找乐高零件,如果不想要他快一点,就可以不帮。 确实,他这个话没有毛病。确实一直是我在催促他时间过去了,是我要他快一点,不是他自发的,也不是他自主的,他并不想快,所以根本不动。而大宝今年7岁,刚上一年级。

相信很多家长都跟我有一样的困扰。孩子刚上一年级,还没从幼儿园模式切换到小学模式,从起床,穿衣、吃饭、走路、做作业,家长一直在催促宝宝,快一点快一点,否则就迟到啦,否则睡晚啦等等。家长在一旁火急火燎的,而孩子在旁边淡如春风。

为什么这样,其实可以结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来解读一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6、7岁时宝宝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更多的时依据自己的感觉,而不是逻辑。他们总是从自己的感知出发看世界,不能从别人的观点知觉事物。当父母在旁唠叨要迟到或者叫快一点做别的事,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没有自我感觉到做另一个事情时间的紧迫性的,家长再催也没有用。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

其实这个时期的儿童大多数时候他们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宝贝在玩他的,旁人在旁边说什么的时候,他们的耳朵大多数是关闭的。家长在旁边说了一大堆,孩子没反应。直到父母在旁河东狮吼了,小朋友还一脸懵圈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而皮亚杰认为7岁-11岁是儿童认知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依据具体事例进行推理思考,开始有一定的逻辑性,可以试着跟他们讲简单的道理、简单的逻辑、顺序。而刚上一年级的宝宝正处于这两个阶段之间。家长到底如何协助孩子顺利过渡?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下:

家长接受并包容孩子认知发展特点。了解认识自己孩子每个阶段的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并接受这样的成长过程。面对孩子想生气时,懂得适时调试自己的心情。生气也没用,何必浪费精气神呢。如果要孩子听得见你说什么,可以让他停下正在做的事情,心平气和但不失严厉的跟他说明事情的重要性、紧急性,用同理心让他能够体会你同样的心情。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懂得看长线,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进步。孩子一时的问题我们应该赋予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等待他们自己觉醒,成长。而不是横向对比别人家的孩子是多么优秀,自己陷入焦虑回家传递给孩子相同的情绪。

与孩子一起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直接包办,安排孩子的生活、学习,而且都认为作为父母给孩子的都是最好的。其实往往很多时候都只是作为父母的一厢情愿。父母给孩子不会有最好的一说,只有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孩子进入一年级,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和孩子一起商讨制定学习计划,这个计划必须是还是认同并且他能够做到的。(PS:而该计划应该从养成习惯开始,如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倾听题目的习惯,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只有习惯养成了,才能有下一步学习计划。)计划一旦和孩子敲定,随之就应该制定奖惩机制,这个机制很重要,必须要孩子认同。(最近我跟儿子的约定就是如果他不一诺千金遵守计划就取消国庆节给他买乐高礼物)。然后父母陪着孩子执行并长期坚持。

让孩子参与劳动、锻炼。这个非常重要。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对人的重要性就不赘述。让孩子参与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可双手在动,左右脑都锻炼了,这促进了小脑发育,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得到了锻炼。再者劳动过程中涉及到安排和规划,涉及到责任,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责任感、自我意识。渐渐他们会领会到做作业是他们自己的事,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父母只是在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事而已。

以上说了这么多,7岁对于孩子是一个过渡阶段,而父母应该从扶着孩子走到学会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这样做或许很难,但我们更应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