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女儿跟着妈妈逛商场,女儿听到一首流行音乐,竟当场跳起舞来(女儿是个很有乐感,肢体自由的孩子)。女儿的举动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妈妈注意到旁边不仅有欣赏的,更有为她女儿感到难为情的。当时妈妈也感到十分尴尬。周围的议论声,让女儿察觉到周围异样眼光,顿时不知所措,身体僵硬地看着妈妈。眼神里似乎在询问:妈妈,我该怎么办?

没想到妈妈平和的对女儿说:你可以把草裙舞加进去。”于是女儿继续开心的舞动她的身姿。
那一刻起,妈妈的视线更是不曾离开女儿,在一旁欣赏女儿的表演,妈妈说她不想背叛”女儿,选择站着女儿这边。《不完美的礼物》的作者布朗与她8岁女儿经历。与我们给幼儿园的孩子,报补习班超前学习知识很类似。

教育部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后,幼儿园已经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父母也普遍接受,不强迫孩子太早学习知识。
但当多次被周围的人问起,你家的孩子都报了哪些培训班?幼小衔接报哪个机构?或者听到哪个同龄的孩子会认多少字,会做加减运算时。我们心里便开始动摇,想到不给孩子报补习班是不是耽误了孩子。
而后想法进步一升级,想到我是不是,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呢?别人会不会误会我小气,舍不得补习费不给孩子报班呢?于是当初自己作为父母,最单纯的为孩子考虑的想法,不断地被身边嘈杂的想法、看法,所绑架。

我们被人问起,你孩子报什么补习班了? 在回答:没有”的时候,我们是如此的心虚,仿佛听到旁边对自己指指点点的声音:这是一个多么不称职的妈妈,居然不给孩子报补习班,这妈妈很抠门,一定是觉得培训班学费贵了。
于是我们便背叛”孩子,背叛”我们的初衷——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询问了身边的家长,采纳了补习机构的推荐,给孩子报上了补习课程。
当再遇到人问我们,给孩子报什么补习班啦,我们昂首挺胸,充满自信地回答道:我给孩子报了…… ……” 此时我们仿佛听到了,周围赞赏掌声,别人为你欢呼:这真是一个称职的妈妈。而你在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

我们不再担忧,哪天孩子成绩不好,会归罪于我们,当初没有给他报补习班。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 ……报了这么多班…… ……”你就那这样的成绩回报我,于是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抛给孩子。
我们忘记了养育孩子的初衷,我们被身边报补习班氛围裹挟,我们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不给孩子报补习班,就是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而这些迫使我们背叛”孩子,给孩子报上一个个补习班。
既然国家已经明文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家长从个人心理出发,也是不希望太早给孩子报培训机构,学习拼音、写字、数学。但为何绝大数家长,最终孩子给孩子报的培训班呢?因为,我们很容易被卷进教育中的剧场效应。
剧场效应:在一个剧场里,大家都坐座位上看演出,忽然一个观众站起来(可能是想看得更清楚点,也可能是自己太矮),后面的人为了可以看清楚,也只能跟着站起来。最后整个剧场的观众都站着看完演出,大家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却得到了更差的观看效果。

我认为,幼儿不是不需要学习,但一定要保持孩子的好奇心。识字和算术就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都会给孩子念绘本,经常读的绘本,孩子很容易就会认识书名。给孩子扣扣子时,我们数着:1、2、3…… …… ” 下楼梯时边踏步边数:1、2、3…… ……”自然就学会数字。
问题的关键在于,学习认字是孩子的求知欲,还是来自父母。
1、来自父母的过度肯定和奖励,会不利于孩子保持好奇心。我们在宝宝刚会认字、认识数字时,会表现得非常兴奋。为了让孩子继续学习,会不断鼓励,或者进行奖励。这种方法有可能当下效果很好,而孩子也很乐意学。
但孩子学习欲望应该来自于,好奇心和自身求知欲的驱动。而我们的过度肯定、奖励,会让孩子为了获取父母关注、肯定作为学习动力。当感受不到外部的肯定与奖励,孩子会丧失学习的动力。

我们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可能会让孩子暂时领先,但孩子的各项能力受年龄制约,过早的接触超过能力范围的知识,会导致孩子对学习缺乏信心,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反而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实验,验证了超前学习,对孩子最终的能力并没有帮助。
双生子实验:格塞尔对一对双胞胎进行爬楼梯实验,T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接受楼梯实验,训练一个月后,T才能勉强爬上楼梯且动作缓慢不协调。C则在6周后,开始接受训练,2周后,实验人员发现,两个双胞胎兄弟达到了同样的爬梯水平。

这个结果引起了格塞尔的思考:为什么先接受训练的孩子没有表现出优势。于是,格塞尔进一步对同卵生子进行、玩积木、球、学习语言、数学记忆等实验。结果表明:短时间内,先接受训练的孩子,虽然超过未接受训练的孩子。但达到一定年龄后,未接受训练的孩子,接受同样的训练后,很快就会赶上甚至超过,先接受训练的孩子。
据此,格塞尔指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儿童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的作用。
因此,我们知道成熟决定着学习,而不是学习决定着成熟。在尚未成熟之前,儿童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本文由橙爸聊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