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写作业太磨蹭爱走神?掌握放任法则”陪伴孩子,你的孩子也能获得好的注意力。@米粒妈育儿
对于孩子的注意力好不好,我发现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
· 孩子上课时走神,就会认为孩子注意力不好;
·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经常会被比较有趣的事情吸引过去,父母就会训斥孩子不专心、注意力差;
· 孩子常用的东西可能就在眼前,但就是找不到,你也会气愤地以为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到位。
我想说,这并不能说明孩子的注意力差。
孩子上课走神就是注意力不好吗?写作业被有趣的事吸引就是不专心注意力差吗?找不到东西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吗?
其实不是的。孩子上课走神,并不代表注意就不好,大脑适度得到小憩会更有效率;写作业时被有趣的事吸引,孩子普遍好奇心强,这也很正常;东西就在眼前却找不到,并不是注意力差,反而是因为孩子更聚焦眼前的可见视线范围。
就是因为我们常常有以上这样的误解,导致我们很随意的给孩子贴上了注意力差的标签,其实我们正在一步一步毁了孩子的注意力!只有我们真正掌握放任法则”,才能更好的保护孩子的注意力、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聚焦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内在潜力。
那么,怎样运用放任法则”,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呢?接下来本篇文章将从以下三个部分来详细讲解:
· 什么是放任法则”,运用放任法则”陪伴孩子需要注意什么?
· 为什么要运用放任法则”陪伴孩子?它对保护孩子的注意力有哪些积极价值?
· 怎样运用放任法则”保护孩子的注意力?从3个维度进行深度分析。

放任,即是放手由他,任由他去。
简而言之,放任法则就是放下你想要操控他人与环境的欲望,让其按照自然法则的方式发展,而不过度地施加人为干预。
它有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要放手由他,要放下总想去操控他人与环境的欲望。
·二是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
·三是在在注意安全、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的前提下,不过度的施加人为干预。
运用放任法则”陪伴孩子,就是在注意安全、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生理特点,有意识的忽视对孩子的关注,不轻易打扰孩子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允许孩子自己慢慢来,保护孩子的原生注意力。
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年少时太专注于看书,就留下过一个经典故事:
陈毅同志幼年时酷爱读书,一次他去亲戚家过中秋节,一进门就看到了自己特别想读的书,于是忘记了步行几十里路的疲劳,立即专心的读起书来,一边读,一边用笔批点。 长辈见他专心致志看书,不忍打扰,就将刚蒸好的糍粑和糖给他端来,轻轻放在桌上。陈毅嘴里吃糍粑,注意力却在书上,把本来该蘸糖吃的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就往嘴里送。
众亲友见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陈毅却平静而诙谐地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陈毅元帅后来的成功不能说不得益于他从小就形成的注意力集中的好品质,而他能一直保持极高的注意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得益于长辈的放任”,比如故事中陈毅在全神贯注看书时,长辈给予了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没有要他停止看书一起吃糍粑。

运用放任法则”陪伴孩子的一个关键点还在于,要把握放任的边界。
对孩子放任”,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不过分的干扰,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不管不顾,这里还需要一个放任”的边界。
当孩子年纪还小时,往往是缺乏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的,如果没有一个放任”的边界,孩子很有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甚至做出一些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等应该严厉禁止的行为。
所以运用放任法则”陪伴孩子,是不轻易打扰孩子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对于不正常的活动,需要家长及时制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所以陪伴孩子的过程我们要做到的是:让孩子按自然生长规律成长,不过多的干涉孩子,不轻易的打扰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保护孩子的原生注意力,提升孩子的专注水平,最终孩子就能将更多时间、精力和智慧聚集于想做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内在潜力。

运用放任法则”陪伴孩子讲究的是在保证安全、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有意识的忽视对孩子的关注,保护孩子的原生注意力。接下来我将一一解读运用放任法则”对保护孩子的注意力的三个积极价值:
·保护孩子原生注意力
·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
·促进孩子感统能力的协调发展
① 保护孩子原生注意力
宋隐士林逋在《省心录》说道,用心专者,不闻雷霆之震惊。
意思是说用心专一而进行学习的人,雷声也惊动不了。但是这对于孩子来说,这却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人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带有目的性、受意识支配的注意,而无意注意是没有目的性的。我们的孩子,大部分时间是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并存的,特别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无意注意更为明显。
所以,外界的打扰总是很轻易就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带走,就是因为孩子的年龄、生理特征因素决定了无意注意在孩子身上更为经常发生。当孩子的注意力被带走,想要再拉回来就很困难,因为注意力的持续已经被打断了。
运用放任法则”陪伴孩子,有意识对孩子忽视关注,并引导孩子专注,就能大幅度减少人为产生的干扰,即无意注意在孩子身上发生的可能,从而保证孩子能持续的进行正常的活动,保护孩子的原生注意力。

② 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创造的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曾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材的因素即好奇心的重要性时,也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
而好奇心就是又是注意力的先决条件,人们往往是对一件事非常好奇,之后专注于对这件事情的研究和学习。
对于孩子来说,对万千世界都充满了好奇,这是他在母亲子宫里就已经存在的本能。如果孩子缺少了探索的乐趣,必然无法注意力集中的做一件事。只有充分满足孩子对于环境的好奇心,才能保护他的注意力。
其实所有孩子都富有好奇心,在婴儿时,他们通过手触摸、舌头品尝来探索新奇的事物;在幼儿期,他们通过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
但是为什么不少孩子在长大后或者成年后就遗失了好奇心呢?
就是因为当孩子对周围环境中的新奇事物感兴趣,想要通过观察、探索、询问、操作或摆弄等方式来探索这些事物时,经常被父母、家长的呵斥、批评给打断了。如果长期缺失环境的鼓励和支持,孩子的好奇心促使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冷漠、回避等心理倾向。
希克森特米哈伊也认为,好奇心是需要保护的,也许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生活受到的鼓励。
这里说的鼓励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放任”孩子,不做过多的干预和破坏。
所以用放任法则”陪伴孩子对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孩子对家中某一物品、事物表现出好奇心时,我们应该放任”孩子,不强行干扰孩子,为孩子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认识事物了解事物,保护孩子的天生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注意力。

③ 促进孩子感统能力的协调发展
感觉统合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感觉统合是学习一切的基础,感统综合失调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注意力的不集中。感觉统合能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我们父母也经常在人为的在破坏它。
下面我想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
用一个词来形容我邻居家阿姨照顾孙子的细心程度,那就是无微不至”。 宝宝,地板太脏了,不敢爬,来奶奶抱”下雨了,宝宝,不能乱跑,小心着凉”孩子还太小,外面小孩这么多,细菌多,不能带孩子出去玩沙子”。
孩子的衣食住行,阿姨都可以说照顾的是妥妥当当。但被细心照顾的孩子,却被医生认定为感统能力失衡,这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因为邻居阿姨没有放任”孩子爬行和运动,错过了通过爬行、运动锻炼孩子颈部和四肢肌肉的机会,平衡能力自然会比较差;因为邻居阿姨没有放任”孩子接触足够多的不同的事物,孩子触觉学习不足,导致孩子大脑分辨能力不足,自然对外界的刺激比较迟钝。
所以,培养孩子感统能力,进而保护孩子的注意力,运用放任法则”思维陪伴孩子很重要。
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孩子聆听大自然各种不同的声音、接触大自然形形色色的物品、欣赏大自然五彩斑斓的颜色,放任”孩子探索爬行、自由奔跑,这样的孩子会更加灵性、聪慧,自然感统综合能力发育的好、孩子注意力自然集中。

总而言之,我们在陪伴、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持有放任法则”的思维,掌控好放下的边界,任由孩子自由地发展。让孩子的原生注意力和天生的好奇心得到较好的保护,让孩子感统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进而保护孩子的注意力。接下来,第三部分内容就将为大家详细讲解,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怎么样运用放任法则”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和聚焦力。
03怎样运用放任法则”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呢?从3个维度进行深度分析。通过上面的分享,大家已经明白了运用放任法则”对于保护孩子注意力的意义和重要性了,接下来我将从放下操控欲望、明确心理界限、接纳孩子不足3个方面来告诉大家,怎样用放任法则”思维陪伴孩子,保护孩子的注意力:
·放下对孩子的操控欲望,不随意打断干扰孩子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
·明确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心理界限,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信任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① 放下对孩子的操控欲望,不随意打断干扰孩子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
想要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就需要给予孩子自由,不轻易打扰孩子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允许孩子做一些父母看起来没有意义的探索性的行为,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耐心的等待孩子成长。所以运用放任法则”陪伴孩子,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要放下总是想要操控孩子的欲望,不干扰孩子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
要真正的做到放下操控孩子欲望,不干扰孩子的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需要深入分析下面三个方面问题:
怎么样的行为属于孩子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
父母有操控孩子欲望的根源是什么?
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放下想要操控孩子的欲望?
1)怎么样的行为属于孩子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
我想用几个真实的场景来说明:
2周左右的孩子对爷爷的茶具很有兴趣,小小的手拿起茶壶,像模像样的学着爷爷将茶倒入茶杯,并细细品味起来。奶奶看到,立马大声喝止道,不准动,不要把爷爷的茶壶给打碎了!”一年级的小铭放学回来,正和邻居小朋友愉快的下五子棋。妈妈见状,强制要求他必须先做作业才能玩,理由是我是妈妈,我说了算。轩轩和爸爸一起去图书馆看书,轩轩选择了自己一直想看的《米小圈上学记》,认真的阅读起来。爸爸却找来《DK玩出来的百科》强硬的要求他看这一本,理由是轩轩选的书没营养”。
2岁孩子认真的玩茶具、一年级小铭全身心的与小伙伴下棋、轩轩认真的阅读自己挑选的书都是符合孩子年龄和生理特征的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
父母不应该对孩子小到饮食起居,大到人生规划,完全不顾孩子的意愿,不顾孩子年龄和生理特征,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定来做任何事情。因为孩子因你而来,却并不属于你,她只属于她自己,他们渴望得到我们的爱,却不愿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她。

2)父母有操控孩子欲望的根源是什么?
不少父母其实也知道,孩子终究有自己的路要走,对孩子的控制欲太强,有可能会阻碍孩子的自由发展。但是在面对孩子的一些无厘头举动或者与自己心理预期有偏差较大的行为时,他们总是无法控制的阻碍、制止、甚至呵斥孩子停止他们的行为。
根本原因在于父母自己对自身不接纳,内心缺少安全感,有着极强的自卑心理。他们需要通过操控他人显得自己强大有力,也需要牢牢把控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环境来求得自己内心的安稳。
另外一个原因是不少父母在有孩子之后,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是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是父母,就将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自然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想要掌控。
3)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放下想要操控孩子的欲望?
首先做到深度自我察觉。当孩子做出的一些无厘头行为或与自己预期差距较大的行为时,我们要让自己慢下来,问问自己,你怎么了?”。接下来,你自己回答你自己,恩,我焦虑了!”。
然后感受下焦虑给身体带来的感受,再深入分析,自己为什么会焦虑,当最终认识到孩子的行为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时,针对孩子行为的焦虑就会消失,想要控制孩子行为的欲望就能放下。
其次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孩子反复的扔东西、不断的搞破坏等行为是孩子在探索世界,是学习成长必经的过程,我们要依照孩子的年龄和生理特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最后要做回自己。父母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伴侣、是父母。有了孩子之后,依然要先发展自己的兴趣,取悦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武装自己;给自己的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放松自己,并不断的努力做好孩子的榜样。只有父母做回父母,孩子做回孩子,不轻易的相互打扰,才能放下想要操控孩子的欲望。
当我们能清楚的知道哪些行为是孩子符合年龄和生理特征的正常的行为,也深刻的理解自己为什么总是会涌出想要控制孩子的欲望时,我们才能真正的放下的对孩子控制的欲望,从心里允许孩子做回孩子,保护孩子珍贵的注意力。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一起分析父母对孩子行为心里界限,并明确它。

②明确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心理界限,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心理学家海灵格指出: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角色错位,家庭就可能会有危机。
这里的角色错位意思就是指父母随意侵入孩子的界限内,对孩子的身体、生活、学习、情感等横加干涉。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心理界限,就会不自觉的不停得干涉孩子的方方面面,把自己想法强加给孩子,不断破坏孩子的注意力。所以运用放任法则”思维陪伴孩子,需要父母明确的知道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心理界限。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详解讲解如何明确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心理界限:
父母没有心理界限,会破坏孩子注意力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行为特征
明确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心理界限
1)父母没有心理界限,会破坏孩子注意力
心理界限( boundary)的定义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你的(情绪)是你的(情绪),我的(情绪)是我的。” 我难过是‘我的’难过情绪,跟‘你’不一定完全相关。”
来看一个生活案例:
小男孩皓皓在家里玩开飞机的游戏,他在家里到处跑着带着飞机参观自己的家,妈妈看了心烦意乱,生气的喝止皓皓停止他的搞乱,并大声的骂他太调皮捣蛋,如果再不乖的话,就把他送去乡下奶奶家。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很自责,认为是自己的不乖让妈妈这么生气。
其实妈妈是因为长期的工作压力爆发,借孩子的行为,发泄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心理界限不清的表现,因为自己的情绪是自己的,孩子的情绪是孩子的。当孩子搞乱”的行为被妈妈喝止的那一刻就直接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并且无法修复。
父母缺失心理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担心孩子吃不好,穿不暖,学不好,过度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事事包揽包办,不放任”孩子自由成长,这些行为都会一次又一次的破坏孩子的注意力,导致孩子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一件事,而父母这时可能又会责怪孩子做事不专注,一直可行循环。

2)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行为特征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和生理特征是不一样的,要掌握放任法则”思维陪伴孩子,还需要明确的知道自己孩子当下年龄的行为特征,父母只有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诉求,才会明白孩子一些行为的意义,才不会对自己认为不合适的行为直截了当的进行阻止,破坏孩子的注意力。
如婴儿期,孩子喜欢吃手指,喜欢玩自己的脚和脚趾头,拿到任何东西都往嘴巴里咬。如果你不懂这是孩子的口欲期时的正常表现,强行阻止孩子的行为,就是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破坏孩子的原生注意力。
如一周左右的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反复拾起又再扔掉。如果你不懂孩子是想借此来体验物体与物体分离的重大发现所带来的欢乐,喝止孩子不准乱扔东西,你就让孩子错过动作敏感期的一次很好的锻炼,同时也影响了孩子的注意力。
再比如2周左右的孩子,特别喜欢倒东西和装东西的活动,洗澡时,用两个杯子不停的装水倒水,玩的很开心。如果你认为水太凉,不能一直玩水,强行把孩子抱起来,就切断了孩子练习手腕力量的机也影响了打断了孩子的注意力。
运用放任法则”思维陪伴孩子,需要父母明白孩子的年龄和生理特征,清楚孩子的各个敏感时期,只有充分的认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面对孩子的一些无厘头行为,才能明晰自己的心理底线,不轻易阻止孩子,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3)明确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心理界限
首先对孩子的身体和生命会带来危险的、对他人的身体和生命会带来危险的、会影响公共秩序的行为,要立刻及时的进行制止。如在电影院大吵大闹、在家里玩电等。
其次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孩子行为的敏感期、孩子当下的身体状态等,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行为设置一个最低心理界限。当孩子做出一些行为时,如果是心理界限以内的,那么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是心理界限以外的,用适当的方式进行阻止。
最后父母、爷爷奶奶主要家庭成员要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安全的、允许的的范围内全神贯注做一件事,保护孩子的注意力。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放下了想要操控孩子的欲望,明确了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心理界限,孩子的探索学习过程就不会轻易的破坏和打乱,注意力就可以很好的得到保护。运用放任法则”陪伴孩子,做到这两点还不够,父母还需要做到的是信任我们的孩子,第三部分我将为大家详细讲解。
③ 充分信任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
运用放任法则”的思维陪伴孩子还需要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理解和信任,只有对孩子深深的给予理解和信任,才能放任”孩子慢慢地去摸索、体会,允许他犯错,从错误中学习成长,而不是无情的破坏孩子注意力,对孩子不停的打断、包办与说教。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述一下如何做到信任孩子:
•安静的守护在孩子身边
•尊重孩子的选择
•不着急,让孩子慢慢来
1)安静的守护在孩子身边
父母在身边,孩子就会觉得很安全,但并不是需要父母时刻都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来。我们需要做的是信任自己的孩子,充满爱意的守望着他,在没有得到孩子的邀请你时,安静的守护在孩子身边。
比如孩子在看喜欢的动画片,我们不需要频繁的和孩子互动,或者让她喝水吃东西,除非他邀请你或者主动发问,你只需要在旁边做自己的事情,在结束后再
问问孩子,刚才看了什么,想了什么,这样就能强化孩子的注意力。
再比如孩子在给小房子图颜色,我们在提供给孩子需要的工具之后,只需要在旁边安静的看看书,让孩子自己图,不能在旁边拼命指导。在孩子完成后,再给予他肯定的表扬和中肯的建议。
安静的守护在孩子身边,不要轻易打扰孩子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孩子会越来越专注,并拥有独处的能力。
2)尊重孩子的选择
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今日说法》表示:很多家长在跟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选择。
也有调查显示:
很多北大学生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
有了决定去做好了,我们永远支持你”你自己做决定吧,我们尊重你的决定”我们尊重你的意见”
这些话语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充分信任,而正是这种信任,放飞了孩子的理想。放任法则”思维陪伴孩子,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也要为孩子提供选择,同时尊重孩子的选择。
比如前面举的例子,轩轩和爸爸一起去图书馆看书,轩轩是硬着头皮看爸爸要求看的《DK玩出来的百科》注意力更集中呢,还是看自己选择的《米小圈上学记》注意力更集中呢,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在安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尽量根据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3)不着急,让孩子慢慢来
快点刷牙洗脸,等下迟到啦”
你怎么那么磨蹭啊,吃个饭吃那么久”
快点把玩具收拾好,我们准备出发了。”
我们是不是经常这样对孩子说话?孩子呢,本来集中注意力在做事情,被父母一直催促,注意力被打断,而且情绪紧张,结果越紧张做的越慢。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我们需要做的是静待花开,让孩子慢慢来。允许他用笨拙的小手挤着牙膏,一遍一遍认真的刷牙;允许他反复练习用筷子,慢嚼细咽的享受美食;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收拾好玩具。
当我们无条件的信任孩子,没有过多的期望,允许孩子慢慢来时,往往无心插柳柳成荫,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各种技能,还保护了注意力。
总之,运用放任法则”陪伴孩子,需要建立在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只有父母真正的信任孩子,孩子才会充满勇气和自信,才能全身心的进行探索学习,激发内在的潜能,放飞孩子的理想。

天才首先是注意力。注意力它就像是一扇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经过它父母想要孩子的更好的学习成长就需要保护孩子的注意力。但是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以爱的名义,不断的干扰、干涉、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不自觉的破坏着孩子的注意力。
掌握放任法则”陪伴孩子,就能保护孩子的原生注意力、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促进孩子感统综合能力的发展,进而保护孩子的注意力,提升孩子的专注水平,最终孩子就能将更多时间、精力和智慧聚集于想做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内在潜力。
那具体怎么样运用放任法则”陪伴孩子,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呢?本文在第三部分就重点给出了三个维度的方法:1、放下对孩子的欲望,不干扰孩子正在进行的正常活动2、明确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心理界限,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3、信任孩子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守护。充分做到这三点,就能很好的学会运用放任法则”保护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内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