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洛妈(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妈妈们转发分享)
家庭教育一直是一件令所有父母都头疼的事情,在所有父母的口中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周末在学习,自家的熊孩子周末的时候在睡觉,别人家的孩子放学会自觉地做作业,自家的熊孩子放学后在打游戏,看电视,别人家的孩子空闲的时候是小天使,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自家的熊孩子空闲的时候是小恶魔,乱七八糟的房间才是他们的最爱。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于是,每一对父母都有一个困惑,孩子究竟应该如何去教育?
在当今的社会,教育学家会告诉你,孩子不能打,不能骂,你得跟他们讲道理,可是教育学家却忘了告诉每一对父母,用何种方式去跟一个熊孩子讲道理。在这种不能打不能骂的教育中,父母只好实行一种方式,讲道理也可以说成是唠叨。
你说说看你,房间乱的跟狗窝一样,休息在家就不能自己打扫一下啊,每次都要我来帮你打扫。还有,别总是打游戏,看看隔壁家的小王,人家都已经自学法语了,你英语6级过了没”一大早,萍姐就开启了唠叨模式。

熊儿子仿佛已经习以为常,手握手机,姿态不变,低低的发出一声哦,等会。”
半个小时后,萍姐再次进来,熊儿子的姿势依旧没有变过,房间也并没有焕然一新,看着熊儿子敷衍的态度,萍姐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再次唠叨了起来。这种模式是每家每户必备的模式,父母不停的重复同一件事,孩子永远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当面一天背后一套。
电影《小孩不笨》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父母在旁边苦口婆心,一遍又一遍的强调,他们总是觉得孩子一遍不听,那就说第二遍,第三遍,重复的说,不停的说,早晚孩子会理解自己的意思。但实际上却是,你说一遍,我答应一声,你说第二遍,我再次答应一声,当你说第三遍的时候,我都懒得搭理了。心理学上把这样的现象叫做超限效应”。

所谓的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很多父母不能理解什么是超限反应,他们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只是单纯的为了孩子好而已,为什么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讲过这样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小趣事,有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的时候,他觉得牧师讲的很让人感动,准备捐款。可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开始觉得不耐烦了,觉得只捐一点点,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了。终于牧师结束了他那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他因为气愤,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块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在家庭中,超限效应频繁发生。如:孩子期末考试拿着一张85分的试卷回家,父母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带着孩子和朋友出去时,朋友问起成绩,孩子会经历第二次批评,父母工作回家,看到孩子在玩,那么成绩这件事会经历第三次的批评,或许还有第四次,第五次,只要有不同的情况刺激到父母那颗脆弱的神经,那么批评这件事就会不断的重复,而孩子的反应呢,第一次是难受,觉得对不起父母,第二次是羞愧,第三次就是不耐烦,第四次,第五次以及以后的每一次就是麻木,反感。甚至,有些孩子被逼急了就会出现你越不让我做,我越要这样做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很多父母并不在意超限反应,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危言耸听。可当孩子屡教不改,家长却仍三番五次批评时,超限反应会给一个家庭带来哪里困扰呢?

每个人的耐心是有限的,哪怕对方是你的血脉之亲,当耐心耗尽时,要不就是父母不愿放弃,在讲道理行不通的情况下试行棍棒教育,要不就是父母彻底的放弃,觉得反正我管不了了,你就自生自灭吧。
第二点:家长失去权威熊孩子从来都不懂得如何体贴,反思,他们只会得寸进尺,当你第一次教育时,他们尚且因为害怕而有所收敛,但当你接二连三的重复时,却又没有任何措施,他们就会知道你拿他并没有办法时,他们就会失去恐惧的心理,而一旦你在他们那边失去了家长的权威,那么未来的所有事,他们都会毫无顾忌,肆意妄为。
第三点:亲子关系变差当你因某一件事,三翻四次的去批判你的孩子时,你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了,你是不是已经对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感,在你看来重复也只不过是尽到你做父母的责任,反正他也不会听,他肯定也做不好。而对于孩子来说,失去你的信任其实才是他们最恐惧的地方,当他们察觉到自己已经失去时,刚开始会难受,反思,接下来就会彻底的无所谓。
虽然亲子之间哪有隔夜仇,但一旦亲子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那么就代表你们的关系已经变得很差,他不会将你当成他最信任的人,也不会再跟你进行任何的沟通与交流,严重点会出现他无视你的存在,家对于他而言是一种讨厌的存在。

要想收获一枚小天使,避免超限反应的出现,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学会控制唠叨唠叨是造成超限反应的开端,当你面对孩子的时候,想要唠叨的时候,先在自己的心中无声的说几遍。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不自觉的说出口,那么你还需要再孩子看不到的地方进行无声的练习,多练习几次,你就会习惯了。
第二:简洁的指令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如果父母能够少说多行动,与孩子之间75%的问题很可能都会消失”。对于孩子而言,话越多,他越会觉得不耐烦。所以与其不断的重复,还不如再第一次时你就要直接说道:这件事我只讲一遍,语气严肃,态度认真。孩子看着你这样的态度会让他们有紧张感,也能认真倾听。而如果是给孩子布置任务时,比如说让孩子去打扫卫生,那么你就直接说:现在去打扫。如果孩子还不行动,那么你就直接停止他手上任何事情,强制性的让他立刻行动起来。”
第三点:针对批评,适度表扬,注重过程当孩子犯错时,比如说考试成绩不理想,你需要做的是分析试卷,根据试卷的难易程度判断他的成绩状况, 试卷难易程度一样的情况下成绩下降那么需要批评,试卷明显提高了一个级别的难度时就算孩子的成绩下降你也应该进行一程的表扬。
第四点:语言的艺术有时候面对孩子完成的不算太好的事情,父母可以先行进行表扬,然后再说:这儿如果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些,你觉得呢。”表扬代表了认同,提成更加的意见再问孩子的意见会让他们觉得得到了尊重,他们会更认真的思考你的建议。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利用语言艺术,避免超限效应”的出现,有时候说不如做,适当的留白,才是与孩子最佳的相处之道。
育儿问题洛妈教,家庭教育要学好,孩子健康身体棒,我是@洛妈妈育儿堂,帮你解决育儿小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