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虞木欣
儿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呀?
还行。
今天中午吃饭了吗,吃的什么?
吃了。
最近天冷了,要多出点衣服,小心感冒。
好。
不知不觉,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成为了最亲近的陌生人。

01
闺蜜这些天在和我抱怨,是不是孩子长大以后就和爸爸妈妈疏远了呢?为什么她家小丫头小时候话可多了,长大之后话反而越来越少,回家只知道玩手机,都不愿意多和爸爸妈妈聊聊天。
有时候主动想要和她聊聊,闺蜜说三句,她就给你回一个字,话题总是很快就结束了。
可她一遇到她的同学朋友,话又很多,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简直是两个样。
其实,很多孩子长大后慢慢开始和父母无话可说”了,不只是年纪小的孩子这样,大孩子们也是如此。

腾讯曾经发布过《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里面称:52%的年轻人在朋友圈里屏蔽了父母。
父母总会疑惑:这是为什么呢?明明自己和孩子那么亲,为什么孩子都却不愿意和自己多聊聊呢?
其实,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父母造成的。
1、敷衍式”回答小时候,孩子就像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走哪问哪,看哪问哪,使得很多父母烦不胜烦,往往就会对孩子的疑问持敷衍”态度。

妈妈,飞机为什么可以在天上飞呀?”
不知道,问你爸去,成天怎么那么多问题。”
爸爸,为什么你长胡子,妈妈不长胡子?我会长胡子吗?”
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很多时候父母本身就被生活的压力弄得疲倦不堪,于是在回家后,面对喋喋不休孩子,容易就把工作的压力加到孩子身上,对孩子主动的聊天随意敷衍,会让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尊重与爱。

妈,这个题好难,你能不能教教我?”
难什么难,这种题你都不会做,上课干嘛去了,是不是又没有好好听老师讲课!”
爸,你看,我考了80分,比上次进步了15分呢!”
80分你还好意思笑,你看看人家×××,人家考了100分都没有你那么得意。”
台湾知名亲子教育专家陈孜虹老师在《有爱好好说》里面说:若孩子童年遇到了父母语言攻击。80%的孩子会新生仇恨;34%的孩子会意志消沉。

小时候,孩子和父母就像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了开心的事、烦恼、或者难过都会和父母说一说。
可慢慢地,伤心时得不到父母安慰、有了进步时不能得到鼓励,受到的都是父母不满意的打击。久而久之就不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了。
3、否定式”回答由于我们和孩子所处的年度差异,在沟通的话题上也出现了代沟”,于是往往不能认同孩子所接受的新事物。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描述了同一个话题他对朋友说和对父母说得到的不同回应:
他可以给朋友推荐一首新歌《How Much-normal》时说,这首歌很棒,你快去听。
可如果给父母说同样的话,却只能得到我不感兴趣”的冰冷回答。
他可以给朋友说Lady Gaga(美国著名女歌手、词曲作家、演员)真是Gay Icon(同志偶像,通常是女性明星拥有广大的忠实同性恋影迷、歌迷,尤其是男同志),她的Bron this Way和Hair每每听到都会想哭。
可父母却会说就是那个疯婆子?”
他可以给朋友探讨哪里开了家pizza店准备去尝尝。
但父母会说就是那种煎饼里面加点蔬菜卖你几十块?
父母对于孩子喜欢的东西不认同、不接受,会渐渐让孩子失去和父母聊天的兴趣。

妈妈,今天我们班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
今天作业多吗?”
今天我们班那个小胖子刘……”
别说话了,赶紧做作业!”
孩子不是不想和父母说话,聊聊学校里的趣事,可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拒绝、打断之后,慢慢也就不愿再说了。

02
和别人沟通是有技巧的,和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和父母无话可说,那么父母不妨主动打破这个僵局,把无话可说”变成无话不说”。
芝加哥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环境的3T原则”,即Tune in共情关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轮流谈话。

什么是共情?
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咨询与治疗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之一。
共情要求我们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能够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共情是在我们和孩子的交流中是最为细微的一条原则。
那要怎么样才能达到和孩子共情呢?当然是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多和孩子聊什么,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最有发言权的。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其中季杨杨和父母似乎是产生矛盾最多的一家了。
因为父亲季胜利的工作原因,季杨杨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的交流也更少,于是在季胜利夫妻俩回到季杨杨身边后,和孩子之间产生了隔阂,也出现了无话可说甚至言语上的冲突。
但当季家夫妻俩并没有让这样的情况持续恶化,而是学着去了解儿子的喜好,去尝试了儿子喜欢的赛车。
于是父子之间多了很多聊天的机会,也借着赛车”这个话题切入点,逐渐缓解了父子之间冰冻的关系。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关注些孩子学习成绩以外的东西:他/她喜欢的明星是谁?他/她喜欢的作家是谁?他/她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多和孩子聊聊这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亲子之间话就会慢慢多起来了,无话可说”的情况也会变少了。
2、充分交流(Talk more)有的父母会疑惑,当然知道要和孩子多交流,可有时候真的有心无力啊。

于是,对于这个困难,达娜·萨斯金德教授在书中也对这个问题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描述日常活动比如在和孩子一起做家务、看电视电影时候,就正在做的事情多和孩子交流。
不用代词比如这个做得真不错”改成你的这个数学题解得真好”、我喜欢它们”改成我喜欢宝贝送给我的这些礼物”。
扩句尽量少对孩子用祈使句或简短的句子。比如让孩子来吃饭”,而可以说:今天累了一天,妈妈做了你爱吃的菜,快来吃饭吧。”

也许在父母看来只是多加了几个字,可就是通过每次多和孩子说几个字,能够为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搭建良好的基础。
3、轮流谈话(Take turns)很多时候在父母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变成了父母占据交流的主导地位,双方的沟通变成了父母单方面的说教。

其实父母将说话的权利更多地交给孩子才能让聊天更好地进行下去。
尤其是孩子年级还小的时候更多地将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话语权交给孩子,会直接比告诉孩子是什么”更好。
这样不仅可以让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更丰富、更融洽,还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语言交流能力有好处。

孩子和父母本就是这世上最亲密的人。
亲子沟通出现问题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问题出现了,父母或孩子任一方都不作为,那么这个横亘在双方之间的裂痕只会越来越深,再无法修补。但是如果父母孩子之间互相体谅,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作者:虞木欣,爱生活,爱文字,关注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希望能够用手中文字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