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爷爷教城里的3岁孙子说家乡方言,爷爷错了吗?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家里人都说的方言,可是看电视自然能看懂,上了幼儿园,普通话张口就来

###

不错!爷爷做得对!我地南宁手扶拖拉机厂大量向周边壮族农民销售手扶拖拉机,为了体谅农民的困难,许多是先发货,日后再结帐,但到期却有许多要不回钱,南宁全部是说白话(粤语),无法与周边讲方言(壮语)的农民沟通,且有许多故意赖帐。后厂长派我表叔去追帐,他很懂得当地的方言,结果所有的欠钱全追回来了。所以说懂得方言作用很大。

我厂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学生,厂派他去外地购了30个火车卡麦皮,当时铁路还是吃大锅饭(计划经济),居然一个月都批不下空火车卡,该大学生天天缠着该铁路站站长,且吵起架来了,就是批不下空车皮,后来我厂派我的同事去,他才22岁,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但他识得当地方言,结果该站长当场拍板批下车皮,并骂那大学生不会说话,难以沟通。我这位年轻同事在该地还有一个小插曲,他刚到该地,晚上遇到抢却流氓,他用当地方言说是本地学生,身上仅有几十元,并全给他们,而此位同事实际身上带有数万元(当时转帐等还没有那么方便),就这样,由于我的同事会说当地方言,结果流氓大意地放过他了。

因此识得故乡方言,与故乡人沟通,犹似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很易交流;学好曾通话则可与全国人民交流,两者都不能丢弃。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因此家方言更应学好!唐诗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一两句取个乐可以,不能用对与错去下结论。

我是主张极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发源地在河北承德的滦平县,我是承德人,我们的话基本接近普通话。说普通话对学习,工作和唱歌以及从事教师,播音和参加国家各种面试都有好处。没有生长在乡音浓重的那个环境最好不用学。

说好普通话,读好标准音实际是很难的,我们看很多老师的视频普通话说的好的人家也爱听,有吸引力和磁力。但很多培训的特别是年轻的地方音浓的基本没有人爱听,再满嘴骂人的丢失身份。但学地方话就和过去有人学锊巴(口吃)很快,再改过来很难。容易被人歧视。

地方话与乡情要分开,一个人地方话说的再好,他骗人也没有用!他不孝敬老人也是零!

很多偏僻的地方也影响经济的发展。实际同一个中国,但有多个世界的感觉,就是地方音太占主导了,很多地方人不上学,代代传下去了。人家说相声的也不是哪的地方话都学。

###

爷爷没有做错。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父母担心的是方言会不会影响普通话、孩子会不会乱套。然而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科学表明婴幼儿天生具有区分多种语言的能力。具体我们来分析分析。

爷爷没有错,不知道爷爷错从何来,与自己孙子交流说话,不用方言,难道咦咦啊啊,或者写字交流吗?

老人年龄大了可能普通话不是很标准,甚至不会说普通话,这是事实,不太容易改变,老人爱孙子的心是有的,不要让爷爷心寒。有的人说就要让老人说普通话,这真是本末倒置。再说方言都是上千年传承下来,这也是优良的文化传统,为什么不说。这里面或许有点自卑心在作祟,觉得说普通话就流行,就只是城市人了,真是可悲啊。

教给孩子说方言,我是双手赞成,全力支持的。

请不要以学普通话为由让你的孩子丢掉了方言,慢慢的很可能方言都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去过西南地区,也去过广州。很多西南地区的年轻父母和孩子交流说的就是西南官话。在广州,很多年轻父母和孩子说的都是白话。为什么到别地方就觉得不该学呢?在自己家乡其实方言也是一种生存不被坑的技能。难道就因为你如何外地媳妇觉得你的方言不好听或者她听不懂就要让你的孩子不去学方言吗?我们这的教育部门已经提倡我们的孩子要学方言,别忘本了。

###

我个人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小孩子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学习两种语言,一个是普通话,另外一个是家乡方言,对他以后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培养孩子亲近家乡热爱故土的语言环境,他以后参加工作了,可以同只会方言,不会普通话的人也能沟通,有的时候一句方言,能拉近你与其他人的关系,有利于人脉的培养,感觉特别亲切,有一种莫名好感,但是普通话也不能放弃。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可以兼而有之。

###

有问题吗?爷爷教孙子家乡话是为了让他别忘本,只要孙子想学,普通话在学校就能学到,其实小孩的接受能力很强,不用耽心学不会。

###

湖南语言环境很好,现在很多小朋友基本都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方言,湖南人不排外,在省会长沙现在基本都是靠普通话交流,这样不会让外来的人没有归属感,来了都是湖南人都是长沙人

###

我们当地人都说四川话,,,外面的四川人来了。。就教小孩普通话。。。只要听见别的小孩普通话,,我就知道他是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