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幸福,在这个小生命降生的那一刻,身为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他(她)能够一生平安幸福。
然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们的孩子幸福吗?

同学艾米的儿子今年五岁,周末的家庭聚会她却很少带孩子来玩,每次都说孩子太忙没有时间。大家觉得好笑,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忙到哪里去?可是听完艾米的描述,大家瞠目结舌,各种兴趣班占据了孩子整个周末:周六要学钢琴和乒乓球,周日又是英语和趣味数学,就连晚上的时间也基本会被练琴填满。
大家打趣,这是按照清华、北大的苗子来培养孩子啊,小孩子不是应该有个自由玩耍的童年嘛?艾米无奈的摇头,说你们这是没到这个时候,这种情况是目前学龄前孩子的常态,你们去各种兴趣班看看,美术、书法、舞蹈、围棋、跆拳道……哪个孩子不学个三四样儿特长,那就是落于人后。
的确,艾米儿子的情况不是个例,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言论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自由玩耍谈何容易?快乐童年又如何可能?
到底是谁的兴趣?孩子还是家长?奔波于各类兴趣班的孩子及家长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对兴趣班感兴趣的孩子占比多少,数据结果恐怕并不乐观。
我们楼下邻居养了个夜哭郎,这个六岁男孩的真名是什么几乎无人知晓,但是他在小区里又一个人人知道的外号叫夜哭郎”,每天晚上必是要嚎啕大哭一阵子。原因呢?孩子妈妈逼他练琴,哭声总是从钢琴键上极不情愿也不甚悦耳的乐曲开始的,先是孩子妈妈的言辞教育,然后就以孩子的哭嚎来收场。
兴趣是好的,但是在培养兴趣之前也许更应该问清楚,这个兴趣到底是谁的兴趣?当真是孩子的兴趣吗?亦或是家长未圆的梦想、未遂的心愿?
见过太多家长陪着孩子去学习上各类兴趣班的情形,好笑的是几年下来,孩子仍旧是那个顽冥不化的孩子,但是家长却脱胎换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2.兴趣背后有多少是父母的竞争焦虑与从众心理?
社会竞争是激烈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父母选择从娃娃抓起及早培养孩子的各类兴趣特长,不让孩子们在玩耍中”虚度时光,以求得在未来激烈竞争中的更多机会和筹码。换言之,很多父母内心中存在着深刻的竞争焦虑。
就像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说的那样: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
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诞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这样的观念其实是根植于很多家长内心之中的竞争焦虑,这种焦虑导致的认知是,将培养孩子掌握更多技能作为应对未来竞争的有利条件。在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和掌握了某项技能之后,更是如坐针毡,感到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劣势。
于是,跟随大多数总不会错的从众心理占了上风,在孩子的自由玩耍与培养兴趣爱好的选择中,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且对这种剥夺孩子童年快乐的行为冠以为了你好”,将来你就懂了”这样的理由。
3.人生并非一场比赛,而是一次旅程
也许,钢琴十级或者跆拳道黑带真的会对一个孩子未来的某次竞争带来些许优势。但是,作为父母,是否更该关心的是孩子是否感到快乐?感到幸福?
当孩子长大,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感到苦闷,如果他会想到儿时的兴趣,拿起笔画一幅画排解苦闷,或者弹奏一支曲子疗慰孤独,那么,这项儿时培养起来的兴趣会带给他快乐。这是真正的兴趣,这种兴趣会融入孩子的生命,带给他生命历程中的点滴甜蜜。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仅仅是将弹钢琴、学美术、练书法等等当作一项迫不得已的任务,考级过后再不愿提起。那么,这样的兴趣并不是真的兴趣。这样的兴趣毫无快乐可言。
所谓兴趣,是与竞争这样的词语完全不搭边的,它是在无功利前提下,人的一种感情状态,它会驱动人自觉的投入到某件事情或者某个活动之中,将其发展为长久的爱好,并融入到整个生命过程之中。
从本质上来说,人生远非一场比赛那么简单,竞争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即便如此,真正的竞争对手也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过去的自己。
从更广阔的角度上来说,人生其实是一次旅程,快与慢,好与坏,与别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唯有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实也是最重要的。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身为父母,让孩子一生幸福真的是最初也是最高的追求,这颗带给孩子幸福的初心不该被竞争焦虑和从众心理掩盖,一个连童年都无法快乐的孩子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