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小学一年级,住读三天就病假?父母需要正确认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最近,邻居张先生和张太太因为小孩上学的事闹起了小别扭。

张太太问我:沐妈,你说,我让豆豆住校难道不是为了孩子好吗?

原来,再过1个月儿子豆豆就要上小学了,除了有离家近对口的公立小学的通知书,张太太带孩子参加了一个私立国际小学的面试也被通知录取,面对2个选择,张先生主张小学就读离家近的,孩子接送方便,能照顾到豆豆的日常,主要是孩子尚小离开父母总觉得不利于心智情感的成长。而张太太主张读私立住校,孩子每周末回家,即可以接受国际班的素质教育又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张先生反对,说对6岁多的孩子来说,离开父母5天都可能发生很多事情,时间长了孩子跟父母也就什么都不说了,会影响心理健康。

其实这就是现代父母中特别流行的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80.90后父母,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讲究爱孩子而不溺爱孩子,注重锻炼孩子的独立精神。沐妈有朋友的孩子小学住读,有特别适应的学习和生活都挺好,也有不太适应的比如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说到儿童的独立性,大多数父母都觉得很有必要,有的父母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孩子胆小粘人而发愁。其实独立性并不是建立在孩子胆大胆小、粘人或者不粘人之上。从人类发展的科学角度来说,每一个儿童都可以成长为一个具备独立性的成人。

小学一年级,住读三天就病假?父母需要正确认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如何在学前阶段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父母需要正确认知独立性

什么是独立

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独立”是成长的必备条件,代表各项生理、心理能力上的成熟,例如自己走路;独立”是成长的主要目标,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具有发展生命的能力。

沐妈的邻居张先生和张太太的分歧,就发生在儿子豆豆是否该从6岁起,就去住校培养他的独立能力这件事情上。每个孩子在生长过程中都存在差异,有的6岁去住校完全没问题,有的12岁也还没有达到可以去住校学习的条件。父母作为孩子的观察者、引导者,首先要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在孩子需要做出重要选择的时候给予适时适宜的建议和协助。

儿童的独立成长是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健全发展的过程

蒙台梭利的独立成长论影响世界儿童教育100多年,关于孩子的独立,她是这么说的:孩子一出生,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还没有成长,当然无法独立生存,他必得靠着亲职人员的照料,提供给他生存的必需品,才能一天天长大。他一步步地会爬、会走、会跳,渴望脱离大人的摆布,使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这世界;以自己的双脚走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这不仅是孩子天天心里想把自己"变成"大人的一种向往,而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在力量。

这一连串的过程,他人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自己的孩子呼吸一样。成长的路相当地漫长,也并非一蹴可及,得靠不断地促使生理及心理功能独立(成熟),才能成为所谓"独立的人",才有能力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发展中需要的各种活动。

由此看来,孩子的独立性其实是个顺其自然的发展过程,只需父母对独立性”有正确的认知,并为之做好准备。

父母需要做一个好的观察者和引导者

放手让孩子去做,优秀的父母都懂得适时放手

一边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一边又想事事为孩子周全,孩子往独立性这个方向自然发展的权利都被剥夺了。10个月左右的孩子能灵活运用5指抓的时候起,就可以让孩子练习自己吃饭,2岁左右练习自己穿衣服。沐妈一位朋友的女儿,3岁不到就会做饭和做蛋糕,还有另一位朋友的儿子,6岁自己可以在家安排好吃饭睡觉等日常,我和她约会孩子就自己在家,中途电话联系很正常的交流下回家时间,当妈的简直不要太惬意噢!父母包办太多,孩子动手能力起步越晚,建立自立心智的机会也就越晚。

适时的指导,智慧的父母知道何时该出现

当孩子有了良好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次序感,父母就可以给孩子更多自己安排的事情和空间。比如在孩子1岁左右自己学吃饭,妈妈通常会坐在一边看着,关注安全和给予鼓励。而当孩子到5岁左右,可以自己洗碗、摆放餐具入柜,妈妈在用餐结束后告知哪些部分是孩子负责清理以及注意事项后,就把厨房留给孩子去工作(收拾厨房的工作),自己离开,等待孩子独自完成。

引导者

有远见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孩子拥有足够的自我生长的能力,才可以做到放手,给孩子感受独立的自由。

从儿童的发展特性来看,父母在幼儿学前的时间段做好培养独立性”的功课,到了幼升小阶段,到底住读还是不住读,完全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决定。沐妈分为2个阶段做建议:

1,1~3岁独立意识萌芽期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父母所做的事都很感兴趣。比如妈妈叠衣服,孩子也要叠;妈妈在扫地,孩子也要扫;下楼梯拒绝父母的搀扶,等等。此时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一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赖性就很难纠正了。

2,4~6岁独立意识发掘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自己睡一个房间、穿衣服鞋子、收拾床铺、饭桌等。孩子到了5岁后有的父母想为住校生活打基础,给孩子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如果1孩子的心理准备还没做好,就无法去完成,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打击自信心,反之,要求太低,也就失去了锻炼的价值。父母需要充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才能做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的引导,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

引导者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父母在孩子0~6岁的时间里,要避免带有偏执的要求孩子去做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比如总是在跟孩子说要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心智的发育是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去逐渐成熟的,这样的方式很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了意志独立性过大的人,这种意志品质的人容易顽固执拗、一意孤行,从社会生存角度来说,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受挫。这也与真正的独立性精神是相违背的。

引导者

在送孩子去私立小学住读前,父母给自己小孩做一个4步小诊断”:

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洗头洗澡,整理和管理私人生活用品,不丢三落四有一定的自律性,按时起床睡觉,按时进餐和爸爸妈妈无话不说,父母是孩子信任的好朋友对住校生活反应积极,期待上小学认识新朋友

如果暂时没有做到以上这4点,把孩子放在身边走读是最好的安排,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走读也并不会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只要父母为孩子提供有准备的生长环境,做好言传身教的影响,构建完善的人格,尊重孩子的个性不同,独立又优秀的孩子自会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

沐沐妈妈,80后学习型家长,小孩半岁重回职场,小孩4岁时转型创业做了某品牌的地区实体店代理商,近10年育儿学习和实践经验帮助自己找到家庭共育的好方法。

如果分享对爸爸妈妈们有帮助,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在育儿道路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