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分享阅读”,助力3-7岁儿童获得阅读理解所必需的“解码”技能

阅读从来都不是某个年龄段固有的选择,从孩子有认知能力起,阅读就成为陪伴孩子、培养孩子的一个有效环节。

儿童从3岁开始,已经掌握基本的看图识物和语言能力,想象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时候进行亲子阅读不论是从亲子感情或是培养孩子的方面都足以成为一个起点。

新西兰儿童文化研究者多罗西怀特指出:绘本是儿童在幼儿时期接触的第一本书,是未来孩子是否喜欢读书的关键,孩子在绘本阅读中体会到的快乐和收获,对未来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分享阅读”,助力3-7岁儿童获得阅读理解所必需的解码”技能

不论是绘本或者是其他儿童读物,都应该在孩子最开始能够接触阅读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培养,对孩子未来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什么是分享阅读

分享阅读:(Shared reading)是由新西兰教育学家Holdaway等人在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充分考察影响读写能力获得的有关因素,对儿童的阅读学习过程和建立字型与语音之间联系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针对3-7岁儿童简便易行的教育方法,即分享阅读法。--百科

实际上,分享阅读是指家长在对孩子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以学习为目的,而采用欢快轻松的气氛,利用孩子游戏的特性,对孩子的阅读进行引导。

通常是增加亲子感情,调节家庭氛围的有效方式,在欢乐、富有亲人感情的环境中,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阅读的方式。通过朗读的形式逐渐引导孩子参与到阅读当中,对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在同龄人中的社交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作用。

每天晚上睡觉前,女儿都会主动拿出她最喜欢的《三只小猪》故事集,让我读给她听,每当讲到狼来了的时候,就要配上呜...呜...呜...呜...”的狼叫声,女儿就马上变的紧张起来,问我小猪会不会害怕,因为她觉得害怕。

当讲到三只小猪躲进老三建的石头房子里的时候,大灰狼无可奈何的逃走时,女儿总会开心的说三只小猪得救了,不会被吃掉了”。

虽然是同样的故事,每天都讲,但是明显的能感觉到女儿每次提出的问题都不一样,并且对故事的联想也一天比一天多。这样陪她阅读,已经成了女儿每天最期待的时刻。

分享阅读法”在亲子共读时对孩子的影响

1.对孩子自身成长发育的影响

孩子在幼儿时期的身体发展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是一个持续发育的过程,3岁的儿童各个感官能力还在不断地发育中。分享阅读对于孩子来说主要是听”、看”、说”,分别对孩子的听觉、视觉、语言进行不同程度的刺激。

幼儿读物以绘本为主,主要是通过图画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具体事物,利用孩子对带有颜色的图案敏感度进行刺激,加上家长对绘本的解读,通过朗读时抑扬顿挫的情感融入,对孩子听觉器官产生良好的刺激。

幼儿读物中的故事不仅仅通过图画的形式表现,更重要的是读,用语言将故事表述出来,这就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对故事本身内容进行想象,将故事内容在孩子的脑海中完整地展现出来。

这样的阅读方式,能够不断地对孩子的感官能力和想象力进行良性刺激,对孩子的发育有着显著的效果。

2.对孩子阅读风格的影响

阅读风格是指孩子在阅读时,对读物内容的思考模式,在脑海中对整个故事内容构建的前后顺序等。

比如:在读到大象有长长的鼻子时,有的孩子第一反应是问大象是怎么叫的?有的孩子会问大象为什么有那么长的鼻子?


前者首先关注的是动物本身的描述,后者是动物特点的理解。

孩子本身是没有任何风格可言,都是在亲子共读时,对家长阅读风格的模仿和传承,因此家长的阅读风格直接决定了孩子的阅读风格,而阅读风格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

描述风格

描述风格是指,在亲子共度时,父母对读物中展示的故事内容进行叙述,孩子的关注点会在故事本身的内容中。

举例:看见画图中小猪正在盖房子,会问:妈妈,小猪在干什么?看见图画中大象在河边,会问:妈妈,大象在做什么?

理解风格

理解风格是孩子对读物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带有思维的将关注点放在故事中通过联想才能获取的内容。

举例:《三只小猪》故事中,老大的茅草房子为什么狼一吹就倒了?为什么老三盖的石头房子狼怎么撞也撞不倒?

结论风格

父母在陪伴孩子阅读时,在对整个故事通过讲述全部展示完成后,与孩子对故事的一个总结,通常是对故事最后表达的意义进行交流。

举例:《狼来了》的故事中,放羊的孩子两次撒谎告诉人们狼来了,但是第三次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却没人相信他的话。孩子最终的关注点,是故事中放羊的孩子是不是一个好孩子,是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3.对孩子语言组织能力的影响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基于对家长日常说话的模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孩子在说话时,有时候会结结巴巴,想表达一个意思,缺着急的不知道怎么说。

其实,这都是孩子的语言储备不足造成的,当孩子想表达想法,却在脑海中搜索不到合适的语言来描述,就出现了结巴的现象。

分享阅读的方式,要求父母在亲子共读时,以说话的形式将读本中的内容描述给孩子,结合读本中的配图,让孩子更清晰的理解所表达的意思。

这样的训练能够不断加深语言在孩子脑海中的储备,让孩子不畏惧于说话,有丰富的语言储备用于表达。

利用分享阅读法”,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1.结合孩子实际认知情况,增加阅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很多人都会进入一个误区:自己认为是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读本就拿出来给孩子,但是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很缺乏,因此很多读本对于孩子来说根本无法从父母的表述中联想到相关的事物,出现认知断层。

就如同成年人一样,跟一个成年人说一件他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过,更无法通过其他事物联想到的东西,他表现出来的也是迷茫,不知所云,也就不会对该事物产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举例:《猫和老鼠》中,孩子对猫的认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对老鼠的认识来源于《看图识物》,在讲述猫和老鼠的故事时,只要有老鼠的出现,猫就会拼命追赶,老鼠一次又一次的躲掉猫的追捕,猫也一次又一次对老鼠发起进攻。


孩子对于两只认识的动物相互追赶,产生了兴趣,一直问,猫为什么要追老鼠”,老鼠干了什么事让猫这么生气”等等。


分享阅读要求父母要把阅读建立在孩子的认知能力之上,通过对旧事物的有趣描述,对孩子的认知和情感产生共鸣,再引入新的事物,让孩子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2.善用提问,挖掘孩子语言潜能和思考潜能

提问是阅读过程中最能锻炼孩子阅读能力的方式,适当的提问能够激发孩子对分享阅读的兴趣,更能提高孩子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促使孩子对读本故事更深一层的理解。

孩子的思维发展和想象力也是在提问时不断激发的,顺应孩子现有思维模式的提问,应该是开放性的问题,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

举例:《植物的叶子》读本,家长在讲述读本的过程后结合事物,逐层递进的方式提出问题:叶植物的叶子是什么颜色?”,叶子一般都长在哪里?”,太阳出来了,对叶子有什么好处?”


从简单易见的程度逐渐向富有想象力的程度递增,通过对叶子的描述和展示,引导孩子在脑海中搜索有关叶子的所有认知,并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回答出来。


提问不是盲目的,是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根据孩子现阶段的思维特点,逐渐递进,层层深入,引导孩子对问题进行整理思考,再结合所掌握的语言储备表达出来。

3.拟声拟物,提高孩子想象力,增加阅读体验

拟声拟物,也就是情景还原,是对读本内容的模仿。通过对孩子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孩子对所描述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向孩子脑海中传输事物的印象。

情景模仿辅助于阅读,是孩子对阅读内容富有想象的能力激发,促进孩子对所听到所看到的内容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

举例:读本《一只哈巴狗》,在小狗饿了的时候,家长有意识的模仿小狗的叫声,并夹杂饥饿的情绪,比如汪...汪...呜....呜....呜”,等呜咽声,配合故事内容和图画,孩子就能更深刻的理解小狗的情绪和故事内容。


这种情景还原的方式,能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理解小狗最想做什么,想吃什么,从而联想到故事后面的内容发展。



分享阅读,不同于其他阅读,有着很强的娱乐性和目的性,但目的不是为了阅读内容本身,而是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上面下功夫,从而让孩子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阅读本来就是一件值得欢乐的事情,不应将阅读环境塑造的过于严肃,结合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需求进行引导,塑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让亲子感情在阅读中不断加深。


我是90后静儿妈咪,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在不断探索更加适合孩子教育培养的路上一直在前进。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收藏,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或建议。

文|90后静儿妈咪

图|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