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读国际学校、出国留学,但又怕成为“第三文化孩子”?

无论是希望孩子可以早一点适应别国生活,更好的融入当地文化而选择低龄留学的家庭,还是希望孩子接受国际教育、开拓视野而进入国际学校的父母,在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都不得不面临一些思考或取舍:

-如何兼顾英文和中文学习?

-孩子要更多的接触华人文化还是当地文化?

-坚持让孩子学中文,但他有抵触情绪怎么办?

-孩子进入某种体系用了不同学校使用的教材后,是否会影响以后的机会或竞争力?

其实,这些都是作为第三文化孩子或家庭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第三文化孩子?

社会学家Ruth Hill Useem 在印度与她的三个孩子生活的时候开始注意到这个第三文化的形成。在她出版的《第三文化孩子: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成长》一书中,解释了什么是第三文化孩子:一个第三文化孩子是一个在自己比较关键的成长期的时候在父母的文化外面的环境度过。

一个第三文化的小孩会渐渐的将不属于自己原有的文化融入它本身,他会与周遭的文化环境建立关系,但不受任一个文化的全部限制。

读国际学校、出国留学,但又怕成为第三文化孩子”?


父母原来的文化是第一文化,而孩子在成长的重要阶段身处一个不同的第二文化中,从而形成自己经过融合的第三文化。

现在,第三文化孩子的外延变得很宽泛。他们的数量增加了,影响力也在不断攀升,已经形成一个不容忽视,特色鲜明的群体。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父母为寻求更优质的教育,会让孩子上国际学校或是在初高中阶段甚至小学前送孩子出国留学,他们也属于第三文化孩子。

第三文化孩子可能在不同国家居住过,接触并被多种文化影响,所以他们能够更好的应对国际事务,适应全球化生活。但同时,这种文化跳跃现象也会带来许多挑战。

第三文化孩子以及家庭可能会面临哪些问题?


1. 内心的文化冲突

当东西方文化同时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时,他们的内在会经过一个冲突、整合、融合的过程,与单一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相比,更容易出现焦虑、内心状态不稳定、缺乏归属感等问题。
同时接收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困惑,也会产生一系列碰撞。当从集体主义文化向个人主义文化过渡时尤其如此,反之也亦然。


2. 自我认知挑战

在文化层面上,第三文化孩子可能无法感受到与任何一个民族或文化的统一性。他们所生活过的各种文化的混合,对他们在形成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方面带来影响。另外,无根感和躁动感也会让第三文化孩子的成年过渡期充满挑战。

像是美国第一位非裔总统奥巴马,就是一个第三文化孩子。他在回忆录中,就坦言自己儿童时期因为拥有多种族背景,而一度对自我认知陷入困惑,在青少年时迷失自我。

国际学校

图 | 《奥巴马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


3. 家庭亲子矛盾加剧

当孩子身处多元文化的环境中,而父母自己本身不是在第三文化的环境中成长,双彼此无法理解,就会加剧亲子矛盾。尤其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更是加大了亲子关系压力。


甚至会造成第三文化孩子疏离原生家庭。即使是生活在一起,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表面上过着和以前差不多的生活。但是,孩子在国际学校,每天接触到的是外籍老师,同学来自全世界不同的国家。
家长和孩子如果在心理层面没有连结,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学校、朋友,不理解孩子内在的发展变化。逐渐地,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文化冲突和隔阂就会越来越明显。 4. 造成适应障碍
此外,对于一个第三文化的孩子来说,搬到一个新的外国比回到他们的祖国”更容易。第三种文化的孩子在回国后必须放弃自己作为外国人的身份,但事实证明,这时他们的祖国可能比以前遇到的任何国家都更加陌生。他们所面对的同伴群体与孩子心目中家”的理想化形象并不匹配。这往往使他们很难形成自己的身份。

Leyla 在澳大利亚和韩国生活多年后,终于在十几岁的时候回到了自己父母成长的地方土耳其。
虽然她在海外时总是被视为外国人,但当回到第一文化环境时,人们希望她表现得和他们一样,知道和他们一样的事情,这对她来说更为困难。
因为她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不同,与朋友们没有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即使在回家几年后,她仍然感到被疏远。

新加坡

图 | 电影《父子TCK》讲述了一个在加拿大的第三文化孩子

新加坡可能会减少第三文化”带来的问题

新加坡不仅融汇了东西方文化,也平衡了东西方教育,是双语教育的典范。新加坡学校越来越被低龄化留学家庭青睐。尤其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第三文化带来的压力。

社会因素

多元化国家包容性较强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本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因此在社会平等、种族融合、以及宗教信仰、饮食等方面,形成了与众不同、包罗万象又独具特色的文化。


华人社会氛围浓厚

在新加坡,华人是绝对的主流人群,持有公民权或居留权的华人保守统计至少占新加坡居民人口的70%。

而在《第三文化》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是说,虽然每个文化的不同点会被融入一个第三文化孩子的人生里,他们的归属感来源于跟其他类似背景的人的关系。在华人文化的主体社会,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新加坡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可以更好融入,建立归属感。

有利的语言环境

今年是新加坡讲华语运动”的第四十个年头,新加坡政府一直强调,要加倍努力,鼓励大家把华语融入日常生活中,想方设法保持华语的活力和独特之处。放眼未来,也承诺会继续提供有利于学习和使用华文华语的环境。

新加坡

教育因素

双语教育,重视华文学习

新加坡有着成熟的双语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师资。
在新加坡很多学校,华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是开设一系列双文化课程来帮助学生发掘双语潜能,更深入地理解东西方文化,开拓视野。通过历史分析、体验式学习等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社会问题、经济发展及国际关系。还开设高级华文课程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


CCA社团活动,更全面了解不同的文化

不仅仅是课堂上学习双语课程,在新加坡丰富的CCA活动中,不仅有像橄榄球、美式辩论社、交响乐团,还有书法、中国古典乐器、武术等活动课程供学生们选择。
不仅丰富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也传递了很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帮助华人孩子们更全面了解,产生文化认同。

文化

图 | 英华学校CCA活动

写在最后

可以说,第三文化孩子实际上是未来公民的原型。在以后,可能更多的界限会被打破,移民流动更加自由 ,国际人才高度共享,随之第三文化问题也会不攻自破 。

但具体到现阶段,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缺乏文化平衡而带来的挑战。在我看来,新加坡的教育目前较好的维持了这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