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一管孩子没自由,不管孩子太放纵?化解焦虑,得学学“中庸之道”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自古以来,孩子的教育模式一直是一个难题。一面对孩子,很多父母就显得很焦虑,究竟是应该采取严格管教的教育模式,孩子应该给予孩子多一些自由的空间。

这些年,我们听到了很多有关"熊孩子"的新闻,这些问题少年身上出现的问题,都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联。

例如说,前几年高材生吴谢宇弑母案,还有很多的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例,都是父母管教过多的后果。这些孩子在被找回来之后,都纷纷表示:父母总是管太多,限制他们的自由,总是让他们不断地学习写作业,自己想干一点喜欢的事情都不行。

有的父母采取的是放养教育模式,相比于上面那一部分孩子,这一部分孩子则要享受更多的自由。孩子疏于管教,他们有更多玩乐的时间,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在幼童时期逐渐养成。

等到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父母发现,孩子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他们不懂得体谅父母,把父母的爱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时,父母再想去纠正孩子的行为,就变得格外的困难。

那么,父母究竟是应该采取严格管教模式,还是选择放养模式呢?

父母应该学学孔子的"中庸之道",父母应该在管教和放养之间搭建一个桥梁,父母既要管教孩子,防止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也要给予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避免孩子过于沉闷。

这样的教育才算是有弹性的!

一管孩子没自由,不管孩子太放纵?化解焦虑,得学学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赋予教育弹性

"中庸之道"是由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并不代表中庸,它代表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中庸之道"有以下特点:

1)讲究"度"

论语中有这样一则话: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庸既不是不足,亦不是过头,而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也就是无论做人,做事,都不能走极端,都不能过份偏激。

无论是自由还是管教,父母都应该讲究一个度,不能够过度放养孩子,也不能够过于约束孩子的行为,这样才不会使教育过分偏激,孩子也不会走极端。

2)讲究"原则性"

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孔子一直是坚持的。

这些原则,就是仁爱,就是道德,就是礼,就是义。正如《论语》所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离开原则性,离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纯正的道德动机,便不再是中庸,而是滑头主义。

怎么理解原则性呢?

在孔子看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建立在道德仁爱的基础上。对于孩子,父母也应该具有原则性,并且这些原则也应该是建立在仁爱、礼义、道德的基础上。

明白了这一点,父母就不会对孩子过分苛刻,会更加注意孩子本身的感受,这样也能够减少一些矛盾的产生。

3)讲究"灵活性"和"变通性"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把握时机,促进事情的解决。并且,承认差别。

正如《论语》一书中所指出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

失去灵活性,失去变通性,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刻板,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同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再去对待孩子,而不是一味地遵循原本的原则。遵守原则是好事,但是一味遵循原则便显得有些木讷。

此外,父母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提出相应的教育,这也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孔子

4)讲究"和谐性"

"和谐性"包括人与人的和谐,物与物的和谐。

世界是广阔,存在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特点。孔子要求人们要兼顾各个事物的个性,兼顾各个人的特点,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物与物之间的和谐。

正如《中庸》一书所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模样,一些父母便过分注重孩子前行的路,甚至是不顾孩子的感受,直接帮助孩子提前安排好了未来的路。父母的此种行为,正是没有尊重孩子个性的表现。

达到和谐性,不仅仅在于家庭关系的和谐,更在于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包容孩子的个性。

"塑性教育"的 危害:只会带来更多的焦虑

父母过分管教和疏于管教会给孩子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1)刻板教育,导致亲子沟通失效

不管是过分管教还是疏于管教,亲子双方之间的沟通很少,或者是沟通不到点上,这也就是无效沟通。很多感受和想法必须要通过言语来抒发和解决,如果亲子双方沟通失效,这将会激发更多的亲子矛盾。

父母苦口婆心地对孩子提建议,而孩子却因为亲子之间的隔阂,不愿意与父母进行过多的交流,最终,孩子会因为这个行为丢失掉许多提升自我的机会。

原则性

2)心理塑性,适应性和恢复性差

父母对于那些被过分放养的孩子,大都是有求必应,这样会导致孩子失去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而那些被严格管教的孩子也同样出现类似的问题,父母大都只希望孩子将精力放在学习上面。

不仅如此,这些孩子由于整日面对着枯燥的事情,他们很容易变得感性、敏感、低沉。最终,到了新的环境中,孩子很难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很难融入新的社交中。

顺应"中庸之道",孩子会更加合作

如何将"中庸之道"融入于生活之中呢?这里有三个建议:

1)养育宽松些,但不可无原则

随着孩子年纪的增大,父母应该逐渐学会放手。前期正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认知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时,父母可以管的严一些,帮助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等到孩子年纪大了一些之后,父母就要给予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空间。除了完成孩子基本的责任以外,父母可以注重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优良品质。

父母应该与孩子一同制定家庭规则,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只有其中一方触犯了规则,那么这一方便应该得到相应的惩罚。父母也不应该用过多自我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原则性

2)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的感受

一些父母急于求成,迫切看清孩子前方的路,这样便会给孩子带来过多的心理压力,这种教育方式也是错误的。还有的父母过于放任孩子,结果孩子"长歪了"。

不管是哪一种状态,父母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不是一股脑地按照自身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强迫孩子改变。

不要太过于功利,太过于现实,让孩子坚持自己的主张,反而更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

3)适当妥协,将注意力放在当下

那些过分管教孩子的父母,他们把目光放得太过于长远,结果就变成了杞人

忧天了。事实上,未来是变化无常的,谁能决定当前的路便能够一直走下去,父母的观念就没有错误?就不会落伍呢?

那么放养的父母,则更像是"及时行乐"。父母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当下,过好当下,而不是及时行乐。注重当下的美好时光,做好当下的事情。如果父母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父母一定会发现自己活得比过去开心,幸福感也会跟着提高。

父母应该将"中庸之道"放入教育中,这样不仅能够化解自身的焦虑,也能够让孩子更加快乐地成长。

中庸之道

我是小E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