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黄磊对待女儿尿床:优秀的亲子沟通价值百万

最近,黄磊的一条微博获赞28万,内容是关于妹妹尿床的一件生活琐事。

黄磊对待女儿尿床:优秀的亲子沟通价值百万


妹妹晚上尿床了,早上起床问爸爸,你知道我怎么尿床的吗?

黄磊讲了一个做梦找厕所的故事,结果讲完之后,妹妹很崇拜的说,哇塞,爸爸你怎么知道的?

在尿床这件无关对错却有些尴尬的的小事上,妹妹没有丝毫的隐藏,而黄磊也没有一丝的责备,他仔细倾听并回应了孩子的感受,用一种造梦的方式呵护了孩子的尊严。可想而知家庭关系多么地和谐。

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到一个爸爸的细腻和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也让我们看到了日常与孩子沟通的艺术。有效且正确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

一天晚上我陪着我家宝宝坐地上玩玩具。

音乐响起来,她举着两只小手高兴地挥舞着,一不留神,右手反手砸在我眼圈里。

我随口嘀咕了句:哎哟,你可把妈妈的眼睛抓坏了。”

音乐还在继续,可我那一岁多的宝贝,马上停住了动作,楞了几秒,随后小嘴一瘪,像犯了天大的事一样,伤心地哭了起来。

家长一句无心之言,可能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很罪过的心理压力。

我用轻快的语气跟她说,妈妈没事,妈妈没事呢,你看看,眼睛好好的呢。

她边哭着,边看向我,直到确信我真的没有因此而变残废,才止住哭声,一边玩去了。

孩子,你是第一次当女儿,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

我不由得反思我们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家长正在恐吓式育儿。

吃饭——你不好好吃饭,警察就要来抓你了!”

睡觉——天黑了,怪兽在外面,赶紧躲到被子里睡觉。”

更有甚至——你再调皮捣蛋,妈妈不要你了啊。”

殊不知,孩子的心灵其实很脆弱,经不起这样的吓唬。


前段时间,安徽铜陵一名11岁的男孩来到公安局自首的视频上了头条。

吃饭


原来孩子喜欢玩游戏,偷偷用零花钱买了好几百张游戏卡片。孩子妈妈知道后,对他说,你知道吗,你这样做是违法的。

于是孩子带着坦白从宽的心态来到警察局主动自首”,令民警啼笑皆非。

最终男孩当然没有因为收集游戏卡片而获罪,但经这么一闹,他对妈妈的信任感必定会打折,说不定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恐吓式教育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家长懒。父母缺乏耐心,或者,对孩子期待过高。

比如孩子不吃饭这个问题,家长好好解释孩子不一定听,而孩子的饭量又达不到家长的期望,于是就催生了一种速心法——你如果不这样(家长的意识),就会那样(潜在的威胁)。

现实往往很有效。

由于父母跟孩子之间没有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加上彼此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年幼的孩子往往会把父母的话当做真理,久而久之,警察”,怪兽”,被抛弃”就会形成孩子内心的巨大空洞,让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造成成年后的更多问题。

近日,南京民警收到报警后,在街上救助了一名走失女孩。


斯托夫人



奇怪的是女孩在看到警察后十分害怕,一直狂哭,并且拒绝告知家庭地址和父母联系方式。

好在周围有一名好心人认出了这名孩子,他和警察一起将孩子送回了家。

原来孩子父母平时在家里经常用警察来吓唬她,在孩子心中,埋下了警察叔叔欺负小孩的印象。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因为家长的错误引导,在外走失时却没能主动寻求警察的帮助而误入歧途,将是多大的遗憾。

100年前,世界著名的早教学家斯托夫人曾说,想要培育出优秀的孩子,作为一个妈妈必须先进行自我教育。在《斯托夫人的自然教育》这本书里,她讲述了一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


斯托夫人



斯托夫人的女儿5岁时已经具备很强的语言天赋了,而她的一位邻居家的儿子比她的女儿还稍微大一点,却还不太会讲母语。

原来那位家长在家里跟儿子从不好好说话。圆角桌说成桌桌,篮球说成球球,吃饭说成饭饭。

斯托夫人说,那位小朋友在婴儿期浪费了大把时间学会了一套家人给他编制的儿语,到了童年期又全部作废,重新学习一遍标准语言,难怪节奏慢了。

如果你爱孩子,就和孩子好好说话,像对大孩子那样正常说话。

很庆幸如今我们的年代比斯托夫人所处的年代进步了100多年,各种新潮的育儿理念层出不穷,人们对正确的育儿观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网上有这样一类视频却很让人震惊。喂饭时,家长先假装喂一口给旁边的玩偶,什么?你不吃饭!啪啪先揍一顿,看得旁边的小朋友目瞪口呆。这时候恐吓效果达到了,家长再喂一口给孩子,孩子马上乖乖地吞下去了。


音乐



很像想象孩子是真的饿了,还是出于害怕。

更可怕的是,这类视频往往被很多人模仿,点赞量还不少,更有很多网友在下面留言,以后娃不吃饭有招了。

吃饭本应该是一件愉悦的事,像视频中这样的威逼,往往会使孩子将吃饭与害怕联系在一起,产生厌食情绪,让吃饭成为了一件取悦于人或逃避惩罚的手段。

真希望那只是表演。

人的个性犹如树的年轮,是一圈圈地扩散的,婴儿期是爱和享用,童年期是创造和幻想,少年期是玩闹和喧嚣,壮年期是爱情和探险,中年期是现实和责任。假如有哪一个圈没有长好,这个人的个性就会受损,其人生也很难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人在年少时的经历尤为重要。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不是生来就是完美父母,然而,我们可以学着变得越来越好。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中详细给父母解释了,当孩子碰到问题了怎么办?比如自己家的2个小孩打架。

倾听并回应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孩子,我知道弟弟刚刚把你最心爱的书撕了,你很生气。

说出你的感受和需要。作为父母,两个孩子吵架,我很难过。

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我们来想一下,可以怎样解决这个矛盾。

写下所有的想法。弟弟在房间里不出来,把弟弟交给奶奶,下次换一本不那么心疼的书....

挑出可执行的想法。下次换一本不那么心疼的书带弟弟一起玩。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