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机
斯伯格朗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现在手机普遍了,拍照的功能也先进多了,随时随地可拍下或录下自己的心情,当有了孩子后,许多父母都抑制不住对孩子的喜爱,害怕错过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立刻把孩子拍下来,这种为人父母的欣喜是可以体谅的。孩子成长中,特别是进入校园的年纪时,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学到了或发现了许多新知识、新玩意,有了些许进步,有些父母会特别骄傲,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孩子有多厉害,有多优秀。大事小事,必有照片晒出,久而久之,形成了拍照的习惯,为了使照片效果更加唯美突出,还要求孩子做出摆拍的最佳效果,甚至连孩子也学会了如何配合父母,并和父母有了无声的默契。
现在流行拍照这个事,在外面只要稍微留意下,就能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我就将自己观察到的,拿几个来给大家分享下:

一
在公园,父母取好景让女孩在那拍个照,小女孩十分熟练的摆起各种各样的pose,可爱的、妖娆的、生气的、开心的……看起来完全来不像一个6岁的小女孩,像一个成熟的模特儿,那些固定的姿势和表情,惹得周围的群众哈哈大笑,有的还大喊:"太可爱啦……这小女孩不得了,长大了可是个大明星!"周围的人越夸,小女孩越兴奋,摆的姿势越来越多,而且带上一副傲娇的脸,小女孩的父母也十分的开心,边拍边指导,越拍越拍越起劲,直到看的人都觉得累了,他们才罢休。

二
小男孩兴高采烈的跟着父母来到公园,父母让他站在某个地方站好摆个拍个照,小男孩很不情愿的定了一秒,立马又往前跑了,他看见前面有很多好玩的,总想往前跑,而父母无时无刻的在大喊:"给我停下!停下!停!停!等等!等等!还没拍还没拍……快点!别走别走!你个臭小子……你在干嘛呢?叫你站一下那么难吗?……"小男孩委屈巴巴的,最多停留四五秒,马上又溜了,父母又在屁股后面叫喊:"别走!你刚刚的表情没摆好啊……你笑一个不行吗?哎哟……要你拍个照那么难!"直到父母非常生气,小男孩才开始安安静静的,顺着父母,再也没有心情去玩了。

三
有一次在街上看到一个孩子在那里大哭,冲着自己的父母大喊大叫。他的父母说:"好好,重新拍过,重新拍过,没事,不就再拍一张吗?"小男孩依然不依不饶的:"你看,都拍成什么样了?多难看啊,你会不会拍的!你要是上传了,给别人看到,说我这么丑!怎么好意思见人?"发了一会脾气后,又开始摆pose,父母又乖乖的在一边帮他拍着照片。看了一遍,又拍,拍了一遍又再看,反反复复,直到满意为止。

四
还有些家长说,每次他们在家里忙的晕头转向的时候,小孩子总会说:妈妈快点帮我拍个照!拍个照,快点,你再不来就就失败了,快点!拍完还催妈妈妈妈,你快点,拍了照,你还得发给我老师呢,我们老师要我们完成这个任务的,要不然我就没有贴纸了!”妈妈说:"好,等我忙完再说行不行?"小孩着急:"不行不行!等会儿我就没心情了。"如果妈妈晚一点或者说忙完之后,让他等久了,小孩子又在那大哭大闹的。拍完之后,小孩还不忘提醒妈妈:你记得要分享给老师哦,还有小朋友们,要告诉他们我表现得很乖哟!”

五
还有一次下午放学去幼儿园接孩子,一位父亲牵着小女孩,那小女孩突然站着大哭起来,那位父亲没有马上去安慰孩子,也没有说一句话,十分兴奋的立马掏出手机,然后近距离对着小女孩的脸,这父亲脸上还一副非常开心的样子拍着自己的孩子,这位父亲可能感觉小孩子太可爱了,要把她哭泣的样子也拍出来。我在一旁看到,简直哭笑不得,这画面太搞笑了,我心里想:这小女孩心里应该崩溃了吧,他一定会问,这是我亲爹吗?我都哭了,我都这么伤心了,你还开心的拿起手机来拍我,你就不能哄哄我吗?
搞笑吧,说实话,旁观者看起来会觉得好有趣,太可爱了,小孩可爱,大人也超级可爱,这一家人太有趣了。但是,要是为人父母了,自己亲身经历过上面故事,估计就不会这么认为了,要么有甜有苦,要么就觉得是个烦恼,更甚者会恼火。

看似一个小小的拍照的举动,长期下来父母养成了习惯,同时也从刚为人母的那种欣喜变成了炫耀的心理。孩子呢,也从刚开始的被父母表扬而觉得开心,并自我鼓励,自我加油,到不知拍照为何意义,最直接的只是迎合父母,同时也被父母感染,变得虚荣起来,家长必须十分清楚:如果儿童试图取悦教师而不是他自己,他将失去自己的美感并停止自己的发现过程。而且如果只注重拍照,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身,那么将错过生活中的许多乐趣,比如带孩子去公园玩,玩才是重点,但父母却将乐趣定在拍照那一瞬间,是的,也许当父母的那一刻感觉到美好,想要记录下来,但孩子感受的美好是能尽情的自由的玩,孩子在玩时,他们的思维想象都很丰富活跃,如果每次玩着游戏,大人又要求孩子停下作秀,这样会中断孩子的乐趣,使孩子感受不到快乐,这样是否可说大人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孩子的身上呢?
我记得福泽谕吉说过:对尚未成熟的幼儿家风是最好的老师。而父母从欣喜转变为炫耀,或者说毫无重点的晒娃,并成为一种习惯,实际上便是家风的一种体现。父母可以晒娃,但前提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鼓励,而非将重点转移在炫耀或毫无意义的机械的晒照,而且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晒照的深层含义,让他感受到积极正面的力量,而不是迎合,更不是作秀。

除了父母自觉晒照片外,我发现许多学校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家长们每天发个关于孩子劳动或学习的图片或视频,也许学校的用意是想让家长们配合学校,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学校的动机当然没有错,但学校忽略了实际操作中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动不动就摆拍,晒照片,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孩子来说肯定是有影响的,如果这种行为也放在教育中,甚至让孩子成为其中的主角,那么这种影响是深刻的,会更加强化孩子对晒照的肤浅理解,反而减弱了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孩子对劳动,对阅读也只停留在摆拍上,如果家长不及时引导,那么这种负面影响是十分大的。
其实,也不是说不能拍照,不能晒照。可以,只是家长和学校要清楚拍照的意义,而且不必每日都拍,最主要是记住初衷: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阅读能力等。拍照并非是必要的手段,只是个辅助而已,家长可以用拍照来当做鼓励的一种方式,比如孩子自觉完成任务,孩子有进步了,父母以一种开心的方式拍下记录并分享给学校老师,实际上也是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如果说拍照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为应付老师,把教育的方向搞反了,那教育又有何意义呢?
学校也要清楚一切方式方法都是以教育孩子,让孩子全面进步,并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为主。目的才是核心,至于方式方法是可以灵活运用,最怕学校注重方式方法,还给家长和学生施压,这种观点和方式是极其呆板,也可说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表现。
当出现了教育理念不合时,家庭和学校是需要沟通的,孩子的教育,本身就离不开学校和家庭,需要家校联合,采取最有利孩子的教育,一切以学生的进步为主。
伯顿·L·怀特说过:家庭给予儿童的非正规教育比正规教育制度对儿童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尔·格·古罗娃也说过:儿童在家庭中度过了自己的第一个学校,正是在家庭里,往往可以找出儿童行为性格特征和道德面貌的根源。所以别小看这小小的拍照,晒照的行为,同一件事,同样的行为,如果出发点不一样,给孩子的影响也不一样,给孩子的教育也不一样。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身为家长的,最好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不管孩子是哭、笑、怒、悲、喜……不管孩子是干活、做作业、静静思考……请让孩子尽情的去享受、去感受当下。父母不要把孩子当作一张照片,更不要让孩子变成一张照片,记住,孩子是个可爱的小生命,千万别让孩子错误的以为自己只是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