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给孩子"贴标签"很容易,要撕下来却很难,父母要小心

"我的孩子很笨,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这个孩子很小气,什么玩具都不愿意与人分享"

类似的评论孩子的言语,你是不是也曾经遇到过?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很多时候是我们认识陌生人的开始,而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有时也是孩子"认识"自己的开始。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家长会给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别人的孩子,贴上各种形式不同的"标签"。

给孩子"贴标签"很容易,要撕下来却很难,父母要小心

著名作家三毛学生时代就有类似的经历,因为数学成绩过差的原因,她被老师贴上了"笨蛋"的标签,为了摆脱这个标签,她奋发向上地学习。

而当她抓住了老师的考试范围死记硬背取得高分之后却被老师贴上了"作弊"的标签。

儿时这段不甚美好的回忆,可以说给三毛的一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甚至多年后,她在作品中的回忆我们也隐约能读到有当年的阴影。

不要给孩子贴上任何负面的标签,特别时对于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更是如此,我想这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的一课。

因为对于孩子而言,外界的影响力太大了,他们很容易因为大人的标签就给自己下了定论。如果这种负面的标签伴随着他们,时间一久就会固化成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影响着我们孩子的一生。

当然大多数的家长,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无心之论",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过多的标签给我们的孩子造成了一生背负的"包裹"。

首先,负面的标签会给孩子造成错误的自我认知,这种标签的破坏力很大,超乎家长的想象。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也会让他们不敢质疑,理所应当地接受了家长的"标签化"。

那么,相对于负面标签,是否正面标签就是百利而无一害呢?

其实不然,正面的标签使用不当,也同样会伤害我们的孩子。

例如,苏轼笔下《伤仲永》的主人公,年方五岁就因聪明过人而被贴上了"天才"的标签,而这标签并没有让他成为人上人,反而造成他的才华"早夭"。

由此可见,即使是正面的标签,也不一定能带来正面的效果。

例如,我们常用来夸奖孩子的"懂事"、"听话"等,其实也是会限制孩子发展成长性思维。

那么对于家长而言,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下意识地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又该如何正确夸奖,避免正面标签贴错位呢?

1.批评孩子要据实而论,对事不对人

有时父母把孩子犯错时的原因归根到孩子自身,这完全是错误的思维模式。任何情况之下,父母批评孩子都应该据实而论。

针对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他们只是在某件事情的处理上没做好,适当的批评和正确的指导,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孩子改进。

当孩子犯错时,不要过多地翻旧账,因为一件小事就定论孩子的道德品质或者说孩子是一个"笨孩子"等等.

这样除了会亲子感情恶化之外,还会导致孩子真的成为你定论下的人。

2,夸奖是讲技巧的,也要落到实际场景

对于孩子的夸奖有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纯地对孩子说,"你真懂事,你真棒"之类的。

例如,家长可以对孩子说"老师说,你这个月学习很认真,成绩也不错,说明你的努力得到回报了,我觉得你做得非常好。"

类似的表扬可以让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得到表扬的地方,避免孩子把"标签"等同于自我认知。

3.不要让标签给孩子成长的设限

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等于不给他的人生设限,做一个敢于撕掉在孩子身上的标签的家长,其实就是给你的孩子更多的机会。

成长是个不断自我认识的过程,虽然成长过程中目标和理想是我们的孩子前进的方向。

但如果家长过早地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那么他就会既定的模式所限制,少了更多的可能。

例如一个从小因成绩好而被夸是个"文曲星下凡"的孩子,他很可能最初想做个音乐家;一个被说"有多动症"的孩子,内心是对科学充满向往的,由于接受了太多的心理暗示,放弃了内心深处的梦想。

"标签"是一种人们固定思维化的产物,网友们也热衷于给各地区的人贴上各种标签,类似"山东人都很能吃""新疆人都能歌善舞"……

但这只是地区的部分现象,而不是事实,有时候,这些个标签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困惑。

所以别再用标签给我们的孩子画地为牢了,因为这可能变成束缚孩子"高飞"的魔咒。

大部分的"标签"都源自比较,家长要彻底放下比较的心态,忘记自己孩子相对于别的孩子的不足,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更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