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位朋友留言被大家赞得很多,说特别喜欢这个书名,今天就来聊聊书名的缘起。因为这也是我传播育儿的初衷——让更多的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多一份从容,少一些焦虑。

在刚准备出这本的时候,我就和出版社的编辑说,这本书就叫《成长,不慌张》吧,结果一拍即合,编辑也很喜欢这个书名。为什么我想给这本书取这个名字呢?在我看来,大部分的育儿问题都源自父母的焦虑,比如:
人家孩子半岁出牙,我家10个月还没出,怎么办?
人家孩子1岁半会说很多话了,我家2岁还只能蹦出几个字,怎么办?
人家孩子上早教,我家没上就是输在了起跑线,好自责!
孩子从小脾气就很倔,如果现在不管,长大是不是就管不住了?
孩子4岁了,最近开始撒谎,我该怎么办?长大会不会变成撒谎精”?
……
为什么有这些焦虑呢?三天前的文章,有位朋友的留言被大家顶到第一了,大概意思是:因为现在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孩子的未来,但是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爱孩子,希望孩子将来过得好,可是将来是未知的,我们害怕,害怕自己没给孩子最好的选择。

这应该是很多父母的心声,也是焦虑的原因。但我们这样想,只是对焦虑”表面的解读,表面上是因为爱孩子,确保孩子未来过得好,但其实是夸大了父母能决定孩子未来”,通过掌控孩子的未来而让孩子过得好”。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孩子的未来是我们决定不了的,我们只能影响孩子,而决定不了孩子的未来,我们想掌控的未来,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该怎么去做呢?如何不靠我们的决定和控制,孩子也能拥有好的未来呢?
我常常说,孩子是花草树木,而父母就是园丁。只不过,所有的父母都不知道自己播下的是什么种子,不知道ta会长成什么样。不管你之前经历过什么,有多好的学历,有多少人生阅历,在养育孩子的路上,你都可能遇到未知的挑战。更何况,大多数父母都没经过培训就上岗”了。
我们虽然不知道自己种的是什么花,但起初都觉得很简单:我都三十多岁的人了,还养不好小花?!无非就是浇水、施肥、晒太阳嘛!”
结果,等了好久,也没看见种子发芽,于是我们开始焦虑起来。
前面李大妈家的牡丹也发芽了,比我们还晚播种呢!”——盲目攀比。
可不是吗?我看一天要浇两次水,再加施一次肥!”——过度关注、溺爱。
……
等种子刚冒出嫩芽,父母们又开始了新的焦虑:
长在这么茂密的地方,可能接受不到最好的阳光,这样下去不行,我要去拔高一点!”——揠苗助长。
再不努力,你就要长成一棵草,根本开不出花来了!我绝对不能接受自己只不过养了一棵草。”——失望、不接纳。
……

我们为什么这么慌张、这么焦虑?因为我们总是抱有过高的特定期待(太具体了)。
这种特有的期待,就是希望他长成我们梦想中的样子,希望他过着我们想要的生活,希望他不输给别人要一直赢……似乎唯有如此,生命才有意义,孩子才过得幸福快乐。而事实上,绝非如此。
养育孩子,是一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过程。很多父母一辈子都没明白这个道理,甚至认为,只要我是为你好,你就必须听我的,我就不可能有错(这就是为何家会伤人)。为此,我们要做些什么呢?或者说,如何才能学会这样做呢?
1.理解一个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懂得生命在成长的各个阶段所呈现的特点,这需要我们去学习,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父母。
2.了解你养育的这个生命的特别之处。通过系统的学习、用心的观察和亲密的陪伴,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既具有每个生命的共性,但也有自己的个性。否则,你就不可能了解孩子的个体成长特点,不可能解决孩子成长中个体独有的问题。

3.基于以上两点,父母应该尽力提供最符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对于种子的成长,无论是阳光、雨露,还是营养、温度……没有最好,适合就是最好。养孩子也是如此,不要盲目跟别人攀比,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4.一个优秀的园丁,不会将草种成花,而是让每个生命都长成自己的样子,并长成最好的自己。而园丁在养育生命的过程中,因为付出耐心、观察和陪伴而收获了更多,从而变成更好的园丁。

你可能会说,难道我们就应该”静待花开”吗?现实社会竞争那么激烈,我们真的就对孩子进行放养吗?当然不是。
静待花开并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而是用更加长远的目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专注于培养孩子的长期目标,不因为孩子暂时的问题”而焦虑,不因为别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优秀而烦恼。人生,真的是一场马拉松,不在于你跑得有多快,而在于在长跑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力、是否使用了正确的方法、是否始终保持到达终点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