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铁娘子实验”的结论:被孤立抚养的孩子,心理不如身体健康

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打骂孩子是错误的教育行为,认为这会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讨厌父母、拒绝父母。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打骂不但没有让孩子表现出恨父母的行为,甚至一些懂事的孩子会为家长解释爸爸妈妈打我、骂我是为了我好”,表示自己是爱父母的。

但你知道吗?不表达出来不代表没有,而恨是一种情绪,情绪是会传递的...

铁娘子实验”的结论:被孤立抚养的孩子,心理不如身体健康

打骂,让孩子更依恋父母哈洛的铁娘子实验”第一阶段:虐待让孩子更依恋父母

哈利·哈洛,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其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研究爱,为爱发声,为心理学和育儿做出了巨大奉献。

哈洛有一个著名的试验:铁娘子试验”,用于验证当父母虐待孩子的时候,孩子对父母会有怎么样的反应。

这个试验是非常残忍的,实验中的小猴子刚出生就会被强制和母亲分开,放在了只有假妈妈”的笼子里头进行实验:

第一个假妈妈”是用布料做的,她可以喷射出高压空气,强劲到几乎可以撕破小猴子的皮肤,小猴子是什么反应呢?它只是更加紧地抓住妈妈”,因为受到惊吓的婴儿的本能就是如此;

第二个假妈妈”是只机械猴子,它会强烈地震动,结果小猴子只是抓得更紧了;

第三个假妈妈”会弹出铁丝网把小猴子打飞,而被弹飞的小猴子会等待铁丝网收回去后再爬到妈妈”身上;

第四个假妈妈”更加残忍了,他可以弹出尖刺,小猴子被这些尖刺吓坏了,但是等刺手绘后,小猴子还是会回到妈妈身上,并紧紧抓牢。

这些在从小没有得到母亲照料甚至是残忍对待的猴子,在长大后都出现了抑郁、自闭等行为,甚至有个别绝食而死。

现实中的铁娘子实验”

作为有血有肉的真实父母,我们当中鲜少会有人像那些假猴子妈妈”那样虐待自己年幼的孩子,但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有攻击自己孩子的行为,例如打骂。

要说最容易出现对孩子打骂的情景,我想非教孩子做作业莫属,素来有不教作业母慈子孝,一教作业鸡飞狗跳”一说。

面对眼前愚不可及”的孩子,家长总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进行言语甚至身体的攻击。

而孩子们又是怎么样看待暴躁对待自己的父母的呢?在一档街头采访节目中,采访了几个孩子:

【辅导作业时,爸爸妈妈最常说什么话?】

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悲惨经历:被威胁赶出家的,被威胁送到警察局的...

当然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最直接的:最狠的话就是没有话,就是打!”

在辅导作业的时候,遇到孩子愚不可及的时候,家长们就化身成了铁娘子妈妈”,用威胁、打骂,一次又一次地攻击孩子。

那么孩子对此又是什么看法?对父母又是什么看法?

打骂

打骂

生存

【给爸爸妈妈辅导作业的表现打个分】

不管前面描述父母的凶狠时是多么深恶痛绝,此时的孩子们,却几乎无一例外的给出了10分的满分评价。

打骂

被问及是否认为父母在威胁自己,一位小女生给出了让父母十分满意的标准答案”:

不是,这是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严是爱松是害”

爸爸妈妈

同样还有另外一位小女生回答道:因为他们管我都是对我好。”

生存

打骂或者是粗暴的教育方式,反而让孩子对父母更加依恋,他们不曾怪罪过自己的父母,就像那些被假妈妈”攻击的小猴子那样,等待暴风雨过去后,再次紧紧地抱紧妈妈。

这样看来,好像打骂教育应该被提倡,因为这并没有出现我们想象中的不良效果,反而促进了亲子关系。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孩子对此真的没有情绪吗?他们只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忠诚。

孩子并非没有情绪,压抑自己是为了向父母表示忠诚孩子的爱更无私,压抑自己迎合父母是生存本能

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有标准的、有前提的,最常见的是父母会根据孩子的行为、成绩评定孩子的好坏。

但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他们对父母的爱更纯粹,更伟大,因为他们对父母的好坏没有标准,不论父母怎么样对待他们,他们仍然深爱自己的父母,依恋自己的父母。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父母的打骂没有情绪,他们只是压抑自己的情绪,让父母表示自己的忠诚。

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如果有一个人经常攻击你、打骂你,你会有怎么样的感受?毫无疑问你会有被侵犯的感觉,会感到生气、不满甚至是愤怒。

这是正常情绪反射,就如被针扎到会缩手一般。

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又为何要向家长表示自己的忠诚?这一切源自他们的本能。

小猴子

儿童的生存本能

孩子天生知道自己必须依赖父母存活,由两个方面构成,二者缺一不可:

生存所需的物质需求由父母提供:衣食住行,缺乏物质需求他们无法存活;成长所需的精神养料由父母提供:安全感,缺乏精神养料他们无法有健康的人格;

在哈洛的铁娘子实验”中,后续的结果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那些假妈妈”仅给小猴子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但没有给小猴子提供精神养料,提供安全感,最终在长大后都出现了抑郁、自闭等行为,甚至有个别绝食而死。

当父母攻击孩子时,孩子认为自己被父母所讨厌,甚至将家长要抛弃他的气话信以为真,生存的本能推动他们压抑自己的情绪,反而用对父母更依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单纯了解这一点还不足够,我们不能忽略他们已经形成的情绪,因为被压抑的情绪并不会凭空消失,要么积攒到一定时期爆发,要么传递;

就如鲁迅先生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一般。

假妈妈

被压抑情绪的三个流动方向:自我、家庭以外、新家庭

每一种愤怒都需要表达,理智上不表达,潜意识也会表达,如果既不直接表达,也不被动表达,孩子就只能向自己表达——攻击自己,就有可能形成抑郁症,因为情绪只有两种宣泄的渠道,向外或者向内。

向内宣泄即自我内化,而向外则可以根据宣泄对象不同而分成两个类型:向家庭以外,向新家庭;

向内宣泄:自我内化形成性格

孩子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它最初来自于一种关系,即孩子与父母或其他抚养者之间的关系,性格是这种关系的外在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有两种性格表现:叛逆或者是自卑,这就是他们内化自己对父母愤怒情绪的结果,他们不能直接对父母反击,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

一方面他们深爱父母,而且不论是父母还是外界都会告诉他:唉,爸妈打你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可以向父母表达不满呢?这太不孝了”;

另一个方面,则是他们能力有限,反击只会引来更严重的打骂;

既不能直接表达自己情绪,又不能反击的他们,一边忍受,一边寻找自我平衡,找到了平衡,就继续忍受。

如果孩子一直用某种错误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这种方式很可能就成了他的习惯,而习惯最终又形成性格。

假妈妈

向外宣泄:家庭以外

著名的心理学效应踢猫效应”很好的说明了一点: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

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从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来说,他们还没正式步入社会之前,家庭就充当着社会的角色,孩子最初从与父母、与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中学会社交,最终向家庭以外投射这份在家庭形成的、以亲子模式为原型的社交模式。

这种情况所引起的悲剧我们并不少见,例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重庆女孩摔婴事件”,事件中的10岁女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打骂教育,父母与她的相处模式就是打骂,最终小女孩把自己对父母的不满情绪,宣泄到比她弱小的事物中。

爸爸妈妈

向外宣泄:新家庭

上述两种状况大家都比较熟悉,但对于孩子会把对父母的不满宣泄到自己的新家庭,尤其是自己的下一代这个情况,或许大家就有些陌生了。

当我最初向身边的暴力教育孩子的父母提及这一点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我丝毫不感到意外:什么?我打孩子,还关系到我孙辈的事?!”

此时,我们需要看到铁娘子实验”的第二个阶段:

哈洛想进一步研究这些在孤立环境中长大的猴子它们哺育后代的能力,但是意外地发现这些孩子不会主动交配,哈洛做了一个至今都被人们所诟病的、极其残忍的装备叫rape rack”,将这些孤立养大的母猴强行绑在rape rack”上面,然后让自然成长的公猴与之发生关系。

后续观察发现,即便这些被孤立养大的母猴生了小猴,它们也丧失了抚育后代的主观能动性,绝大多数母猴会对小猴置之不理,有一部分还会虐待小猴子:

其中一只母猴会把自己的孩子摁在地上,然后咬掉它的手指和脚趾;

还有一只母猴残忍地把自己孩子的脑袋往地上砸...

生存

同样,或许我们并不会像这些猴子一样虐待我们的子女,我们的子女也不会如此残忍的对待我们的孙辈,但一个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现象,却也说明了这一点。

那些热衷于打骂教育的家长,往往他们的座右铭是:我不也是这样长大的吗?又不见我有什么问题!”--这恰恰是他们最大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并没有成熟的父母学校”或者与之相关的统一的教材来教我们怎么成为一名父母,我们的教育技能,都是源自原生家庭中,父母教育我们的模式,父母与我们形成的亲子模式,最终复制到我们的新家庭中。

从情绪传递链条而言,这份对父母的恨的情绪,不能向父母直接表达,那么转移到下一代是最简单的做法,毕竟与对一个成人反击相比,攻击一个认知能力有限、体能有限的孩子代价要小得多。

生存

这些被压抑的情绪的流动方向,并不会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混合甚至三种都占据。

例如一个在家庭自卑的孩子,在外界也没有自信,在对待自己孩子的时候也同样无法自信起来,传递安全感给自己的孩子。

那么,我们怎么样修正打骂孩子的错误呢?

修正错误,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

看到这个小标题,有人会有疑问:这不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吗?只要家长不再打骂孩子不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孩子共同努力?

须得明白,即便是父母能立刻改过自新不再打骂孩子,但过去的打骂已经给孩子带来了伤害,那份创伤的愈合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

而且教育并不是家长单方面的事情,教育是一个互动的事物,仅仅有一方单相思”又怎么能凑效?

修正错误,家长们可以参考以下的建议:

假妈妈

错就错了,与爱无关--修复孩子的认知

不管从任何角度来辩证,暴力和语言暴力都错误的行为,即便那是你的孩子,在法律上也可以构成虐待罪”。

错就是错,更不要用我是为你好”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这同样也在让孩子形成一个畸形的认知父母打我是为我好”。

若果你现在仍有打骂孩子的行为,或者过去有打骂孩子的行为但觉得没什么所谓而置之不理,那么现在,请诚恳地尝试和你的孩子和解。

告诉孩子:对不起,打你是我不对,打你并不是一种爱你的行为,只是当时我对你确实没有其他方法了,请原谅我的过失,给我机会我们一起修复这个错误”

小猴子

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并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当在教育孩子,遇到为之气结的事情时,不妨给自己一盆冷水”,给孩子机会说出他的感受。

只有在明白她的感受她的心理需求之后,我们才能改变他们的行为,并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至于怎么做,或者说孩子有什么样的需求,我想这几位小朋友的话,比我说千百遍都有用,因为那代表孩子的真实需求。

小猴子

生存

爸爸妈妈

假妈妈

给予孩子勇气,让他敢于挑战权威”

第一个步骤是与孩子和解,家长与自己和解;

第二个步骤是明白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的宣泄方向;

而这第三个步骤,恰恰是在打骂教育中所成长的孩子所欠缺的: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只是单纯和解,孩子就会观察你说的是不是真的,如果你再次对他进行打骂,那么再次的和解就显得那么假”,孩子会感受到欺骗,如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孩子对你的信任最终将会消失无踪一去不复返;

只是明白了孩子的需求,但却不是让孩子亲口对你说,直接对你表达,那么家长就处于一个猜谜语”的状态,久而久之不耐烦的情绪就会积压,最终爆发;

给予孩子勇气,让他敢于挑战家庭中的权威”,敢于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敢于指正父母的错误,这才能架起父母与孩子共同努力修复的桥梁。

假妈妈

淅爸有话说:家庭是传递爱还是传递恨,全在你一念之间,孩子不是猴子,我们也不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会攻击孩子的假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