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过惊吓的孩子,需要某种途径而从恐惧中康复过来。其方法之一,是重演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用说或者玩的方式都可以。
当我在陪一个害羞的四岁女孩玩时,距离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她很喜欢跟我玩,但是非常害羞。她要我与她保持六英尺远,再近的话她就会躲在妈妈的裙子后面。我们玩的是特别版本的红灯停绿灯行,我不能进入她的安全距离以内。有时我也会掉头,跑开她,这时她就会追上前来,但仍保持六英尺距离。虽然我们一直在六英尺之外,但我们玩的游戏都与联结有关。游戏过程当中,她一直咧着嘴,笑得很开心。
象征性距离,在故事中很重要。直接谈论一些困扰的问题或许太过困难,但是分享同一话题的虚拟版本,孩子则可以接受。稍加练习之后,你就可以针对话题及感受编出故事,提供适当的距离。当然,有些故事就是故事,不必非得与孩子的生活有关才行。
好的故事虚实参半,有生活原型,也有虚构加工。与孩子有关的重要话题,故事都能切中,但都以动物或虚幻的形象,改头换面后才出现。
例如家中刚添了一个小宝宝,三岁的孩子并不想听到更多的教诲:要对他好点喔……我知道你有的时候会嫉妒……”等等一堆废话。但她可能会想要妈妈读一本图画书给她听,故事里的兔子有了弟妹,然后一读再读。另一方面,许多孩子喜欢听真实故事,特别是有关他们出生的故事。
孩于长大之后,我们可以从讲故事给他们听,变成聆听他们说故事。和十到十二岁左右的孩子在一起时,可以听他们讲自己的生活故事。他们可能需要很多鼓励,但还是要让他们自己来讲。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发表意见,不要添加自己所知道的细节,除非孩子主动来问。

如果他们的故事太过简略,那就请他们再讲一次,请他们加入更多的细节。如果时间允许,你可以尽量多问些细节。这种经历对讲故事、听故事的双方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你可能很容易就犯错,去添加故事、纠正他的内容,这样只会限制孩子的发挥。小一点的孩子,你可以先讲,然后让他们来补充,加入他们记得的细节或者想象的细节。
山姆告诉我,有个男孩和他一起讲故事时,最喜欢为英雄创造出恐怖的危险,山姆则要想出拯救他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男孩能够在合适的距离内,象征性地讨论他的恐惧和担心,而这两个话题,他本来是惟恐避之不及的;山姆则象征性地谈论了安全问题。
孩子在游戏中很会运用象征性的距离,尤其是在由他们编造角色并演出剧情的戏剧游戏中。让他们来决定保持多远的情感距离,这很重要,因为他们才最清楚自己能够承受多少。
大人和小孩一样,都想把可怕的事忘掉。然而,掩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布鲁克斯和席格尔认为:让孩子陈述故事,其意义在于让他释放与事件或经验有关的情绪。没有这个出口的话,这些残留在孩子心里的感受,会在未来困扰他。”
讲故事,能轻松地引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如果还能在故事中对现实稍加改变的话,那它的作用就能得到最好的发挥。也就是说,故事紧密地关系到现实事件和感受,但与现实不一样的是,在故事里孩子能感到足够的安全。讲故事可以让孩子间接地引入话题,避免了直接谈论、扮演的方式。
与孩子一起讲故事,既可以确保故事不会走得太远,也能避免出现太痛苦的情节。共同讲故事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问问孩子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有时,孩子会刻意要求加进去某个想法。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欢迎关注订阅哦~
您的点赞是对我最高的赞赏(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_- )